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被写进合同并且有工资单和纳税证明的那种,不是网上喊的年薪百万,不含奖金提成和灰色收入,不含兼职和副业,范围不包括各种二代。
我有一个前同事,三十出头,已经是 MD 。有一天我问,凭什么他三十岁出头就做 MD ?凭什么我们拼死拼活一年三分之一的 revenue 都是他的工资?隔壁的人说:「你看到公司的名字 XYZ 没有,是三个人名字的缩写这个你肯定知道,我想不起来他爸是 X 还是 Y 还是 Z 了……」
然后我就闭嘴了。
「他建筑学毕业决定做广告时,实习导师是 Lee Clow。」
然后我就站起来收拾东西走了。
( Lee Clow 是 Steve Jobs 的朋友,「1984」和「 Think Different 」背后的创意人之一。)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拼命跑,run as fast as you can 。
最快的方法早已由部分学霸们给出答案,国内名校本科加国外牛校奖学金读研,然后去一线国际投行竞争最惨烈的地区和部门,毕业第一年即可基本实现。
理性主义的学霸们从小就是最现实的小孩,知道怎么从功利的世界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即将踏入不以考试论英雄的社会时,也会问天问大地,我擅长考试和强迫自己做大多数人觉得无聊的事,哪里能凭这个换到最多的钱?答案直指华尔街、金融城、中环等各大国际金融中心。
如果你晚熟或条件不适合,跟大多数人一样进入了 ROI 没有那么高的普通行业,选择了在一家企业从最底层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职业经理人之路,以下经验可能对你适用。
一个值得在三十岁前拥有百万年薪的人,你在人群中无法不看见他们,因为他们身上通常会拥有以下特质:
01
不怕做基础的事情
几年前,好像是90后刚踏入职场的那一年,网上有过一场实习生拒订饭引发的争议。当时我的心里是震惊的,一个团队协作,总会有这样的事情需要人处理,从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角度来讲,只能请在场时薪最低,工作责任最轻的人来负责,这样的决策原则也是你来实习要学习的基本之一。如果一个公司是 GM 订饭,你确定那个地方你要留下吗?
订饭涉及协调不同人的口味,与店家沟通,处理好时间、温度、发票等各种问题,跟一些项目管理有共通之处,能让大家吃好饭很重要,比我们刚工作时做的很多事,都有趣和有挑战。
我刚实习的时候工作是数卡片,猴子都能做,后来被分配了一件猴子应该都不愿意做的事,觉得这明显应该由机器来完成,就联系了学校计算机系的学长一起讨论写了个简单的逻辑程序,从此再也没有人需要做那件机器也能完成的工作了。
即便是在后来的几年里,也还是做过很多没有人愿意去做的事,比如为了一个游击式营销的项目把上海所有最好位置的卷帘门变成媒体。收集的过程只能发生在深夜或清晨,那是冬天里最冷的日子,我所有加班后和上班前的时间几乎都在外面找卷帘门,然后在白天的时候再去跟一个个小店主谈判,方案里给大家挑选的每一个位置,最精确的全景地图都在脑子里。
02
把每一件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
最可怕的就是,你不在乎。
老是听到有人抱怨说,「不对齐会死啊」,不对齐确实不会让你死,但是会让在乎的人生不如死。我认识的最好的策略之一,写笔稿提案也是后半夜三点钟在所有内容完成后开始花半个小时对齐。
我不想说连对齐都对不了你还能做什么这样的话,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对不齐只是你在其它一万件比对齐更重要的事情上也不在乎的一个缩影。
在创业流行之后有了「创业型打工」这样的词,其实创业型打工的人一直存在,除了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他们把每一件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
在团队协作的工作当中,你就算不是一颗螺丝钉,也确实只负责其中的一环,这与部分艺术家和自由创作者不同,最终的产品上不会只署你一个人的名字,甚至可能连你的名字都没有。可是跟你在一起的人们知道,从你手中所给出的交付,是你做的;就算全世界都不知道,你也该知道,那是你干的。
对任何事情都有 ownership 的人,觉得他经手的任何一件事上都有自己的名字。比起爱惜自己的名字,用更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不过是要脸而已。
你可能又会说 who cares ,因为在你眼里,没有任何人 cares ,也没有任何事值得被 cared 。你可以说像他们一样的人傻,但是他们做任何一份工作,都像是创了一次业一样;他们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找工作,因为从来都是工作来找他们,因为任何一个看过他们工作的人,都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工作。
03
把自己放到对方的鞋子里去
刚开始工作时曾经过一个项目管理101的培训,到现在还记得其中的第一条,就是 put yourself in other people’s shoe ,把你自己放到别人的鞋子里去,听起来可能有异味,其实就是穿对方的鞋子走路,万事替对方着想。
这条万有定律,不仅适用于各个部门,也适用于各种社会动物,对象适用于老板、客户、用户、消费者、伴侣等,大到一个软件的用户体验流程,小到如何给一个人指路。
有次我们某地办公室搬了新地址,负责发地址给客户的人保证了自己打最少的字对方做最多的探索,他坐下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不好意思,我现在心情很不好」,然后提案时间被压缩半个小时,两个礼拜的工作全部白费。
你可能觉得尽量为对方着想的精神太放低自己,可以越是所处位置高的人,就越会为对方着想,你在现在的位置真的是有原因的;你也有可能觉得这样很累,所以经你出手的每一样东西,都确保了你自己省最大力别人费最大劲,结果就是所有人只希望你可以永远回家什么也别做了。
04
给别人的永远比别人要的要多
应该很少人愿意被别人 micro-manage ,而愿意 micro-manage 别人的人,应该更少。
为了让每个人对每件事有 ownership ,好的领导者都会想要留最大的空间给你发挥,让你把这样事,当作自己珍爱的宝贝。只有当真的面对一位多一点点都不愿意动也不愿意做的机器型人时,才不得不选择 micro-management 。
有一位朋友,是做到那个位置的罕见华人之一,他跟我说,当需要10个 ideas 的时候他永远是想20个,需要20个的时候就想50个。不是因为害怕什么,只不过是因为过不了自己这关。
他们永远想给别人更多,永远想给别人惊喜,永远想证明,事情可以被做得更好,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人而非机器人,有脑而不止有手,而是因为,只有当你不是一个被动的完成任务的机器型人的时候,才有可能从工作中得到真正的乐趣。
05
勤奋,超乎常人的勤奋
大多数人的勤奋程度,远未到可以拼天赋的程度。
我们并不是要拿诺贝尔奖或奥运金牌,不要什么事都怨基因,在我们讨论的范畴里,勤奋自律的作用远大于上天。我认识的三十岁前年薪百万的人,都牺牲了大量的私人时间和睡眠时间,就连周末和假期吃饭也基本是约在公司楼下,方便随时上去加班。
不同人对勤奋的定义可能不同,但是他们的那种辛苦绝对更接近朝五晚九而不是朝九晚五。同样是一份研究,延伸的阅读和思考是无止境的,你总是知道早早帮自己喊停,他们却想用力到最后一刻才不遗憾。
曾经为了一个比稿连续一个月12点睡3点起,也曾经为了一个项目连续几周1点下班7点上班(含周末),中间有几年我怀疑过自己可能真的是傻的,直到有一天发现当时在一起的战友们到今天依然不问回报地支持我,才意识到没有辛苦是真的白费,他们给我的,才是比其它所有更珍贵的礼物。
成功是个让人有点反胃的词,三十岁前年薪百万更不是也绝不应该成为成功的指标。如果你去问那些做到了的人,这样花将近十年的青春和人生去交换到底值不值得,很多人会说不值得,剩下的可能大部分连自己都不知道。
选择松弛的人生非常好,只要你快乐。毕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才是世上唯一的一种「成功」。
但是请不要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任何得到背后必有巨大的代价。
你可以抱怨很多事,只是永远不要抱怨,你得到的太少了。
后台回复
“思维”
查看《高薪背后,有哪些共性的思维逻辑?》
本文获授权转载公众号自重要意见(ID: zhongyaoyijian)。

你曾错过这些内容
-点击阅读-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注明“老编辑部”
@金融老编辑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