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乐曲和作曲家简介参考于百度百科,小编稍作改动。
      大名鼎鼎的“无声音乐”作品《4分33秒》的名字你一定在各种文章,教科书中遇到过,或者和朋友们聊音乐的过程中听说过,但现场的表演你看过吗?下面就分享一下此曲的钢琴和管弦乐队版本。当然,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演奏一首小提琴版,圆号版,甚至叫上同学朋友们来一个弦乐四重奏版......
4'33" 钢琴版

4'33" 管弦乐队版

乐曲介绍
     《4分33秒》是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任何乐器或乐器组合皆可演奏《4分33秒》,但比较常见的版本是以钢琴演奏。可是,根据《4分33秒》的乐谱显示,演奏者从头至尾都不需要奏出一个音。一般来说,钢琴演奏者在乐章之间会做出开合琴盖、擦汗等动作,而在演奏这首乐曲期间听众听见的各种声响都可被认为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因此,《4分33秒》具有机遇音乐的特征。而因为这部作品在演奏时演奏者不会演奏出一个音,所以常被称为“四分半钟的寂静”。另外,因为此曲的演奏会被环境与观众行为影响,所以每次演奏期间发出的声音都会不同。此曲首演后在音乐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现代音乐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其创作思维影响了不少后辈作曲家。
   这首作品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长度为30秒;第二乐章长度为2分23秒;第三乐章长度为1分40秒。
      《4分33秒》的首次公演是由大卫·都铎于1952年8月29日在伍德斯托克进行。




作曲家简介
约翰·米尔顿·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美国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约翰·凯奇在先锋艺术领域里的地位几乎就是一位领袖或先知。 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他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理解。
      约翰·凯奇1912年9月5日出生于洛杉矶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其家族中有好几代人都极具发明创造的天份,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这种家族遗传的天份表现得十分显著。凯奇早年学习绘画,但并不得志,曾在Pamona学院和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后跟随著名作曲家勋伯格学习作曲。凯奇交不起学费,但勋伯格被凯奇欲献身音乐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免费为他授课。但凯奇毕竟缺乏一般意义上的专业作曲家所必需的对和声的感觉,两年后勋伯格劝他不要再致力于作曲。

40年代,凯奇在北卡罗来纳的黑山学院听到了日本人铃木大拙关于佛教和禅学的讲课,深受其影响,很快成为禅宗的追随者。他开始把禅学思想运用在对作曲的新尝试中,把音乐想象成“无目的的游戏”,认为生活只是生活本身,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而无须刻意从混沌和偶然中寻找出什么秩序,由此成为了“偶然音乐”作曲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可以打破所有传统作曲技法、所有标准乐器及其标准演奏法为“音乐”所做的既成限定,用一系列连他本人都没有预料也根本不可能预料得出来的音响效果作为他的作品,给听众营造意境并昭示哲理。例如在钢琴的弦之间夹上异物来创造新的音色,在乐谱中写明各个演奏员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觉来随意打开或关上收音机,请钢琴家在台上泼水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做法使得凯奇从成名时直到今天,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人。但以他的作品影响之大,也已无愧于被载入20世纪的音乐史。

 约翰·凯奇一生中最为石破天惊当然也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当属《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约翰·凯奇的其他作品还有《方塔纳混合曲》《玩具钢琴组曲》《空洞的话语》等。另外,凯奇也是一个狂热的业余的霉菌学家和蘑菇收集者,并加入了纽约霉菌学会。他还创造了一种叫做Mesostic的诗歌体裁,让大写字母位于句子的正中而不是开头。1992年8月12日,凯奇在纽约逝世,享年80岁。
➡️欢迎点击以下标题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关于美桥国际音乐
美桥国际音乐同时成立于中国和美国洛杉矶,团队成员均为美国,欧洲以及中国各著名音乐学院的校友以及在校任教的教授们。我们致力于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和发布国际音乐比赛/音乐节,欧美音乐留学信息及提供最专业的申请指导。
更多国内外最新音乐资讯,更多音乐欣赏和知识,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长按下图二维码进行识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