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早已成了现在社会中耳熟能详的一种“通病”,现代人的压力日益增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们下意识地选择拖延的方式,来暂时性逃避眼前堆积如山的事务。
而“拖延症”不仅仅常见于需要面对巨大工作压力的白领们,学生也是“拖延症”的一大高发群体。
拖延症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却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也许家长认为,“拖延”就是因为孩子懒、磨蹭、缺乏急迫感。但事实上,大多数拖延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担心未知的挑战和可能的失败,于是便选择先逃避,等拖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再硬着头皮想办法解决。
拖延的另一个成因,则是“完美主义”。将精力花在不必要的前期准备上,或者是过分苛求细节的完美,就会分散完成整体任务的精力,最终造成拖延。

此外,外界的干扰也可能会造成拖延。孩子的自制力相对比较薄弱、自觉性相对较低,容易被游戏、网络、社交等等当前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把之后的任务和后果选择性暂时遗忘,导致原本的任务被这些突如其来的“诱惑”一拖再拖。
至于拖延症的负面影响,相信经历过寒暑假开学前,挑灯夜战狂赶作业的同学,都能切身体会到拖延症的危害。
不仅任务的完成质量受到影响,让自己不得不面对本来不必要对的高强度、高负荷工作,以个人健康为代价,牺牲原本的休息时间仓促解决堆积的难题。

长期严重的拖延症,甚至会使人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面对拖延症这个磨人的难题,家长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心智尚未成熟、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孩子彻底和拖延的自己告别,不被任务和时间被动支配呢?
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创建了这样一个“拖拉公式”:U=EV/ID。在这个公式中,U代表效率,指个人完成预定任务的欲望值,E代表对成功的期望值和信心,V代表你对整个任务完成的愉快程度;I代表你有多容易分心,D指多久能得到回报。通过这个公式,能够让拖延症患者自己通过分析分子分母的大小,来帮助他们把拖延降到最低。

1不要让自己做计划的“奴隶”
说到战拖,大多数家长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给孩子制订一份详尽的时间表,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有了一个周到的计划,那接下来的任务也就成功了一半。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更容易被具体到“几点洗漱、几点加餐、几点锻炼身体”的详实计划所支配。
因为计划表实际上是被理想化了的,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突发事件需要解决,随时都可能打乱“有条不紊”的安排。

当孩子被要求按照计划学习和生活,却遭遇一次次失败时,可能会产生额外的焦躁与烦闷,放大了拖延的负面情绪。
但计划过于详实的缺陷,并不意味着战拖是件漫无目的、毫无头绪的事。比起精确到几点几分的任务安排,家长可以通过制作“完成表”的方式,在每天睡觉前和孩子一同总结当天完成了的任务。这样反而更有利于孩子体会到一天的收获,并且还起到了鼓励和肯定的积极作用。
2减少对细节的过分关注,注重整体效果
虽然家长们经常告诉孩子,凡事要精益求精,只有端正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收获更满意的结果。但事实上,对于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没有必要压抑他们自由的天性,时刻要求他们精神高度紧张。
当你发现孩子因为字体不够美观、某个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而反复修改、甚至重做作业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因为对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的过分关注和要求,不仅会让孩子投入本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甚至还会因小失大。尤其是遇到考试或者限时任务时,他们就可能会因为“完美”,而纠结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最终影响了事件整体的完成度。
适当的“敷衍”,对完美主义者来说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告诉孩子,少吹毛求疵,多尽力而为
3逃离“头脑风暴”的旋涡
爱拖延的人有时并非将任务放在一边毫不理睬,而是将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自己脑内的“思考”上。
“头脑风暴”有助于激发你的灵感与创意,但如果一味地思考和斟酌,却不付出行动,终归也都是无用功。


当孩子陷入冥思苦想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他准备好一张纸和一支笔。一定要鼓励他把脑海中闪现出的想法、关键词,都一一记录下来。
当有了初步的打算后,再与孩子一同讨论,进行二次筛选。最后挑出最合适的方法并督促孩子立即付诸实践,而不是在心中反复衡量和纠结。
思考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对拖延症患者来说,付出行动就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也是最有力的一步。而家长的陪伴和督促会让这个过程事半功倍。
4避免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当孩子想集中精力学习时,除了依靠自制力外,还应该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把手机暂时关机或者调成静音、暂时卸载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保持桌面的整洁有序,收起零食、玩具等。


如果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太差,家长还可以先采取强制性手段,暂时替他保管手机和玩具,等任务完成后再归还。等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后,再给他最够的自主权也不迟。
当孩子对自己抵抗诱惑的能力充满不确定时,更应该预先排除潜在的隐患,让他留出充分安静的时间和空间,不受其他人和事的打扰。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尽量少进出孩子的房间,更不要三不五时地询问进度。
5把最难、最重要、最不喜欢的事放在首位
前面提到了,拖延症很多时候源于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这项任务的不自信,因此要战胜拖延症,就要率先直面挑战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家长除了要给与情绪上的鼓舞与精神上的支持,减少孩子心理上抵触的消极情绪外,更要帮助孩子客观地分析问题。把最困难的任务放在第一位,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小目标,一步步攻坚克难。
最后在孩子完成整个挑战时,家长还可以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送给他最喜欢的漫画书、带他吃一顿大餐等等,让孩子放松身心的同时,增强对接下来相对轻松的工作的信心与动力。
6给情绪“翻页”
摆脱对拖延的自责和愧疚,是预防陷入更深的焦虑与对拖延的恐惧的必经之路。与其责备孩子的拖延,让孩子陷入无用的自我批评与不安中,不如让他把这次任务之中的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地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今后的警醒。

之后,将亲子的负面情绪,随着纸张一同翻页,共同计划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跳脱出负面情绪的泥潭。
拖延症既不可怕也不特殊,它是现代社会高压力、高强度下的副产品。想帮助孩子战胜拖延症,虽然不能立竿见影、急于求成,但也绝对不是难以改正和摆脱的。

只要先认清孩子拖延的根源,找准对应的解决方法,帮助和陪伴他逐渐逃脱拖延情绪和心理的掌控,高效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战拖大作战的成功必然指日可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