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需用工夫,境界源自修养
——读罗光《生活的修养与境界》
张远来
导言
  《生活的修养与境界》是台湾天主教罗光神父的灵修性专著。笔者读到的是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出版发行的内地简体版。不知何故,该书编辑印刷极为简单,甚至没有对全书作者及内容的基本简介。甚至罗光其人也是笔者几经琢磨,再到网上查询,问过几位天主教的朋友才知道人家是天主教台湾总主教。如果不是恩师专门介绍,也许笔者会就此错失一次阅读经典灵修之作的机会了。虽然带着些许遗憾,但这并不太影响本书内容的充实。
全书背景
  罗光神父立足中国文化的静修思想,结合天主教传统的神修进路,演绎出一套中国人的神修神学。也许是笔者古文功底太差,或是作者表述条理不够清晰,有时我分不清到底是在用中国古文表达天主教神修神学,还是在用神修神学解读中国君子的个人修为精神,是在阐释天主教神修神学,还是用圣经解读个人神修的基本要道。
  作者引用了大量中国古文经典,看似信手拈来,运用娴熟,其流畅自然,甚至让你无法确认是作者列好了大纲引经据典,还是古文和经文娴熟到随笔而就。我甚至怀疑有些文章根本就是作者行云流水办讲课的学生笔记。可见其对圣经及古文的娴熟程度了。
  不过,因为作者太过娴熟于那些对现代读者恍若隔世的文言文,又没有现代白话文的翻译阐述,读来还是颇为费劲的。一本240多页的小书,竟然花了笔者几周时间,而且读来懵懵懂懂,竟然不觉得记住了什么要点。
  当然,这不能怪作品生涩,只怨笔者太浅薄。因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颇感兴趣,带着深深的期待和求学之心,算是用心用功地读过了主教的大作。
内容梗概
  全书一气呵成,各自内容分明而独立。也就是说,每一篇都可以单独抽出来阅读,又可以放在一起概览地学习。总体内容就是融合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君子个人修为,通过作者个人的生活经验,谈神修(基督教的灵修)的基本方法论等问题。
全书共分三大篇章,共计23个小章节:
上篇:纯而明篇
  共分九个章节另加一个导言,主要谈及如何净化个人的思想行为,让人静而能定,定而能安,心地渐渐光明,进而学会礼仪上的斋戒沐浴,修养成性格上的的仁厚安宁,最终达到心灵祥和而生活能怡然自乐的境界。这一篇是告知如何达到君子的修为之境界。
  读来颇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虽然文笔运用流畅,古文引用娴熟,但也许是笔者难以尽悉古文思想,抑或者修为不够,也或许是不熟悉天主教的神学进路和价值取向,因而读来好难心领神会,心心相印。
中篇:明而神篇
  共分十篇,接上篇提及如何纯洁内心让人清明,进而清明之人如何"神"。这里的神倒不是指一个人神修到某个境界就成了神,而是引用孟子的观点,指神修的另一个境界:孟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上)。 
  如果说第一篇是心之修,本篇则谈及身之修--从心灵的纯而明,宁而静,不贪,不嗔,不痴,到行为的见证,可以活出一个圣人的生活了。罗光主教引用张载的正蒙书解释其"明而神"的意思。"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故,这里的神是罗光主教所倡导的神修的第二个境界,笔者以为,这很像是中国人的圣人的阶段。
  所谓明而神,罗光主教用了十个篇章表达其内涵和修为之方法。简述之就是:圣化了思想而作用于身体力行,处处活出仁义的见证,在家庭中大孝尊亲,在社会上致知格物,(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认识事物的常识,穷究背后的事理。进而能把握格局,掌握人生,做到无忧无惧。身心灵冰清玉洁,中正心谦,低调谦和。也很享受天伦之乐,结交智慧而神明的朋友,建立良好的纲常伦理和行为处事之圈子和规范,从而达到为政以正,在正能量的圈子里,修身齐家治国。
  如果说第一篇是君子修身的境界,第二篇便是圣人的齐家治国的境界了。
下篇:神而通篇
  整篇共有四篇。表达更高的修为,包括了严格的自律与他律而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通"就是贯通(如同平天下之影响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贯通于天地(庄子),称为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通于是非,称为齐物。简言之是与天地同理。
  通于生死,称为化物。在逍遥游中庄子以自己梦中变成蝴蝶为喻,不知是我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我是在梦中,还是梦在我中。
  通于道,称为真人。 即超脱人世间的忧虑烦恼的境界。
  总之,罗光先生引用庄子的逍遥游,用"通"表达神修的最高境界,形如佛教的顿悟,儒家的神人之境界,超脱了生死忧烦之搅扰。贯通无碍,顺手自然,一切天然,无知无欲,朴素天真的境界了。而罗光主教引述庄子的"通",表述为神修的最高境界--神人相通,正如耶稣与父神的相通。有与神通,到与己通,与人通。是为修为之至境。
  关于神而通,罗光主教阐述了四个章节:通于世人,即因为与神通而与人通。守口如瓶,其实看似并不符合本书一贯的修为之脉络。至少,守口如瓶应该是在第一篇,或者第二篇中出现。但罗光主教认为,口最难守,除非你达到至人神人至境界,否则难以守口如瓶--不论断。通于万物,形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表示修为之至境,如同圣方济各,可以与野兽万物汇通。最后一章是天人合一。不过罗光先生的"天人合一"是一种生活化的合一:通于圣事,通于祈祷,通于痛苦,以及默观--希翼在圣礼和祈祷,在痛苦的反思和沉默的反省中达成通于神,与物,与己,与人的境界。似乎把天人合一的清高境界具体化为当下的生活实践了。是接了地气,抑或庸俗化了天人合一的本身,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另外,写作方法上,罗光主教是把儒释道对照天主教思想做一番对比,没有任何褒扬选择,只是把相似的思想进行归纳。力求包容谅解,进而神而化之,力求主导读者思想通往至圣之路。
一点体会
 拜读罗光主教的《生活的修养与境界》带给笔者许多反思,谨简述如下:
1、新教提醒:
你不可一概否认自律和神修的功夫
  相比罗光主教所倡导神修的主观能动,新教更主张信心的功课。即简单地对神完全的委身,从与神圣的关系中自然衍生出生活的修养与境界。似乎更为高明。但神修的他律尚不能缺少自由意志的自律,你的自律是对上帝他律的尊重与反应。这一点算是对新教的提醒。
2、旧教问题:
需要经历圣灵的大能和他律的能力
拜读罗光主教的大作,作为新教的牧师,笔者也仿佛看到天主教和新教之间需要彼此面对的问题,比如:
第一、天主教需要接受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接受改教不是叛教,接受天主教腐败和悖逆圣经的历史事实,从而正视基督新教的圣经正统性。
  罗光主教该书一开始就否定了马丁路德的改教,而一直视其为叛教。这不仅反映了其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尊重,也反映了天主教时至今日,对忏悔意识的懈怠。
 第二、需要正视圣经的权威,而不能将传统思想凌驾于圣经的权威之上。
  拜读主教的作品,给我一个基本的感觉:重传统不重圣经,重权威不重历史,重自修不重圣灵,重自律不重他律。正如圣经所言:西2:23 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如果自律真能解决所有情欲的问题,也就不会有天主教,甚至诸多修士的罪性问题了。可见,我们依旧需要正视圣经,寻求依靠圣灵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孤独地看着罪而与其抗争。总之,该书的一个重要缺憾是没有培养对上帝的爱与感情,没有这一点,自律无法使人成圣。
 第三、正视当下的时代格局,接地气地见证信仰的现实意义,方为文化最根本的适应。
  罗光主教对儒释道思想运用之娴熟令人叹服。但缺少基本的批判精神,同时,对人性的罪性问题,对现实的处境问题,都引述较少,如果福音需要影响人,尚需触及时代。
3、到底要用圣经
建立我们的神学?还是为我们的传统附会圣经的那蛛丝马迹的概念。
  到底是用圣经诠释中国文化,还是用中国文化诠释圣经。在本书是很难清楚区分的。
4、开放的心胸,
中国文化中的神之光。
  约1: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我们在罗光主教罗列的诸多儒释道的经典中看到,上帝的启示之光,也曾光照了我们先祖的心灵,让他们在悟性和灵性中,在思想和反观中,看到了很多上帝的神圣光辉。因此,基督徒需要以一个开放的胸怀,接纳世界的真善美,和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5、当代意义
 第一、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在如火如荼的中国社会提出宗教中国化背景下,让我们更多反思信仰与文化的对话。用中国文化传统可以理解的,社会习惯性的方法论来阐述我们历久弥新的信仰。在宗教中国化和中国化宗教之间寻得某种平衡。把信仰的基因嫁接到中国文化的橄榄上。
 第二、有关基督教神修神学与中国家庭传统的融合
  罗总主教在其著作中建议中国天主教要根据中国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传播,尤其中国比较注重家庭生活的传统入手。从尊老尽孝入手。这一点确实是当代教会与中国社会契合的一个交汇点。
 第三、寻找中国化的神修进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认识信仰
  阅读本书让笔者看到,中国儒释道的文化中已经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神修思想元素,甚至是方法论。我们可以建立适合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神修途径,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诠释和见证信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见证基督信仰的永恒真理和社会实践。这是笔者的一点启发。
作为基督新教的牧者,拜读天主教罗光总主教的作品,不觉耳目一新,反思良多,除了汲取新颖的知识,看到彼此的局限,学习进修的方法,也让我看到我们需要重视的自修与自律问题。靠着圣灵的工作,立足圣经的真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态修养自己,提升我们的境界!
    一句话:成圣需用工夫,境界源自修养。唯如此,我们的教会方能成为社会的光与盐。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者QT灵修平台对您有用,请尽情推荐给您的朋友,也算是一种福音的传播。
这是一个:
能与你互动,会解答你困惑的平台!
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关注”
或者搜索“lxrj2016”,选择关注。
微信号:lxrj2016
更多灵修文章,请查看历史消息,或者点击以下链接:
【灵修】义气但不能“意气”

【深度】那些不经意却能让传道人变得平庸的坏习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