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500强央企从事多年财务(担任过收入、成本、项目、资产、投资、税务等各个专业线职能),以下结合自身经验和所知,感知上来分析下四大与企业财务的区别。

对待报表的想法
非四大出身,也没做过外审,但我作为一个企业财务,我在对待报表的时候,一般都是逆向思维——分析业务,接着推算对报表的影响,然后挑选报表好看的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最后跟业务负责人商讨,优化业务运营方式。
那这种思路,究竟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其实,已经都走了一遍了吧?所以,不存在"会计出来的则是「由小到大」,从每一个科目的明细开始,最终形成完整的财务报告。"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太过于片面了,而且,看到的只是表象,表象不进行深入分析的话,是揭示不出本质的!
当然,这种观点本身存在合理性,因为不排除这种思路的企业财务少之又少。
然而,对于迎审经验丰富(不只是四大、还有审计署、还有国税地税)的企业财务,是不可能只由小到大的。这种倒逼的机制,会让财务在一开始就推算出对报表的影响,并合理估计对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在权衡老板跟外部单位的反应时候,选择一种最优的会计处理方式。
这么复杂的心路历程,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不晓得。那从这个角度看,企业财务跟四大出来的有啥区别呢?或者说,这个就叫做“百虐成精”。
而这种机会锻炼,或者只在大型企业才有机会。我也承认,绝大部分财务都是很“平庸”的,但这个又不是只是这个行业的问题,是社会普遍是这样子。
对数据的敏感程度
诚然,所有外部审计单位,包括四大,都有个弊端。就是不会像企业财务那样子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对业务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所以,也就有了抓大放小这样的说法,并美其言日“重要性水平”。但其实,实质上是一种决策权衡,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企业经营情况作出一个看似靠谱的审计结论而已。
但事实上,只是为审计结论而作出的抉择,往往是有失常的。
失常并不是审计结论有问题,只是这个审计结论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那就是A股市场那么多企业全部都是无保留意见?不太合理的。但是考虑到外审只是审核合规性的居多,又很合理了。
回到失常这个话题,在企业财务的角度,绝大部分失常通过合规的业务处理或者会计处理进行改善,而外审习惯的从结果倒推过程的审计方法中,是很难发现的,而且发现了又怎样,对于报表结论没有意义啊!那就是为什么最近这几年,四大貌似越来越不值钱的原因。因为合规性大家都做得很好了,而四大的强处往往就是合规性,更直接一些,就是财务审计这一个很小的领域而已。
如果涉及财务咨询,因为已经涉及到企业个性化的范畴,四大并不比500强自身培养的财务要强,甚至于,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落到实处解决问题,能预知困难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外界,只是个触媒。
同样,企业自己所特别关注的譬如业财融合、业务运营改善、涉税筹划、管理会计等课题,四大出来的人往往比不上企业自身培养的财务,毕竟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或者理解程度就不是同日而语的。
所以,如果涉及到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分析并提出合乎各方利益诉求的会计处理办法,这种四大出身的人就很难解决(特指无任何企业财务经验)。感情上,四大对于业财融合、管理会计等个性化特别强的服务并无优势。
至于数据的敏感程度,其实也是倒逼的。各种专项审计、财务检查等精细度跟外审不可同日而语,那一分钱纠结一辈子也是很正常的。对于财务而言,外审还好,但是无休止的内外部机构的检查,才是倒逼财务要做到极致。
扯远了,说回来对数据的敏感度。本楼的公司就是,对核算的要求就是零风险。你说,这样的要求下,能对数据不敏感么?
风险与内控
还是那句,我觉得目前四大总认为自己出来的人风险与内控做得特别好,或者至少比企业财务要好。但是这个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跟一般的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本身在招聘的时候,要求不比四大低,在实际工作时,面对的更是除四大外还有一堆检查、审计,这些都必然倒逼着企业财务对风险与内控的嗅觉必须得敏感。
老美上市的企业,都要SOX,每年都一堆折腾。如果是国资的,还有审计署的检查,更是猜不到头脑。大型企业自己内部的内审部,每年也是各种专项。还没有提及税局的吹毛求疵。所以,企业财务能不能做到到位?想做不到也不行啊!
也得益于各种专项、各种审计、各种单位的检查,才造就了企业财务部门的地位较高。而这种有时候就变成了财务咨询性质的工作,去跟业务部门一起设计业务、优化业务,从而能从容地面对各项审计。
说到最后,如果是毕业的小朋友,考虑到日后的职业发展,鉴于上文提及的牛逼企业的财务岗位比较难甄别出来,所以,还是去四大锻炼几年比较靠谱。但是锻炼了之后,能否找到好的企业,充分发挥财务的各项职能,就不是四大经验能培养出来的了。
因为财务两个字,背后就是核算、预算、分析、KPI、内审、税务、咨询、资本等各个专业线条。四大的工作经验,能涉及到以上的多少呢?
让背景好看一些,但不一定能让能力更好一些,这就是四大人目前的问题了。
本文来源:知乎,作者:林立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曾错过这些内容
-点击阅读-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注明“老编辑部”
@金融老编辑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