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为什么我出国以后遇到很多『白眼狼』? 本想着大家在外都不容易,能包容能自己多做点的就做了,但是渐渐发现自己的大度并没有换来对方的一丝感激,反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难道考虑别人是不应该的嘛?为什么他们不能像自己一样多想想对方的感受呢?
A
类似的困扰可能很多人都有过,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外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支持时,会为了避免矛盾,想着要互相照应,我们很多时候会勉强了自己意愿,答应别人的要求。心想着为你考虑会让你感动,但事实上并不总是这样。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对方为什么不领情,而是你为何那么在意要维持表面关系的和谐?如果对于别人的要求你说 No,真的就会引起矛盾吗?

考虑别人
忘了自己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希望自己是安全的、被爱与被接纳的,这需求存在于我们的DNA里。然而有些人发现得到这些东西的最佳方式,是将自身的需求或感受先放在一边,去考虑他人的需求与感受。
因为这么做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所以这成了理所当然,它也减少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冲突,然而我们内在的冲突却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我们想拒绝别人,就会觉得有罪恶感;但当我们同意他人时,心里却感到气愤。最后,不论做或不做,我们都该死。
这样的策略还可能造成其他的问题——
我们可能很容易迁就家人与朋友,但到头来却因为发现自己是那个“有事才找”的人、总做着额外的事情,或要处理别人的问题,而感到愤愤不平。
我们可能超时工作,只为了取悦老板,后来却发现自己并未获得赏识或做着自己完全不喜欢的工作
同样地,我们的感情世界也备受折磨——我们不断地为对方付出,但却不被感激或感到自己微不足道,因为我们的需求或心愿被忽略了。我们可能开始感到无趣、不快乐、或是轻微的抑郁,于是想念起过去更快乐或独自一人时的日子。我们一直想要避免的愤怒、怨恨、伤害与冲突,却在不断累积。
此时,独处可能会成为一个令人渴望的避难所,但这么做最终却牺牲了自己与他人的连结,而与人连结其实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有时我们好像必须在自我牺牲与牺牲关系二者之间做选择。
迎合别人
才能被认可?
我们常感到被卡住了,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因为照他人的意思去做的想法根深蒂固地存在我们思维之中,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不这么做,也害怕不这么做的结果。
然而,我们如果能仔细看看身边的人,就可以观察到那些受欢迎的人并不是这样,我们认识的一些好人或是受人尊敬的人,甚至能拒绝一些来自他人的要求或邀请。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似乎完全不会因此充满了罪疚感而痛苦。
到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甚至我们很可能忌妒那些相当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们完全不在乎其他人会怎么想。如果我们肯花点时间好好思考一下,或许会纳闷自己当初是怎么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并且质疑自己的基本信念——认为只有讨好人才能被接纳

有些人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与他人合作或是做个好人;但我们感觉不到自己有选择的自由。拒绝那些需要我们的人,和拒绝那些虐待我们的人,似乎一样的困难,因为我们都害怕拒绝会造成关系的破坏,而这种对拒绝或使他人失望的罪恶感与恐惧,实在让人无法承受。
我们的亲密爱人或朋友或许会因我们的拒绝而感到愤怒,甚至报复。但是每配合对方一次,都使得我们下一次更容易吞下自己不同的想法去附和对方,为了要赢得对方的爱或我们在乎的人的认同,我们常让自己像团麻花般扭曲着,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
讨好属性
是天生的?
我们的讨好与表现仁慈是不一样的,对许多像我一样的讨好者来说,问题在于它成了我们的性格特质。这是因为从童年时期开始,有些孩子在由成人掌控的世界里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顺从自己父母的心意是最安全的生存方式,也是赢得父母接纳与关爱的方式因此他们听话并且不制造问题
听话表示照着父母的意思去做,而他们的父母多半有着高期待、爱挑剔、规则僵化、很少表达爱或赞许,因孩子的错误而处罚他们、经常反对或生气。
有些孩子只不过透过观察父母间的互动或对待其他弟兄姐妹的方式,就学会了听话。当父母的管教不公平或无法预期,孩子们就学到自己得小心应对或配合他们,以避免受苦。因基因的构成、早期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或是各种因素的组合,有许多像我一样的人都比较敏感,且对冲突或与父母分离的耐受力较低。
讨好别人
伤了自己
不幸地,成为一个讨好者使我们离内在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们隐含在心中的信念是:我不可爱。于是我们认为被爱是达到实现自我价值与快乐的方式,因此极度渴望得到它——我们需要被接纳、被理解、被需要,而这些需要使我们顺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你爱我,那我就是可爱的。而那个“你”指的是所有人,包括那些无法付出爱的人。
维持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极力想要成为可爱的、博爱的人,排斥所有无法让自己达到那个形象的特质,于是我们将所有与之不符的个性都压抑住,直到它们变形,如表达愤怒、想赢得胜利、运用权力、引起注意、设立界线,或是不赞同他人等。
即使没有人要求我们,我们还是很乐意放弃与他人不同的兴趣,因为如果坚持,那表示与所爱之人相处的时间减少。即使是最轻微的、几乎看不太出来的失望表情(有可能是出自不正确的推论),都足以使我们放下自己正在做的事。

自信会让人感到冷酷、设立界线会让人感到有失礼貌、要求满足自我需要会让人感到要求太多……有些人甚至相信自己没有权利主张任何事。表达需要让我们讨好者有罪疚感,即使意识到自己有需要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我们认为出于个人利益而有的行动都是自私的,甚至曾经历被自私的父母或伴侣说过自己是自私的。而罪疚感与怕被遗弃的感受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我们滞留在一段恶劣的关系中,而不是转身离开。
我们常受到性格与我们完全相反的人所吸引,这并不令人讶异,因为我们钦佩他们所拥有的力量、独立性与坚定不移的态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开始觉察到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异——他们是自私的。事实上,我们很可能并不喜欢异性跟我们一样都是和善且讨好人的,因为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人很懦弱,这源自于我们打从内心深处就不喜欢自己如此的顺从他人。此外,满足自我需要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反而愿意听命于人,即使这需要付上一些代价。
然而,每当我们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为了取悦他人时,我们觉察不到自己等于是放弃了一点自尊。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那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感受、思维、需求与期待)就往里越缩越小,长久下来,我们变得非常习惯牺牲自己的需求与期待,使我们再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经过多年“就这一次”随意的顺从,使我们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而我们的生活与关系开始变得空虚、缺少了喜悦与热情。
这一次
只为自己
要改变并找回自己失去的声音、力量与热情,是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我们慢慢熟悉被我们藏起来的真实自我、发掘出我们的感受与需求,并且愿意冒着维护它并有所行动的风险。这是提升自我价值与自尊的历程,也能除去我们甚至可能说不清道不明的羞耻感,这绝对是找回自我的一次有价值的冒险。
作者:达琳・蓝塞博士
译者:邬美嘉
文章出处:http://psychcentral.com/lib/are-you-a-people-pleaser/
虽然很多家长会说,在国外和同学相处要多包容,不要因为点小事热的别人不高兴闹矛盾。但是没有原则的,一味地忍让讨好不会发展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只是一种变相的操纵。
同时,不去顺从迎合的反面并不是唯我独或是尊特立独行。在可能的矛盾面前,你需要在关注自己感受的同时去考虑有没有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声音淹没,也不要只顾着释放自己的声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弹性的。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留学生适应性调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