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一里vs 马太效应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耶稣(太25:29)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两里!
——耶稣(太5:41)
只是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
——耶稣(太19:30)
马太效应是近年来借用圣经典故在经济学上出现且比较流行的词汇,并且渐渐被用于社会学的层面而成为大家广为接受的观念。在工商界人士和知识分子渐渐被教会关注的今天,马太效应也同样被纳入教会的语库而成为默认的观念。那么,耶稣到底如何看待个人的奋斗和群体的奋发,换句话说,马太效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基督徒信赖的生活准则?基督徒可以以怎样的生活态度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呢?本文就试图以耶稣的教训多走一里-马太效应来看看耶稣所喜悦的基督徒的生活态度。
一、马太效应的经文背景
马太效应出自《马太福音》25章耶稣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比喻说,有一个人往外国去,临行之际把他的仆人们叫来,将自己的家业交给了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分配银子给他们。第一个给了5千,第二个给了2千,第三位给了1千。然后自己去了外国。那领受5千和2千银子的仆人随即拿着主人的银子出去做买卖,然后分别赚了5千和2千;而那位领受1千银子的仆人,随后将主人的银子掘地埋藏了。许久以后,主人回来了,和他的仆人们算帐。第一位仆人带着他连本带利的一万银子来见主人,得到了主人的夸赞;第二位仆人带着自己连本带利的4千来见主人,也得到了主人同样的夸赞;第三位仆人却带着主人原来的1千银子,来到主人那里,还没等到主人说话,自己就发了一大通牢骚,说主人是什么:“我知道你是忍心(hard,心里刚硬、冷酷无情、毫不留情)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去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主人非常恼怒,仆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主人信托的资产,而且对主人和自己的境遇都充满了怨恨。因此,主人说:把他的一千银子夺过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太2529)。类似的教训还出现在《路加福音》里,而同样的这句话仅仅在“马太福音”就几次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在耶稣的教训中。它表达了一个基本的属灵规律:善于你的恩赐,你所能善于的恩赐将会更多,埋没你的恩赐,你原本的天赋也将会失去,而埋没天赋是对上天厚赐的浪费和得罪上帝的事。
二、马太效应的适用原理
现代经济学家从耶稣的这个比喻中发现和发展出一种经济学现象及其原理——马太效应!这个定律的宣告是如此地庄严:善用你生命的潜能(talent),有则会更有,以至于有余;为自己的禀赋、机遇不如他人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则会越来越少,以至于无有;基数越大,越知道努力,就越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反之,基数本来就小,而且发展不力,就会越来越小。即多则更多,少则更少;羸弱的被更强大的吞噬,而弱者更弱,强者更强。耶稣原话的意思本来是指我们今天对属灵事务的追求越多,为神的国和神的义付出的代价和付上的努力越大,将来我们在天国的赏赐也就越大。一个人越能追求灵性的长进,他属灵的生命就越活跃,反之则会不断枯萎。这是属灵的定律!但马太效应应用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也同样适用。比如,一个人有很好的天赋,秉性聪颖,又知道勤学苦练,他就会越来越聪明博学。反之,一个人本来天赋较差,因此自暴自弃,苟且偷安,不务正业,甚至怨天尤人,结果他将会越来越消沉沦落。无论哪种制度,哪种文化,哪种社会,生命的群体形态和依存本质都是以相互制约的竞争形式而存在。甚至属灵的领域亦然,在属灵的领域,马太效应发生在我们自身之内,我们人性向善的渴望时时在与自我堕落的本性争战。可见马太效应的原理和现象反映在我们身处的各个层面,它已经超越了经济学和属灵奖赏的范畴。在我们处身的各种关系中,失败往往并非在于对错,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太消极、“弱化”。
三、按才干受银子比喻的适用原则
概括而言,耶稣的这个比喻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真理或者说是生存原理,比如:
第一、善用恩赐则会恩赐倍增!象前两位仆人。
第二、对自己的天赋消极怠惰则最终会失去一切!象那领一千两银子的仆人。
第三、天赋越小,就越容易被我们忽视它的存在而将之埋藏。
第四、微弱的天赋可能因为不断的努力而倍增。
第五、天赋的恩赐只有在不断的善用中才能成为你的祝福。
耶稣应用这个比喻不是要针对恩赐的本身,而是人们对待天赋的态度。耶稣在这个按才干受银子的比喻中,不是要批判那领一千两银子的仆人其人,也不是要鄙视他才干的弱小,而是在批判他的行为态度:埋怨和不思进取。事实上,那领一千两银子的仆人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其银子领受得少,而是他对被信托资产的态度,他埋藏而不是赚取,他懒惰地得过且过,惰于思想,惰于行动,因此他将主人的银子埋藏了。(本文将主人信托的银子视为天赋的恩赐和才干,英文为talent,和原英文银子为同一个词)。圣经对这仆人的失败定性为他本质的懒惰。懒惰使他不肯行动,而恶使他敢于不在乎自己懒惰的后果,因此他可以诬蔑自己的主人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而且他为自己的懒惰找了一个光明堂皇的理由,就是害怕主人的忍心,说自己的不作为是不敢拿主人的信托冒险。相比之下,那些拿着主人的银子赚取的人倒成了投机分子。这就是这位又恶又懒的仆人的懒人逻辑!箴言说,懒惰人看自己比七个善于应对的人更有智慧!他不作为,但却自以为是。而这正是领一千两银子仆人的失败之所在。
多走一里vs马太效应
不过马太效应并非宿命论的定势,才干或者说银子不是人的命运,上帝也从不让人被动地接受某种给定的命运而又对他进行终极的审判。如上述,领受一千两银子的仆人的失败不在于银子的多寡,而在于他对于主人信托的态度。耶稣按才干受银子的比喻在马太效应作为经济学原理上的被误用在于它有点宿命论倾向的嫌疑,被过分地强调了竞争的形式而非弱者也可以倍增的可能以及另一个与之相应的或者说是悖论式的“效应”——多走一里!领一千两银子的仆人可以超脱“马太效应”的漩涡,可以在耶稣多走一里的效应中倍增为一个拥有众多资产的强者,而成为和前两者一样“忠心而又良善的仆人,”甚至可以超越他们。
那么,什么叫多走一里呢?
耶稣说: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两里。(太541)。即,我们不光同他——那个强逼我们的人(或者处境)心甘情愿地走完那“被强逼”(势力使然)的一里,还要甘心乐意地多陪他走一里!乍读起来,耶稣的这样教训让我们十分费解和为难­——“我为什么非要陪他走呢?为什么还要陪他走两里呢?这不是不公平吗?”其实耶稣在这里宣告了一条宝贵的人生追求和灵命成长的原则——多走一里的原则!马太效应只有加上多走一里的原则才能真正反映耶稣要教导的精神实质。
一、多走一里是一条属灵的原则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属灵的原则是:多走一里!第一里是本分,是不得已的责任和义务,是被生活所选择的无奈,而多走一里的精神却要求我们不是我被强逼地走一里,而是以主人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陪你走两里,是我选择了生活。前者的一里大家是敌人,后者的两里是:因为我主动,所以我是主人;因为我甘心,所以大家是朋友。
生活就是这样,你可以做被动而被逼无奈的仆人,也可以做积极而主动的主人。生活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同的是人们对它的态度。生活都“强逼”大家同它走一里,那是生之为人的本分。我们时常对这种本分不想尽,工作不想做,深有被逼的感觉:要你孝敬你不喜欢的公婆;要你爱你不可爱的同事;要你恭敬你那玩世不恭的上司;要你和你不喜欢的人朝夕相处;要你服侍那你耿耿于怀的领导;要你去完成那你难以承担的重担;要你在你并非最渴望的国度安身立命……你很为难,这被逼的一里多难走啊!但耶稣说:你就同他走两里!即不仅要走那被逼的一里,还要多走一里!甘心乐意地多一点付出,多一点给予,多尽一份心,多出一把力;多一些忍耐,多一点感恩。不仅要走一里服侍你那唠唠叨叨的公婆,还要多走一里心存感激地照顾好他们的感受;不仅要和那不合作的同事合作,还要存心相爱;不仅要走一里做你那份你不喜欢的工作,还要多走一里象为主做的一样,将你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生活是信仰的苗圃。基督徒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侍奉,而信仰则是出于内而发于外的生活表现。在原初的基督教思想里,工作本无圣俗的区别,因为我们是被耶稣的宝血所分别为圣的,因此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上帝喜悦的事工也是圣的;因为我们是为上帝的荣耀而活着的,因此,我们的生活就是侍奉。在“世俗社会”里,一切合信仰的行动都是属灵的,保罗传道是属灵的、圣的侍奉,为传道和生计而进行的织帐篷的行动也同样是属灵的、圣的侍奉。荣耀上帝的生活就是侍奉,这是属灵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一切“多走一里”的行动都是属灵的。在耶稣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回答犹太人何谓邻舍的提问。耶稣的比喻说明受伤者真正的邻舍不是冷漠的祭司和利未人,而是那关心他的好撒玛利亚人。犹太人赋予邻舍特殊的意义,即亚伯拉罕的后裔,上帝家族的一员。耶稣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撒玛利亚人,在犹太人的观念里,他算不得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他却以多走一里的爱心行动证明了他才是真理的邻舍。反之,那些被赋予犹太教圣职的祭司和利未人,他们少走一里的行为证明了他们并非真正的邻舍。多走一里的行动是属灵的,多走一里的原则也是属灵的原则!
二、基督徒处事的原则
多走一里是一种人生观,是一种处事为人的态度,是上帝要求他儿女的生活态度。
中国人更容易信奉:少管闲事!所谓闲事就是一切不直接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故人人尽可能推诿自己的责任,冷漠成了社会性的疾病。人们总希望找到捷径,却很少有人愿意多走一里,甚至自己本分的一里也常常是能不走就不走!能推得掉的就推!能躲得了的就躲!能不管的就不管!这叫明哲保身,叫处事圆滑,叫老练。有人说办事如同踢足球,遇到事就踢;利益如同抢篮球,有利益就抢!一件小事让你跑来跑去,大家踢来踢去,简单的小事也就被搞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象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复杂。结果事情越来越乱,闲人越来越多。这样的观念势必导致颓废和文明的萎缩。近代中国的沦落,与其说是政治的失败,不如说是信仰和观念的堕落,当一个社会人人自危,人人自保,只强调个人的即得利益和幸福而非群体的进步时,文明和道德必然沦丧。当代中国的发展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今天的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荣辱观等等,无不在提升整体社会的“多走一里”精神。因为发展的基础并非经济,而是相关的价值。
教会亦然!救赎是教会的种子,而救赎所反映的爱则是教会的生命力之所在!曾几何时,讲爱的教会被冷漠充斥着,“我为你祷告”成了当今教会解决信徒困境的万能灵丹妙药。传道人聆听信徒的心声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你祷告”!可惜它并非代表爱心的关切,相反,它意味着:我不想听你罗嗦了,你可以结束谈话了!你的问题我不感兴趣!你可以走了!我还有事情要干!统计一下讲台的信息,最多的不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而是励志的成功神学;最多的不是生命的栽培,而是如何奉献!传道人自己不会做人却偏偏在讲台上教导信徒如何做人;讲解圣经却不喜欢读经;教人如何认识上帝,自己却不喜欢向上帝祈祷;一位神学院的老师在讲道中慷慨陈辞:何谓行路的人不能定自己的脚步。他说学生问自己寒假是否回家,他说不知道,因为行路的人不能定自己的脚步。信徒诧异了——不能定自己的脚步,那可否订票?!一位意气风发的神学生高谈阔论教会论,标题有普世教会和地方教会。解释说:普世教会即由佛教、伊斯兰、基督教……,世界所有的宗教组成在一起的教会。你看多玄!不要说敬畏上帝了,最起码也要敬业!从事宗教教职,可以容忍你没有宗教信仰,但总不能连起码的宗教教职的职业道德也没有吧!
表面的堕落反映了背后的颓废与冷漠。多走一里的处事原则要求我们的是积极、乐观、参与、投入、热情、关爱,就像那舍己为人的好撒玛利亚人。面对颓废与冷漠,我们需要回归那多走一里的处事原则。
三、道德伦理的原则
相对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还有种与之相应的人生哲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乍看之下,这种信仰无可厚非。但它所彰显的精神不是接纳,而是防范;不是积极,而是被动;不是关爱,而是敌意;不是包容,而是攻击;不是友人,而是敌人。它直接将人都假想成我的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它教我们谁是准备着向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击,而不是共同完成一个伟大的使命。事实上,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终不是靠竞争,而是合作。本届的奥运会的口号是:cooperationcompetitiondevelopment:合作、竞争、发展。是的,奥运的精神不仅是比赛和竞争,重要的还是合作与发展。如果一个人可以消灭他所有的竞争对手,那他自己就会成为他无法战胜的对手。
多走一里的原则倡导的是合作与共享,我不是被你逼着走一里,而是我们可以相伴走两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都是互相逼着,我们都只能走一里,相反,如果我们相互为伴,我们就可以走两里。这是基本的道德伦理基础。生物界的规律正体现了这一点。达尔文说,山羊和野狼是竞争的关系。其实他错了,如果是竞争的关系,它们只能生存一个。但事实是,他们必须共生。它们是合作或者说是竞争中的合作!没有山羊,野狼难以生存;照样没有野狼,山羊也一样会萎缩。所以,表面的竞争反映的是背后的合作与共生。如果人类可以消灭所有的对手,那他一定会成为自己的敌人,而消灭自己!所以,物竞天择并不正确,物非竞,天已“择”过!何来物竞天择?存在的基础不是革他人的命,而是合作与共生。物竞天择只是象纳粹那样的恐怖政治理论而已。
基督徒的伦理道德需要的是多走一里的精神,多一点付出,多一点理解,多一点给予,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诚意。
四、侍奉的原则
无一例外,在圣经中记载的每一位被上帝大大使用的属灵伟人都是肯多走一里的人,他们的侍奉也常是多走一里的侍奉。西奈的旷野荆棘的火焰十分常见,但只有摩西肯走过去看看;埃及的谋士很多,但只有约瑟愿意在解梦之外给法老提出建议;挪亚本可只造自己的方舟,但他还在百忙中,坚持120年向人传道,尽管没有人相信,但他120年没有气馁;彼得本可以只作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但他却甘心成为犹太人的使徒;保罗本可以向他人一样驻留耶路撒冷,但他却甘愿成为外邦的使徒……因为,多走一里是他们侍奉的原则。
我们读《使徒行传》13章,看到一位伟大的多走一里的使徒和他多走一里的侍奉。这里说到巴拿巴办好耶路撒冷教会交托的任务(做一般性探访,见徒1122)后,就到大数去找保罗,找到了就带他到安提阿来。他们在安提阿一同牧会,培训门徒,差不多三年之久,将安提阿教会牧养成了继耶路撒冷教会之后的第二大中心教会,成为保罗等日后旅行布道的母会和差会。巴拿巴的工作本可以到完成探访任务后就返回耶路撒冷。但他没有,他“又到大数去找保罗!”这就是侍奉中的多走一里——在本分之外的侍奉。巴拿巴早年曾在耶路撒冷见过保罗,当时刚刚在大马色悔改而又受到迫害的保罗逃难到耶路撒冷,可惜他不被教会看好,也没有得到他理想中的使徒的热心接待。相反,保罗被冷落了,但巴拿巴接待了保罗,也把他引荐给了使徒。但保罗当时并没有在使徒中受到该有的重视。然后耶路撒冷的教会就让保罗离开了,返回他的家乡大数。然后耶路撒冷的教会差不多就将这位日后最伟大的使徒保罗忘记了。时年约主后3637年。
但巴拿巴没有忘记保罗,也许他一直在为保罗祷告。时隔约10年之久,这次巴拿巴终于有机会能以脱身,受托探访完安提阿以后,他就径直从安提阿赶到大数,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保罗。时年当为主后4546年。从第一次在耶路撒冷见到保罗至今已差不多10年了。这10年保罗侍奉的工作圣经并无明文记载,从巴拿巴细心找到保罗的功夫以及以后的经文记载分析, 10年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保罗,也许还在受上帝特别的训练,也许因为没有耶路撒冷教会的重视和引荐,我们知道一位没有得到教会正式认可的传道人不管他多有恩赐,多有才干,多么忠心,多么有能力,都难有突破。总之,没有遇见巴拿巴之前的保罗在侍奉上应该没有什么可资记载的成就。
没有成就并不代表着无能!在巴拿巴的心理深处,那位有着一面之交的保罗给了他太深刻的印象了,以致他10年来不能忘却为保罗祈祷,以致他在完成耶城教会的托付后,顾不得回去汇报,就迫不及待地到大数寻找保罗。因为他知道那位伟大的将良之才,既可以用作栋梁,也可以弃之荒野而成为朽木。正如巴拿巴的感动,那位被他找到的保罗在日后侍奉的成就上,至今无出其右者。保罗的作为和影响之大,我们可以说,没有保罗,今天教会的历史将会改写,没有保罗世界的文明史也一样会被改写。而没有巴拿巴,也就不会有那位无出其右的使徒保罗!而这一切都就源自巴拿巴多走一里的侍奉!
侍奉的原则其实就是多走一里的原则。
五、自省的原则
多走一里不仅是外在行为的原则,多走一里还是内在修身养性的自省原则。保罗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罗138)。“常以为亏欠”,即,要常常反省自己:“我是否亏欠?我是否做得还不够?我是否还有隐而未现的罪?我对神对人应该还有亏欠!”虽然我们自己找不到自己具体的亏欠,但要常以为,自己还有自己没有找到的亏欠,要意识到自己不完全。时时告诫自己:“我还有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亏欠,所以我要做得更好!”
保罗还说过:“我虽不觉得自己有罪,但也不能以此为义。”我们常会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以致使我们忽略了我们自身的亏欠。自省的原则是多走一里——要常以为亏欠!这不是对自己吹毛求疵,而是意识到我们自身的有限和罪性,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是有限和不完全的。圣经中的义人约伯,上帝已经称他是义人了,但他每每在儿子们喜筵之后,都会为他们献祭认罪,因为他想:恐怕我儿子犯了罪,心中弃掉神。这就是自省的多走一里的原则!不要等到意识到自己的罪,再认罪;不要等到意识到自己的亏欠,才承认亏欠;不要等到意识到自己的骄傲,才对付骄傲;不要等到罪恶成形,再对付罪。要常以为亏欠。圣经说:我们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是的,罪性的人,怎能凭着自己的自律便自以为清洁呢?人怎能在污水中将自己洗净呢?若非上帝的宽容,若非十字架的大能,谁能使自己脱离污秽?
自义往往是人最大的不义!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被安排参加一次重要的竞赛考试。考试结束后我对自己很有把握,我为自己评估了自己的得分。但考试结果让我非常吃惊?我甚至认为批卷的老师弄错了。但当我真的看到自己考试的试卷时,我发现好多自认为正确的地方,恰恰被自己弄错了!其实人生的考试一样。不愿总以为自己得了满分,殊不知,在不自觉的地方,我们有着很多让自己吃惊的低级错误。按着多走一里的原则,我还不够!
六、成功的法则
多走一里是成功的法则!
一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知害死了多少中国人!一句少管闲事让旧中国倒退了好几个世纪。如果说马太效应是耶稣讲给强者的成功学,那么多走一里就是耶稣讲给弱者的成功学原理,而两者的和就是迈向长远成功的原则。
希伯来民族似乎从她民族之初就懂得了多走一里的成功原则。而正是这一原则让这个柔弱的民族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民族。希伯来民族的先祖亚伯拉罕100岁才生下他的儿子以撒。但直到自己140多岁,儿子以撒近45岁时,亚伯拉罕才肯为儿子张罗婚事。因为亚伯拉罕要为自己的儿子找一个多走一里的儿媳,因为他要自己的民族成为一个懂得多走一里的民族。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亚伯拉罕的仆人带着长长的骆驼队伍,千里迢迢,至少步行了1800多哩,回到了亚伯拉罕的族人居住的哈兰,要找一位肯多走一里的女子做以撒的妻子。
亚伯拉罕的仆人这样祷告:主啊!我主人亚伯拉罕的神,我对出来打水的哪一个女子说,请你给我水喝!她说,请喝,我也打水给你的骆驼喝(多走一里),愿那人就做你仆人儿子的妻。主啊,这也算你恩待了我的主人……(创241214)。你看,亚伯拉罕这个家族择偶的条件不是美貌,不是才华,不是财富,就是肯多走一里的品格!女子肯给仆人水喝,这是被强逼同他走一里路,而肯主动打水给骆驼喝则是多走一里。因为那个地方打水相当艰难,要小心地顺着水井旋形阶梯下到很深的井里,(一份考古挖出来的一口井深达300多米),然后用器皿装起一罐水,顶在头上,再走上来。我们不知道当时老仆人眼前打水的井如何,但我们知道,那个地区当时打水是很艰难的。后来老仆人果真遇见了利伯加,利伯加不光打水给老仆人喝,而且还自告奋勇地说:我也打水给你的骆驼喝,让他们也喝足了!
利伯加是多走一里的人,她成了希伯来民族第二代先祖的妻子。正是多走一里的精神,酿就了伟大的犹太民族精神。后来在摩西的法典中,多走一里的精神被写入以色列民族的道德法典、信仰守则和社会律例中。在摩西五经中多走一里的精神随处可见,不如说对邻舍的监护义务,对社会弱势的保护义务,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制度及其它慈善事工等等。可以说以色列民族的道德法典就是建立在多走一里的精神原则之上的。今天,这个不足3000万人口的民族,历史上受尽蹂躏,但却有1/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50%的百万富翁属于犹太人。他们产生了象保罗、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基辛格等的许多具有历史性影响力的人物。这个民族不是他们比人家聪明,而是他们肯多走一里,他们走了常人不愿走的那一里。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成功没有捷径,相反,它需要多走一里——甘心乐意地走别人不愿走的那一里!
在现实的生活中,马太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社会普遍的现象,不过,耶稣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并非终极的审判,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生命继续,为生命的信托赚取利润的活动就不会止息。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领受了多少银子的仆人,但我们知道,我们的银子可以倍增,如果我们只有10两,我们还可以再赚10两;10两-20两-40两-80两-160两-320…….有一天,你可以超越了有了一万两的。只有你肯多走一里!
(张远来)2006121日星期五
(敬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关注,或者搜索“lxrj2016”,选择关注。届时您将能每天免费收到灵修平台提供的优质咨询,我们也将第一时间回复您的问题)

更多灵修文章请查看历史消息,或者点击以下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