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AFF(pmcaff.com):最大互联网产品社区,是百度,腾讯,阿里等产品经理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出品深度产品观察,互联产品研究首选。
本文由PMCAFF观点栏目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观点:最热产品、最酷视角,产品人说产品才够味儿。定期更新,敬请关注。
昨天,全国很多地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大暴雨,没出门之前,观点君觉得不就是下场雨吗,至于朋友圈刷屏吗?然而背上包包出门之后,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因为走在路上的我是这样的
“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上一趴”
难道这周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
好了,不要做梦了。熟练的打开Uber之后,观点君的内心经历了第二次崩溃
说好的人民优步为人民呢!摔!很快,朋友圈出现大量吐槽各种打车软件打不到车或者能打到车但是价格上涨的情况。
所以,今天的观点我们讨论什么是平台的动态定价策略以及该不该涨价?
动态定价由来已久
其实,这种动态定价在生活中很常见,酒店,旺季和周末一定比工作日贵;电影,夜场要比白天的场次贵;连衣服鞋子,都会有过季与当季的价格区分。首次启用动态定价机制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一家航空公司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酒店、出行、旅游等行业的定价也逐步开始采用这种方式。
Uber的动态定价源自他们在波士顿的一次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很多用户反馈周五或者周六凌晨的时候打不到车,因为司机和消费者的忙碌时段不同,造成了供需不平衡,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在高峰期适当提高单价,结果一下子让车子的供应量增加了70%-80%,从此Uber就走上了动态定价的“不归路”。

动态加价影响的是供求关系

从上面的实验看出,就需求方而言,其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都是高弹性的。其一,当价格升高后,直接使需求量相应减少。其二,当价格降低后,需求量也会立即增加。
算法会根据供需自行进行调整,当需求大于供给,则自动提高价格,减少需求,提高供给,使得供需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从图形来看,动态定价时,Q点总会比常态价格的更靠右,用户能打到车,实际是因为供给增加了。
高峰期打车哪家强?戳右边看真相:数说真相|46公里内,Uber更划算

动态定价是个双赢机制

再通俗的解释一下上面所说的原理,Uber加价的核心就是通过变动价格来影响供需关系。
一方面通过加价,吸引更多的司机赶到高峰区域服务用户,另一方面通过价格来筛选出出行更迫切,需求更强的用户,需求没那么强的用户,可以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或者等待价格恢复正常之后再叫车。
仅从结果上来看,动态定价其实是个双赢的机制。对于用户来说,平台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体验,用户随时都能有车可叫;对于平台来说,刺激更多的服务车辆上线也意味了搭载的行程数将大大增加,这一点也能成为一个出行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暴雨天气涨价,是不是宰割用户?

尽管受到很多用户的抱怨,但Uber曾明确表示不会废除高峰时段内的车费计算倍率,只会在产品的功能层面做一些改进:尝试取消弹窗提示,直接为用户显示实际乘车费用。官方认为,能够提前看到出行成本数字能对用户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
如果将动态加价的行为理解成是通过平衡价值杠杆,考虑竞争机制来进行的资源配置优化,这似乎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市场调节行为。但换个角度思考,这种用户只能被迫接受的功能是不是一种变相宰割呢?动态定价可以适用于节假日、早晚高峰期,用户可以选择公共交通或者错峰出行,以此来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但是遇到极端天气仍然采用这种方式,真的应该吗?
加价幅度是否应该受到监管?出行平台是否应该取代出租车承担起社会交通运营的责任?大暴雨的背后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来玩个小调查吧
本文来自PMCAFF产品经理社区(www.pmcaff.com)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