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留学生,我们一直都处在一个尴尬的边缘,不被国内所理解,也不被国外所接受,明明走在人群中依然觉得孤独。
虽然很多心事,怕和人说,没人可说,更不知道说了有没有人懂得。
但就算孤独,也不能失去了自己,因为你还可以依赖我们。
留学心理程INSIGHT CHINA将联合推出每周一次的留学生心理问答专栏。如果你有压在心底纠结和困扰,可以在文末左下方「写留言」或是后台「对话框」给理程君留言。我们的心理导师会为你解答,并每周发布4-5个最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够长够具体的才会被理程翻牌子哦(*问题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均会隐去)
到我发言就词穷,小组讨论怎么才能有存在感?
在国外上高中,还没上大学却已经很强烈的感受到了,大家只是熟人却不是朋友。
发言也是个很神奇的问题,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听别人讲也没全听懂;听了别人讲,自己就什么也讲不出来,怕错是一回事;别人讲的很地道,自己就磕磕巴巴意思都讲不顺;
所以结果大家就过掉了你的意见...我都不知道应该算是我能力低下,还是大家思维太敏捷了。但不管怎么样,我需要一个即使我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我也不是很明白应该说什么,但是必须要讲出点什么,做出点贡献的解决方法。
心理导师Queenie:
我们不妨用组队打篮球来打比方。对于绝大多数留学党来说,大家英语不算地道也不熟悉小组讨论,就等同于篮球基本功不扎实而且又从来没有打过比赛。
这种状态下被硬拉上赛场,当别人满心期待的把球传给你,你却抱着球傻站着说“要干啥”,换谁都会觉得窝火,结果就是大家不再带你玩。 如果球技不够好还想要打比赛,可以从陪练或小跟班做起。回想一下《灌篮高手》里的樱木花道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貌似暴露了年代)。
比如安排组员开会,去图书馆定房间,记录讨论内容,复印整理资料,把自己能做的小事全部做了,至少留个好印象先
此外,这样的方式也可以逼迫你和组员有一对一的接触(多刷脸),如果觉得在一群人面前难开口,可以把握好这个机会,多和组员单独交流。 讨论中轮到你发言,就像比赛中别人把球传给了你,如果没有花式球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球传给别人。关键在于球要传下去——讨论要继续,提问要有回应,不能在你这里就断了。
题主觉得有时候听了别人讲,自己就讲不好。这是正常的,因为讨论的时候,不可能大家都在讲自己的想法,需要有人回应给反馈。
所以不要总是焦虑自己没有好观点,可以先从反馈者的角色做起,慢慢跟上大家的思维。
你可以直接坦言没有想好,但照样可以发言,更多技巧请走传送门  如何在group discussion中刷存在感?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回应,记住千万不要说一句“I don’t know”完事,死也要加上一句“can you teach me how to do it? / can you tell me where to find it on the slides?”
永远记住只要把球传回去了,就不会冷场尴尬,你就会有存在感。
觉得自己弱爆了,压力太大,又失眠了怎么办?
已经失眠了十天了,一天醒着一天睡着这个样子,觉得自己性格不够open,思维不够敏捷,对未来规划不够明确,不适合留学,又觉得回家了对不起父母,也不一定有出路。所以是要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继续以失眠煎熬,还是卷铺盖回家?再这样下去觉得自己要崩溃了,又觉得w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我该何去何从?
心理导师Queenie:
很显然造成题主失眠的原因是心理压力太大。尽管信息不够充分,但是能感受到题主现在的困境,极度焦虑又很无助迷茫。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题主的描述呈现出很明显的悲观解释风格(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虽然不知道具体经历了什么,但是题主倾向于把困境归因于自身的问题(Personal:性格不够open,思维不够敏捷),认为困境会持续下去(Permanent:回家也不一定有出路),并且感到困境会蔓延到不同的场景(Pervasaive:留学不适合,回家又对不起父母)。
这样的思维方式非常容易让人陷入抑郁的死循环:如果前途一片灰暗,对自己的评价也糟糕,什么方面都做不好,自然会越想越觉得无助绝望。 但实际上,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有偏见的,会选择性的关注了过多的负面信息,而忽略了可能的积极面。题主可以「强迫」自己换一个更为乐观的思维方式去看现在的问题,想想看有没有被自己夸大的责任和结果。
比如目前的困境有没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出国时间不长,学校的老师不熟悉中国学生的需求);虽然眼下有点糟糕,但也有好的时候(比如刚来的时候完全听不懂,现在至少能听懂一半,再往后肯定能听懂更多);即便在一个领域情况不理想,其他领域并没有受影响(比如论文可能写得并不好,但是找到了兼职,可以赚点生活费)。 另外关于失眠,给出三个小建议:尽量在卧室和床上只做和休息睡觉有关的事情,不要把电脑和作业带到床上去做,模糊床与睡眠的联系。如果发现自己睡不着,就立刻起身离开床,躺在床上只会增加焦虑。
最后,把手机,闹钟一类有时间的物品远离床,不要总是翻看时间责备自己怎么还没睡。但如果失眠情况持续且无法自己调节回复,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一上台就紧张,演讲困难怎么破?
发现自己有这个毛病从高中来到美国就开始了。 每一次在教室前面对着同学说话或者做ppt我就特别紧张,心跳加速,手抖,嘴巴不利索。 最诡异的是:上台前一刻还不紧张,只要一站上去一看下面的人,马上就紧张的不行。
这个毛病已经跟随我很久了。曾经尝试过淡定,不要紧张,心里安慰。 但是都没有用,依然会紧张… 怎么办?是不是没救了? 大学有门课是puplic speaking。这个学期下来没有一次是不紧张的。求救sos...
心理导师Queenie:
演讲焦虑的根源在于社交焦虑——害怕被评价,害怕自己讲话时别人投来的目光关注。而这些恐慌极容易因为大脑的选择性关注被强化:我们会无意识的去关注自己犯的错
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发音不准,或者停顿急促,都会让你的大脑立刻切换到「纠错」模式,觉得怎么讲都不对。所以题主会觉得怎么自我安慰都不管用。
焦虑无可避免,但是程度可以降低到可控水平内。很多人只注重演讲前的练习,但这远远不够。演讲前和后的行为都可能影响你对演讲整件事的心态和反应。
练习的时候除了熟悉内容,还需要在眼前想象听众的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反应(visualisation),模拟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要如何应对。演讲前要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不要熬夜,也不能迟到,增加心理负担。
最重要的是演讲后,需要给自己积极的反馈,比如强迫自己写下10个演讲中做的不错的地方,停止对演讲的失误进行自责,改变演讲是「一座大山」「难以逾越」的印象。更多技巧请走传送门  一上台就磕巴,演讲焦虑怎么破?
天天累成狗,论文还是全班最低,心碎成渣怎么办?
写作课,辛辛苦苦写了一篇文章,老师给了C,全班最低分...哭了两天了,压力越来越大。不敢和家长说,疯狂掉头发。 为了研究生去更好的地方,才出来读本科,结果发现一切都好难好难。经常孤独无助。努力学习却因为英语能力和之前的基础而吃力...感觉无颜面对父母...
心理导师Queenie
看得出题主对这次的低分感到非常伤心:一方面觉得分数太低,对不起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明明有努力可还是低分,于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并不丢人,但是想要走出低分的阴霾,重新振作起来,一定要停止纠结这两个问题:我有努力但是为什么看不到成绩提高?如果努力了却没有结果,那还值得继续努力吗(还值得留学吗)?首先,引用那句快用烂的老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泡图书馆、刷题看书,很多努力是主观感受,是一种我每天刷题看书,熬夜泡图书馆的有做一些事情的充实感,但是这不意味着这些可以转换为你要的结果。
国外的学习方法与国内的有差异,如果发现自己原先的那套效果不好,不能只想着把原来的力度加倍,而是要去调整学习方法。
观察询问周围人的学习方法,开不了口也可以去youtube或者quora一类的平台上搜索(比如如何记笔记,如何安排复习时间,如何检索文献等),然后通过不断摸索打磨出自己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几乎看不到成绩有提升,反而会因为新的学习方法要花时间适应而变得更累。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因为不再有所谓的捷径去走(歪门邪道不算)。
可这时候就会开始纠结第二个问题:万一一直都没有起色呢?万一我就是不擅长学习不适合留学呢? 这种纠结的根源在于你还是在用成绩衡量自己的价值和成长。因为看不到成绩提高,就等同于没有进步。但显然这样的判断是不公平的,只要你有花心思去分析自己的弱势,调整学习方法,去持续的实践,肯定会有能力的提升,会收获新的思考,只是暂时没有表现在分数上。
想要克服留学中学业上的瓶颈,从「盯分数」到「重收获」这一道心态的成长才是真正的转变关键,否则你会继续迷失在对自己的否定与怀疑中,心情随着GPA上上下下,却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 ◆ ◆  ◆ ◆ 
今天的鸡汤就到这里,
如果你也有问题想问心理导师,
可以下方评论或者后台留言,
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来勾搭理程君,
一起来聊聊留学路上的那些烦心事,
让我们陪你,
走过最黑暗的那一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