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在网络疯传,作者徐凯文是精神科主治医师,也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副主任。他通过长期咨询接触的大量案例,提出空心病的概念,认为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很多优秀学生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这个现象在留学生的群体中也很突出——很多学生使出浑身解数进入世界名校,为了变得更优秀活的很累,但却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自己要去追求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
在徐老师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价值观缺陷障碍,而这种缺陷又是很大程度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功利化教育造成的。今天的推送里,我们就来好好讨论一下空心病这个新概念。
什么是空心病?  01
一个非常优秀的北大学生,却多次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电抽搐的治疗方法,但收效甚微。徐凯文认为这位学生不是普通抑郁症,而是患上了他所描述的“空心病”。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
这样的症状与抑郁症有着很大区别:“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为什么会有空心病?02
徐凯文将中国教育体系判定为罪魁祸首。他认为目前过于功利化的教育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
他质问课堂教育中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宣传。
“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不断暗示孩子自杀,为了好的成绩可以不惜生命。”
徐凯文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极度模仿美国,也同时将他们所碰到的问题引入了中国,那就是培养出的“人才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Deresiewicz 的书《优秀的绵羊》
William Deresiewicz描述在一个高压的教育环境下,家长和老师都在期望学生们得到很高的分数。当学校将它们的重点从人文学科转向对实质学科的过程中(比如从史哲转向商科),学生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这与徐凯文对中国教育环境的批判不谋而合。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这里小编我也想自爆一下,其实自己之前也经历一种类似空心病的感觉。相信不少出国党都经历过,从高中的传统教育系统中出来,进入浸(tian )泡(ya)式的雅思学习环境。当脱离了高考系统以后,我曾感受到过徐凯文所描述的这种“人生失去意义”的感觉:就好像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是成绩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还在做什么?
我想当时雅思学习的苦痛,可能有几分也来源于这种迷失——持续苦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好像那些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学生们,得到了好的成绩和别人的认可,然而这又怎么样?如果这就已经走到了头,下一步我还需要追求什么?如果这还没有结束,之前多年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
如何理解空心病?03
有网友就把空心病这个概念理解为“生活不够充实”
L00琳:
空心病……是啊,大学不像以前那样充实,每天干的事都感觉没有太大意义。虽然貌似也忙忙碌碌,但却空空荡荡。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努力。高中有高考,它很近,现在有就业难,但是它似乎很远。希望有个精神依托。
但其实,空心病是一种失去对自我的探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导致此人无法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
也有网友表示意义感的缺失只是大学阶段都会经历的迷茫,没有必要特别的谈。
叶叶叶叶叶嘉_:
我以为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时期啊??谁还没个自怜自爱的年纪啊,屁大点事儿就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惨觉得世界不友好生命没意义,分分钟看破红尘的我跟你说,过了也就过了,都是经历。那种天天没目标寝室躺尸打游戏逛淘宝不看书不运动的明明是不学无术,给自己乱扣什么空心病的帽子啊。
可实际在大学里混吃等死的做法本质上是把混日子当成了人生意义,这和空心病里说的找不到意义还不一样——换句话说,有些人知道混日子没前途但还是接受了继续混;可空心病的人人无法接受,但也不知道要怎么过才有意义。

也有网友表示这本质上折射出社会发展阶段的弊病,需要重视,亟待改变。
Hailey_果果:
社会处在转型期的通病,不注重精神建设,太重视物质了,找不到归属感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不像以前,贫富差距不上到一定程度很难感受到,现在信息网络发达,贫富差距看得很清楚,加之精神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不够,缺乏一种深厚底蕴带给我们的安全感,要自己努力给自己安全感。
有网友也借机抨击社会现象,谴责父母的强势教育
崖梨399:
说白了就是成绩好大多是家长老师让的,自己没得目标,没有动力,觉得人生没得意思!无聊的日子都不想混下去了,死了一了百了!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挺大的,家长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些地方成绩好的学生更懂得人情冷暖,尤其是有竞争有上升有下降的时候!某些老师差别对待太明显!
当然,徐凯文的言论虽然引起了一些共鸣,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芈十四:
“我知道自己可能有点变态,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
“所有的意义,都是被建构出来的。而需要被建构才能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是必需品?”
“我并不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就是有病。”

小编自己也很喜欢芈十四的总结:理性是人类后天的训练成果,不是本能;意义是群体为之构筑的原始堡垒,不是必需品”。
用意义生活的人要面临意义废失的风险,很有可能前半生追求的意义到了某一天,就轰然倒塌—— 一个人要容忍自己的一生被意义定义,其实需要更坚忍的精神,并坚持不懈地终生给自己洗脑。
比如想要成为成功人士就要遵守的各种人生信条。
而没有意义的人生要面临的不过是意义缺失的恐慌,而这种恐慌迟早是会被克服的,要么以生命的主动终结克服,要么就忍受巨大的不确定性去继续生活,直到习惯了思想的漂泊。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勇士,是即使认清人生充满苦难和不确定,但依然决定勇往直前的人
确实,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意义与人生的关系不大。但是我认为,徐凯文提出的自杀倾向的增多还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的“心理疾病”的提出可能会让不少吃瓜群众“对号入座”,但多少能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而这正是我们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所欠缺的
但个人认为,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在定义上需要更为详细的阐述。他所描述的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其实是失去了寻找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因为一直被成绩和成就所定义,从而迷失了自我。

用一个通俗的方式来讲,应试教育就是一个游戏,空心病就像一路破关斩将,期望游戏通关,打到最高学府。然而在打的过程中从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游戏,自己从没有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只是被游戏控制着。当最后通关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游戏,但那时候却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以前的刷级又是为了什么。当找不到自己之前的努力的意义,又看不到之后生活的方向,有的人就有了轻生的念头。
如何治疗空心病?04
用徐凯文的说法,我们需要改变这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和改变多年以来建立的评价标准。然而,小编我认为,这些已经在当前教育系统下的学生并不是不可以改变
想想他所说的4成北大学生有患空心病的风险,那剩下的6成呢?难道他们不是从同样一个教育系统里走出来的吗?
通过学习那6成的学生,来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心理调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或许我们可以找到预防空心病的方法,并且帮助这些患有空心病的学生。这也是我们所说的 positive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我们应该多研究如何使人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拼命研究如何治疗

最后想说,不管是急功近利的学校,还是强势霸道的家教,亦或是浮躁拜金的社会,关于空心病的话题,大家已经从社会学角度讨论很深了。然而从个人心理学角度的分析还是不够透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在同样的系统下,每个人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们可能无法在短期改变社会教育系统,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拯救这4成的学生呢?毕竟当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环境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让自己被这个环境改变
你在成长中有没有经历过空心病?
在那个时候又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欢迎留言评论,或是来后台和我们聊聊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