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 3900 字 | 建议阅读 8 分钟
给大家推荐一部BBC跟拍了49年的纪录片
片子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尝试探讨在英国,社会阶级与人的未来之间的关系。
几十年过去了,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知命之年。
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本文转载自豆瓣用户曼佳。版权归属原作者。

-   ★   -
我听说这片子已经有一年多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最近终于见到这片子了,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最新的一部片名叫《56UP》,一共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英国普通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似乎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几年前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中,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归宿,让人不知说什么但却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教育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
他们的80、90后孩子随便上了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走上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立志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在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的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层的人。
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纪录片拍摄;56岁时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美丽的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区分她们的故事,她们无一例外嫁人结婚生子,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的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则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就是遗传和家庭的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难以逾越的某种鸿沟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发现了以下有趣的几点——
一个人的体重
和社会阶级对应
人生七年·第一集
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在片中,精英阶级的Andrew和John老到56岁,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美国教授Nick夫妻晋升为精英阶级,公务员Peter夫妻作为中层里面的佼佼者,体型明显较好,有几个甚至说得上修长精干。
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自控力力,是不是也是他们获得成就的重要特质?
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过好你的一生呢?
最能重塑人生的牌
是性格
人生七年·第二集
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
举两个例子,大家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非常阳光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中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飞速而过的阳光少年。
而他在考牛津大学失利后进入其他大学,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心酸。
虽然他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拿着救济金的贫苦人,他平时打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对着镜头的他,再也找不到儿时眼中的明亮和澄澈,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的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
他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晚年时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杂差。
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就缺少毅力?我们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婚姻有时可以
拯救一个人
人生七年·第三集

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纪录片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
有个叫Sue乐观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了,夫妻关系很和谐,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
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
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带着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一次重生,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纪录片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章节,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
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Sue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让她遇到给她幸福的男人,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
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以及,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7岁就呈忧伤之色的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考虑结婚这件事,后来去了澳洲,28岁时幸运地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几十年的岁月。
他们的女儿最终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让人感叹。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很难预测。
孩子的数量
决定家庭生活品质
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他们有更多时间来享受人生,比如从事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
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体面的高薪工作。
而底层阶级的人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甚至他们年轻的孩子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三五个孩子。
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和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所以,是理性的人更容易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切井然有序都在掌握之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过得幸福,走到哪里算哪里,可以随心所欲?
又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实质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有余的空间;而表面上的自由随心,带来的却是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也是未知。
虽然在英国的福利制度下,那些人的生活还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在我们的国家目前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会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呢?
或许就像片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是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又或者像另一个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活着,没有遭遇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又或者像另一个人所说,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
只是,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成定局。
长按二维码关注AM147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