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Justin是在中国低龄留学潮大规模兴起之初去的美国,那年他只有13岁。很难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全权决定自己未来的方向;
而他的父母居然也可以在信息渠道远没有现在发达的情况下,同意尚且年幼的孩子只身远赴异国求学。
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短短千字,记录了当时做出赴美求学决定前后发生的种种小事。
这一幕幕碰撞,展示给我们的,也许恰恰就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家庭不断接收外国文化冲击,从而审视国内教育体制,反思未来方向的缩影。
透过这些小事,兴许刚刚送孩子出国的你,也可以找到一些共鸣。
爸爸为什么送我去美国?
作者| Justin       编辑| L
名校初印象
记得在13之前的时候,自己就很喜欢美国那种超级英雄的正能量感,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就读的初中就举办了赴美的游学团,在得知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后,我就知道This is it!我去美国的机会终于到了!而且还没有父母的陪伴!我毫不犹豫就给自己给报了一个名。
在2010年的暑假,我也就第一次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游学之旅中,我们到访了美国20多所名校,从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到创业学第一的巴布森学院,从当年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波莫纳到美国历史第二悠久的威廉玛丽,当然还有其他7所的常青藤名校和著名的前3名的加州大学们。

在拜访这些学校的时候,我意外的发现每一所大学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每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特别的个人品质。比如说同是法学院,哈佛法学院的学生比耶鲁法学院的学生更加喜欢去纽约华尔街,而耶鲁法学院的学生则更喜欢从政。
再来即使威廉玛丽学院属于州立大学,但它的学生人数非常的少,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也很精英化,完完全全不像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其实这一点也让我很是惊讶,从小就读于市重点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名校于名校之间还是有那么多不同区别的,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
对于当时还在纠结要不要赴美留学的我,一下子就被各种美国大学给搞的鬼迷心窍的。
爸爸居然也会慌
我记得很清楚,那次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是我爸爸来接机的。他很迫切的问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我一上车就先跟爸爸说“能不能带我先去吃面,我好饿。”
我故意在绕开这个话题,因为我害怕我接下来要讲的东西,他可能一时半会接受不了,或者说我自己还没想好该怎么开口。一到了面馆,爸爸就看着我吃,他又一次的问我在美国怎么样?我到吸了一口气,假装的喝了一口面汤,然后我就说:“我想明年去美国读书”。
尹爸假装淡定的说到:“是吗?那不挺好的。”我肚子里面已经炸开了锅,什么?那不挺好的?这是什么意思!他是默许了还是不同意啊。老爸神补刀的又来了一句:“快吃面吧,不让马上就要坨了”。

在那一天,我没有理解爸爸的支支吾吾。但我随后还是迫不及待的跟他分享了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我也没有强迫他给我一个答复。但在去美国的第五年后,爸爸跟我分享了他为什么没有正面给我答复的原因。
他说儿子长那么大,第一次说了一句让我很“慌”的话。我的内心是很开心的,因为我知道在那个节骨眼上,我长大了。爸爸可能不习惯我一时的“小大人”,但仔细想想,我也能读出爸爸的无奈感。
TOP就是最好?
我们意见相左,但彼此尊重
即使爸爸妈妈对我的选择从不做什么怀疑,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不同点。
在去年申请大学的时候,我被多所美国学校录取,但在我心中一直就有一所女神校—佩珀代因大学,这所学校排名不是特别的高,但我特别喜欢这所学校的文化和它的宗教背景,但与此同时我又被几所排名高很多的学校录取了(T20左右的),家里的意见和我的想法这一次很是不同。

他们认为学校的排名高, 必然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我认为适合自己的学校才属于“一所好学校。”最后,在我的执着下,爸爸妈妈也承认和尊重了我的选择,但类似于这样的选择,我的家庭每天都在重复着。
父母知道他们也许不能够真正了解我,但他们信任和尊重我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家庭,在我留学多年中如何健康维持家庭的一种办法。我们尝试和尊重彼此的意见。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很重要。
在过去的五年的留学生涯中,我学会了怎么从一个不会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到独立环游美国的小屁孩。我们家里对我一直就是一种“放养”的教育模式,爸妈认为男孩子就应该自己去摸索人生,从而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想要什么。这五年的改变,我觉得应该归类于我自己勇于不断尝试不同事情,而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