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2017聚星会成员阮宇博,波士顿大学读大一。在他身上有多个分量十足的标签——阿里辛巴CEO、少年发明家、国家青少年科技大赛、机器人大赛多个奖项获得者、社交达人等等。宇博的思想和同龄人相比显得成熟许多,谈天时却也掩盖不住属于19岁的真诚和热情。我很少能碰见像这样的人,“成熟不世故”在他身上有了清晰而强烈代入感。其中“浮躁是种病,得治”这个深刻结论,则是他在名利浮华中迷失之前,对自己伸出最清醒的援手。
我不是天才
在网页里搜“阮宇博”,就能看到满屏软文的大小标题中都充斥着“96后天才发明家”、“创业CEO”这样的字眼,宇博甚至有自己的个人百科,关于他18岁时带着自己发明的智能存钱罐参加洛杉矶科技周活动,引起不小关注。
宇博虽然年龄不大,但论接触科技、创造发明的资历,竟已有十多年之久。从小他受学物理的父亲影响,热衷于拆拼电路和发明,小学五年级便开始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至今获过两项北京市无线电科技比赛第一名、VEX机器人比赛北京地区第一名、“助老助残机器人”,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7岁研发“手势控制机器人”,18岁创立“阿里辛巴”当CEO,专注于儿童智能硬件的研究发明……
(“小馒头”第一代)
宇博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他为行动不便的爷爷研发的机器人。聊到这个他满心自豪。“这个机器人可以躲开障碍物,自己抓物品,锁定我爷爷的位置并且递给他。
这种技术涉及到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声波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色彩传感器、运动控制、pid控制、系统搭建等等,电路非常复杂,还要结构,切壁、室内定位。很多机器人走几步就跑偏几十厘米,想要精确到一厘米是世界性难题,我就自学、请教前辈,带团队一起做。”

参赛时评委们被这个机器人的精准度所折服,宇博也因为这个契机到中科院里实习了一段时间。还是高中生的他带着一帮研究生一起做无限接电网络。最有意思的是宇博说,研究生在做的装置都是“我小时候玩的最简单的东西”。
宇博登上过央视,接受过数不清的专访,“96后CEO”、“天才发明家”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标签不断被深化、固化,快到了撕不掉的程度。但他说现在已经不太愿意聊以前的事,也不喜欢被叫“天才”。“我不是天才,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厉害和完美,我只不过是有比较好使的大脑,爱思考爱折腾而已。”

高中就创立阿里辛巴科技公司,也导致他决定出国留学时也遭到不少人不解。“已经开了公司还读什么书,留在国内赚钱不好吗?”宇博态度坚决,赚钱并不是他的理想。首先出国提升自己,希望未来能够填补国内精神教育的缺失、在生物科技和发明上有更多突破。

(“小馒头”第二代的生产)
(“小馒头”第二代)
他来到美国学习三个月才惊觉,国内大环境下无缝不入的浮躁,差点就毁了自己。
浮躁是种可怕的病
比起几年前,现在大众对宇博的认知,以及他内在的自省,都开始尝试以更清醒细致的方式去深入了解“阮宇博”这个代号,而不单停留在他发明的作品上。我读过许多罗列他满篇成就的报道,和我直面的这位健谈、思考深刻的少年相比,却显得太过片面浮浅。大家关注的或许并不是他,而是想窥探他名誉背后的成功秘诀,或者打探某些捷径。
(摄影师:@Se7ven Chen)
他不自恃天才,也不止步于名利的满足,甚至早已超越“少年发明家”的界限。对他来说,能够明白思考、学习与践行的价值,并且有付诸行动的觉悟,这比他发明过的所有作品还要宝贵。宇博可算是少年得志,但能够从这“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成功转型成一个心地纯粹、踏实勤思、沉得住气的男人,我也替他庆幸,也诧异于他竟如此清楚自己的状态,并且保持不断微调的习惯。
宇博坦言,国内媒体人不能做坏事。当今的信息漩涡中,随处可见各大媒体大肆宣扬 “成功人士”“成功故事”,看似是弘扬正能量,实则是将趋之若鹜的大家心率越炒越快,心气膨胀到看不清前路,最终只有幻灭的下场。宇博作为曾经乃至现在的风口浪尖,也自觉深受其害。
我把浮躁叫一种病,首先它会传染,其次一旦患上很难戒,还会让人一事无成。(媒体)天天报道这个融资那个创业,十几岁就如何如何成功,人们看完报道会被洗脑。觉得‘我也要这么做,我也要成功!’,事实上差太远了,成功哪那么简单?这样一来你会非常难受,因为根本实现不了。
成功像无限接近圆的多边形,必须是方方面面都很出色才会有的,差几个方面都不行。归根结底还是把浮躁病戒掉,别眼高手低。想做大事,都要从小事做起。”
(摄影师:@Se7ven Chen)
宇博很感慨,自己从来都不缺想法、激情和冲劲,唯独短板是不够踏实,冲劲太强而格局太小,能量再大也走不远。宇博的家人和老师曾经多次告诫他“你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做大事?”当他逐渐改掉封闭,和瞧不起小事的坏毛病,他开始从班里最不爱说话的人变成组织能力最强的人,交友真诚而坦率的他在波士顿拥有了高质量人脉,摆脱浮躁之后也开始沉下心来学习和思考。
“我生命中意义最重大的,就是这些能让我静下来的人们。”
训练内心,管理自己
几乎每个小有成就的人,都必定是懂得如何管理自己和生活的。宇博对于自我管理和训练的理解和行动都深刻到透彻的程度,他又乐于分享,未来甚至可以总结成方法论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摄影师:@Se7ven Chen)
来到美国之后宇博生活的最大转变之一大概是:开始注意健康问题。他从小就不壮实,高中创业没日没夜,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现在他常出现在健身房,吃饭睡觉营养问题都成为日常注意的事情,还开始注重穿衣打扮了。曾经他不屑一顾的“小事”,全都变成了有力的筹码,正面影响他的生活。
关于时间管理,我曾听过许多人支配时间的不同方法。但在宇博的认知里,比时间更重要的是注意力。他认为人每天充其量就几个小时是最有注意力的,所以比起日以继夜地工作,倒不如把大段时间留出来,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一次性做完。“我的第一原则是,在当下做效率最高的事情。我工作的时候注意力很高,能产出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不过下班我就不想工作了。”
(摄影师:@Se7ven Chen)
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其实我也还没能做到一百分,最近我把很多时间放在了修炼自己的意志、心态,情绪的调节能力上。”
聊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话题早就飞越了宇博的那几个标签,我也越来越难定义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只觉得他人情味十足,给人一见如故的温暖。尽管他逻辑思维、动手能力拔群,但对人文哲学、自身修养的追求,以及心思细腻的性格都不输他人,正如他说
“身体病了可以吃药,可是情绪受伤怎么办?就要好好观察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别被情绪糊弄住了。
假设你情绪很糟糕的时候,拿张纸写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暂停,以旁观者的角度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要多与自己对话,这也是一个训练内心的过程。我也会有控不住自己的时候,趁还年轻慢慢纠正。”
做事要“聪明”
“做事不要按照传统那套方法去做。”宇博接下来开挂般的分享,从侧面印证了“处事思维决定行动”的道理。
(摄影师:@Se7ven Chen)
“比如考试,我不会猛做题。先观察琢磨考试题型,做一套题发现每类题目自己出现的问题,马上做总结,把那几类题的做题思路背下来,这个是最重要的。这时候再做一套题,那些依然错了的,马上问老师,哪怕花钱请老师也要听明白了,让老师把学习方法告诉我。这样只用花别人的十分之一时间,就可以考好。”
“比如实习,一般思路是先问别人怎么做简历,投简历后再问问面试技巧,或者上网学,太浪费时间了。你的目的是进公司,就去琢磨HR是怎么想的。他的优先级是内推-朋友推荐-筛外来简历。那为什么不在前两点尝试一下?我的话我一定会参加一些行业的聚会、论坛,留意身边朋友可能会认识行业里的人,然后让他们去帮你介绍。然后你发现你可以直接去跟HR聊了,根本不费多少时间就进去了。”
这下大家也许明白,在同样的时间长度中,宇博不断优化思维,从而比同龄人产生更多价值。从这种思考方式中,人脉便成了关键点。宇博胜在真诚谦虚,毫无保留,所以交优质朋友对他来说几乎没有难度。“我可以在两三小时之内,和聚会里三十个人每个都聊上几句,了解对方的背景和正在做的事情,看看我们是不是一类人,我能不能帮助他。人脉其实没那么复杂,要主动。”
他微信联系人有超3000个,不可能全都照顾维系到,但他始终有个习惯,新认识一个人一定要多联系,不然就浪费了。“我会花时间去约他们见面吃饭,而且每见一个朋友,都会让他再引荐一帮朋友给我。”
包括他加入了聚星会,也感叹道交流和分享的力量太棒。他说自己不太会写,在聚星会里反而是一个督促锻炼的机会。宇博想法多,也爱分享,坦言很少有微信群可以有这么深入的聊天。
最后的话
今天的专访比以往的长,不过能够读到这里的你,相信早已被宇博这个阳光谦和的大男孩感染到。事实上,像宇博那样开启了正循环模式,你会发现许多难题不攻自破。毕竟,真正的壁垒是自己啊。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学家观察分析也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工资约等于关系最好的5个朋友工资的平均数。这说明,朋友间的想法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相互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每天只活在自己狭小舒适的社交圈内,而不去主动交友、交流,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和本质性的进步。
Mr.V说:某种程度上,人脉就是命脉。如果我们每天花1-2个小时去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打交道,互相交流工作和生活的想法和心得,长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开始有意无意地效仿那些优秀的人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模式,并且在他们走过的成功路上加速成长了。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阮宇博”,获取他的私人微信,尝试迈出舒适圈的第一步吧。
我们下周见。
或许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