欢迎关注我们,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前苏联作曲大师普罗科菲耶夫留下的唯一一段珍贵影像,点开视频看看吧!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

普罗科菲耶夫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父亲是一个庄园管家,母亲会弹钢琴,他早年就显示出其音乐才华,三岁即随母亲学习钢琴。 五岁时,他就写出第一首钢琴小曲。六岁时,就创作了一首进行曲、一首圆舞曲和一首回旋曲。九岁时,他竟写出一部歌剧《巨人》。

1902年和1903年普罗科菲耶夫在作曲家格里埃尔下接受家庭授课,在接下来的1904年初,老师就介绍他认识了格拉祖诺夫,后者立刻促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他的老师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亚多夫。他在那里一直学习作曲,对位法配器,钢琴和指挥直到七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1914年,他写的《斯基夫组曲》,以不协和音响而使这位二十三岁作曲家引人瞩目。直到1918年他一直留在俄国,不定期旅游还做过不少演出。

1918年十月革命之后的混乱时期,普罗科菲耶夫为躲避战乱周游世界。他取道西伯利亚、日本、檀香山,到达美国。但不久出现的财政危机使他1920年4月回到法国,1922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埃塔尔镇,1923年他又在巴黎与西班牙歌手卡罗林娜·科丁娜结婚,开始他的十年定居生活。1932年,作曲家决定返回祖国,在苏联普罗科菲耶夫经历了自己的创作之春,他许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诞生在这片大地之上。1941年他抛妻弃子,选择了25岁的女作家米拉·门德尔松同居。1948年。他曾受到苏共中央谴责,把他同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称为“颓废的形式主义”,犯上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并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尽管这件事影响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可是他到死也没有停止过创作。1952年,普罗科菲耶夫恢复了在苏联音乐界的名誉,相继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获斯大林奖金列宁奖金。1952年起他获得了国家津贴。1953年3月5日去世。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又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 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关于美桥国际音乐
美桥国际音乐同时成立于中国和美国洛杉矶,致力于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和发布国际音乐比赛/音乐节,欧美音乐留学信息及提供最专业的申请指导。
更多国内外最新音乐资讯,更多音乐欣赏和知识,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长按下图二维码进行识别:
新消息:美桥国际音乐有新的微信公众平台啦,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发布大家感兴趣的音乐知识以及欧美院校信息,欢迎大家关注!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现有微信平台在一段时间内会继续运营并发布精彩内容,不要取消关注哦。公众号id: camusic_meiqiao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