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圣名未闻之地
只要研究一下新约,就会看到保罗的宣教事业。我们可以把保罗看作神学家或牧师,而保罗也是名副其实的宣教士。《使徒行传》中有一大半记载了保罗的旅途——他常常身处极大危险、困苦和逼迫——颠沛流离,四处宣扬福音,在那些听信福音的人中间建立起教会。
保罗一生致力于开疆拓土,向福音未及之地传扬福音,这并非偶然。在《罗马书》十五章20节至21节,保罗解释了自己如此积极的原因: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就如经上所记:
  “未曾闻知他信息的,将要看见;未曾听过的,将要明白。”
保罗说“如经上所记”,是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二章,这段经文预言耶稣是上帝的仆人,为了医治百姓,甘愿自己受苦。这章前面,上帝明明地晓谕百姓:尽管他是直接对以色列民讲话,但他的救恩是给一切民族的,并且他特意差人来传报佳音:
  那报佳音、传平安、
  报好信、传救恩的,
  对锡安说:“你的上帝作王了!”
  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
  耶和华在万国眼前露出圣臂,
  地极的人都看见我们上帝的救恩了。(赛五十二7,10)
有意思的是,保罗在《罗马书》前面引用了这段经文。保罗表明,上帝不仅把救恩赐给全人类,而且也呼召我们积极传讲福音: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十12–15)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上帝的救赎计划属于全人类。但是,只有那些听了福音的人,才能了解并信服。保罗一辈子的抱负,就是把得救的大好消息传给一切没有听到过的人。
别忘了,保罗热切传福音,不仅是其个人兴趣使然,传福音是耶稣给教会的核心使命。要记得,基督命令我们使万民作门徒。我们必须把耶稣的话教导给全人类,才算忠实于上帝的救赎计划。
花点时间思考上面的经文(罗十五20–21;赛五十二7–10;罗十12–15)。这些真理对我们看待自己的呼召有何影响?
然后末期才来到
上帝的计划成就之后,世界才会终结。上帝差派自己的百姓进入世界,彰显和传扬他的医治;要等这一切成就之后,他才会结束人类历史。如果上帝的计划是拯救地上的万族,那他就不会因我们本地有着快乐健康的教会就感到满意,我们也不应当因此而自满。我们不但应当渴望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看见基督得尊崇,也应当和保罗一样,渴望见到基督在全球各个角落得荣耀。
究竟哪里才算地极,圣经预言的时间到底如何解读,这些事情还有许多争议,但耶稣说得很清楚:福音的信息不该限于一隅:“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二十四14)。
很多基督徒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群从来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我们周围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听见福音。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即便附近没有教会或基督徒(虽然这在美国很难想象),但至少每个人都可以在电视、广播或互联网上接触福音信息。可是,并非全世界都是如此。世界上有很多人非常需要得到希望、医治和救恩,却苦于没有渠道听见得救的信息。
保罗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振聋发聩,至今同样切中要害: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
这些问题应当烙在我们脑中,印在我们心里。如果我们不想把“天国的福音传遍天下”(太二十四14),那我们就不算真正跟从耶稣。这是耶稣在地上的使命。而现在,借着自己受死复活的能力,耶稣呼召我们照样去行。
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世界上还有很多未得救赎之民?如果你想过,这件事如何影响你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如果你没想过,你是否应当好好想想?
齐心协力,传扬福音
我们心里火热,想去传扬基督,使他在世界各地得荣耀,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找到自己的角色,明白上帝呼召自己干什么。别搞错了,每位基督徒都应蒙召参与宣教,把福音传遍世界,谁也不能落下。没有谁蒙召后仍过自行其是的生活,与全球的使命隔绝。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全都要立刻打点行装,向热带丛林进发。
上帝可能希望你把福音传到海外。很多基督徒过早地否定了这个可能。某些人太喜欢自己的安乐窝,从来没想过牺牲自己的舒适生活去荣耀上帝。还有些人急匆匆地认定自己蒙召是做别的事,做“正常人”所做的事。我们不应当做这种假设。你有没有诚实地对上帝说,你愿意顺服他“在这个地区”的旨意?现在,你就应当求问上帝,问他是否愿意让你为福音的缘故,到别处生活。这个想法是有些令人不安,但我们应信靠上帝超过信任自己。我们在地上活着,是为了荣耀上帝。上帝已经赐给你许多福气,好让你用他赐给你的东西来荣耀他,而不是荣耀你自己。说到底,如果上帝引导我们去我们本不想去的地方,我们不应当感到意外。
花点时间祷告,求问上帝,他愿意如何使用你。求上帝戳穿你的各种借口,拆毁你的各种偶像。不论他带你去哪里,求他赐给你乐意的心来跟从他,祷告之后,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记下来。
我们都需要思考上帝是否呼召我们跟从他进入宣教的禾场。但我们得记住:“亲赴第一线”并非成就上帝计划的唯一方式。如果我们认定上帝希望我们暂时留在本地,我们就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推进全球宣教。就算我们发现自己最重要的事工是服侍身边的人,也需要为地球另一边的同工祷告。基督教会在全世界拓展,我们得尽最大力量去得着世界各地的民族。
约翰曾写信给一个叫该犹的基督徒,该犹常年资助那些不辞辛苦四处传扬福音的宣教士。约翰让我们看到自己应当如何发挥作用,支持世界各地辛苦宣教的宣教士:
  亲爱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他们在教会面前证明了你的爱。你若配得过上帝,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因他们是为主的名出外,对于外邦人一无所取。所以我们应该接待这样的人,叫我们与他们一同为真理作工。(约叁5–8)
耶稣说,“我们应当接待这样的人”(就是宣教士),又说,我们支持他们,就是“一同为真理作工”。我们都承担着宣教的任务。我们同舟共济,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或许永远不会踏足遥远的丛林,但应当投入自己的生命去支持这些工作,推进福音,成就上帝的旨意,让上帝的旨意行在你所在的城市,也行在非洲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我们回应呼召来跟从耶稣,就要致力于在各地带领门徒,不论是在本乡,还是在中东。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亲自跑到世界各地传扬福音,而在于我们发挥怎样的作用。一个推卸宣教责任的教会,一个不努力在全世界推进基督事业的教会,不是合乎圣经的教会。
普世教会
在世界各地传福音的工作中,你自己能起什么作用?如果想不出来,写几件可以开始着手的事,让宣教使命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看见末了
上帝告诉我们,历史正在走向一个明确而荣耀的末了。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说,地上万国都要因他蒙福,这就是上帝最初的救赎计划。而且,我们展望上帝故事的结尾,会看见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完全成就,教会必将完成使命。毫无疑问,我们确实知道世界将如何结束。
实际上,上帝让约翰看见了亚伯拉罕之约如何成全:
  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上帝,也归与羔羊。”(启七9–10)
这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虽然世界各地的教会看似遥远而陌生,虽然这些教会远在印度、非洲、中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但是我们的未来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等耶稣回来执掌王权的时候,我们要和历世历代、各方各国的基督徒一起肩并肩赞美上帝。
上帝为我们的未来所制定的计划,应当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教会与你有关吗?当你听说世界其他地方的基督徒受苦的时候,你同情他们吗?当你听说一群宣教士启程前往伊拉克或泰国的时候,你会安排为他们祷告吗?你会资助他们吗?这些都是我们的弟兄姐妹。他们的使命就是我们的使命。他们与我们同工,走向同一个目标。缺了他们,我们不能完成上帝给我们的使命。
耶稣呼召门徒为他作见证——“在耶路撒冷,犹大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徒一8)我们还没有到达地极,但借着圣灵的能力,我们必将抵达地极。作为耶稣基督的门徒,我们的呼召就是忠实地带领门徒。而我们所带的门徒,也再蒙召去带领门徒。耶稣应许说,在我们这样带门徒的过程中,他会一直与我们同在,直到末了。(参太二十八20)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末了,但我们愿意忠实地带领门徒,直到那日。
我们是上帝所造的,住在上帝的土地上,安放于上帝的救赎计划中。愿我们的生命献上,扩展上帝的国度,归荣耀与上帝。
为了信实地跟从耶稣并发挥自己在上帝救赎计划中的作用,你的生命现在应当成为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努力多写几点,帮助你把所学的内容付诸行动)
花点时间祷告。求上帝帮助你完全顺服。求他引导你,坚固你,使你可以完成使命。求上帝按照他的心意在当地和世界各地来使用你。
注:本内容节选自弗朗西斯·陈牧师的新书《得人如鱼:回归圣经带门徒》(门徒培训材料)《得人如鱼:回归圣经带门徒》是一套门徒培训材料,其宗旨是帮助读者理解圣经,并且给读者合适的装备来带领门徒;本书强调做耶稣的门徒的本质,鼓励门徒带领门徒,让每个门徒都参与到主留给我们的大使命中来。《得人如鱼:回归圣经带门徒》目前还未出版,正在筹备中,八福伙伴会连载《得人如鱼:回归圣经带门徒》的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得人如鱼:回归圣经带门徒》已经上市,在报佳音网站和晨光书店预售,欢迎多多关注!
本书带领每一位读者返璞归真,回归圣经的源头,探寻门徒的真义,并以系统学习实践圣经真理的方式,装备每一个门徒活出“带门徒”的呼召。
请动动手指,将这篇信息转发给更多的肢体,原主祝福你!
延伸阅读
以圣经真理建立和更新家庭
主内单身 预备婚姻 夫妻关系

孝敬父母 在家教育 儿童信仰
微信号:建造幸福家庭
▼▼▼▼了解更多《得人如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