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恐怖袭击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爆炸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恐袭再到现在的奥兰多枪击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越来越频发的恐怖袭击或是各种枪击案?
 ◆  
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6月12日凌晨2点左右,恐怖分子持枪走进奥兰多当地一家知名同性恋酒吧 Pulse 扫射,造成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伤,酿成美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枪击案。
枪手的身份认定为29岁的美国籍男子Omar Mateen,其家庭来自阿富汗。据报道,他在发动枪杀之前,曾拨打美国紧急电话911宣誓效忠伊斯兰国(ISIS)。ISIS之后也宣称是他们的“战士”发动的这场袭击。

枪手Omar Mateen,已被警方当场击毙。
不可否认,同性恋、枪击、穆斯林,这起事件汇聚了美国当下社会最为敏感的几个问题。虽然这起事故并没有被官方定义为恐怖袭击(奥巴马仅将该枪击事件描述为“恐怖行为”和“仇恨行为”),但是枪手具有伊斯兰极端意识倾向的事实已经让人众说纷纭。
为什么枪手又是穆斯林?
为什么来到美国后过得好好的,还要坚持极端的宗教滥杀无辜?
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穆斯林移民?
就算有好的穆斯林,我们又怎么会分辨?
 ◆  
对恐怖袭击谈虎色变是人的天性,但是在恐惧面前,我们还是要保持理智的思维。虽然这样的思考并不能消除袭击所带来的伤亡和伤痛,也绝不会证明恐怖主义是合理的,但是因为相信我们在将来还会面对更多这样的事件,我们必须要直面这个现实,也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明白恐怖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人光是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恐怖袭击的报道就已经不由自主的想象要是自己遇到了这样可怕的情景会怎样。有的人会因为这样的想法做噩梦,会无缘无故的发抖害怕,会开始恐惧憎恶那些“看起来像穆斯林”的人。
这些与恐惧相关的感受和情绪正是恐怖主义的目的所在: 将恐怖的阴霾值基于每个看到听到的人的心里恐怖主义其实更多的是通过政治和心理上的侵略,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策略,来夺取“敌人”的服从与投向
 ◆  
大量案例证明,经历过恐怖袭击的人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创伤,但大多数人会在之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慢慢回归正常生活的节奏,创伤的影响也会变弱。所以,尽管大多数经历了不幸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丧失(肢体或是家庭成员等),但是“创伤反应”,如恐惧,焦虑,失眠,可怕的记忆闪回,还是短暂的。随着你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就是简单的吃饭,上班,休闲,睡觉,灾难事件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就会减弱。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自愈能力。

比如在911之后很多人害怕再次出现恐怖袭击。但事实上,人们对此的恐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你越是放宽心正常生活,越觉得不受到任何影响。但如果你越想要避免那些“可能危险”的场所,你就会越觉得不安和焦虑。
 ◆  
我们必须要明白,恐怖主义的目的就是恐吓人们,让大家以为他们无所不在,危机迫在眉睫。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从概率上看,比起恐怖袭击,你更可能会因为皮肤癌丧命,不管你在美国还是以色列。
但是人们很难基于理性的概率去做出反应,他们常常会高估风险,尤其在恐惧之下。比如:
认为非常恶劣的事件刚过后风险更大:比如奥兰多这次的枪击案前一天,有另一名女歌手在与歌迷互动中被射杀。24小时内在同一地区出现两起枪击案非常容易加剧人们的恐慌,激起不理智的评论和攻击。
认为经常报道的事件风险更大: 如每一起枪击事件或是恐怖袭击都有24小时的详尽图文报道,但是不是每一位癌症病人都上了电视。
认为“看不到”的威胁风险更大:: 因为人们通常无法直接分辨出谁携带致命病毒,或者哪一个面孔下隐藏着恐怖主义的獠牙。就好比这次的事件中,抢手的父母就是单纯的穆斯林教徒,他们对于自己儿子的恶性也“深感震惊”,但是大众却容易认为与其分辨出谁是“好人”,不如用简化的标签表明所有“潜在威胁”的人,这样才会安全。
认为施暴者越凶残风险越大: 因为人们了解到的恐怖袭击总是采取非常残暴的手段,如“自杀式”爆炸或者这次事件中的长时间扫射,但是施暴者的凶险程度和真实的事件死亡率并没有关联。癌症和心脏病看起来没有那么“凶残”,但是他们的致死率是更高的。
认为不确定的事件风险更大:  因为恐怖袭击的场所以及方式不固定,可能在学校、教堂、公众场所、甚至家中,这种不确定“何时何地”会发生的焦虑会误导我们以为哪里都很危险。
可能道理你都懂,但是还是做不到不去乱想。因为人性使然,即使知道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希望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但是必须要认清,正是这些不理性的思维,可能会让恐怖主义愈加蔓延。
比如恐怖主义分子希望制造出一种悲伤绝望的氛围,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展示”吸引效忠他的信徒,因为一些本身在思想和信仰上就比较容易动摇的人会变得沮丧和无望,他们觉得只有加入了“组织”才能做点事情。所以我们会听闻一些受到蛊惑的年轻人以为自己可以“英勇”的完成伟大的“事业”,即便他们最终只是一颗“自杀式”袭击的棋子,被永远的遗忘或是唾骂。
要知道恐怖主义分子热衷于占据新闻的头条,也亢奋于民众的声讨。恐怖主义是一种政治和心理上的战术,但是更为深远的是,它想要赢得一场战争——一场关于社会到底应该如何运转的战争。
如果我们想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需要展现自由、民主机构、言论、权利、平等、真理的价值和力量。因为恐怖主义惧怕这些,他们的驱动力是恐惧,但是他们知道世界上更广阔的人群渴望的是个人的自由,是摆脱宗教的压迫,是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这次的美国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枪击案中,民主党代表奥巴马在讲话中回避了“极端穆斯林”的部分,只是强调了枪支管控的必要,显然想要避重就轻的想把“罪魁祸首”转移到枪支管控上。
而坚决抵制中东移民的共和党总候选人特朗普表示:
“如果我们不能很快强硬起来、放聪明些,就会永远失去这个国家。因为我们的领导人软弱,我说过这会发生的——现在只会更糟。我设法挽救生命,避免下一次恐怖分子袭击。我们再也受不了政治正确了。”
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伸张正义,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想要煽风点火为自己谋取政治筹码。
作为聪明的你,在这起悲剧面前还是要看得更理性一点。对于所有遇难者,不管他们的国籍、性别、宗教或是性取向,我们都怀以最沉重的哀悼。正如奥巴马所说,“对同性恋群体的攻击,就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攻击”,因为他们在本应该放松,平等的展现自己自由意识的场所被袭击,这是对人权的侵犯。
我们还要坚定,这起事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恐同”或者枪支管理的问题,但是我们反对的是恐怖主义,而不是穆斯林团体不能因为我们的恐惧、愤怒、受挫以及绝望就不理智的患上“穆斯林恐惧症”,因为这正是恐怖主义希望看到的结果。
最后还是想说那句老话,恐怖主义就是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是人性之间的斗争。我希望看到人性的正面获得最后的胜利。
reference
1. How to think about terrorism? (如何理解恐怖主义)
2. 奥巴马说奥兰多枪击案为“恐怖行为”和“仇恨行为”
http://news.xinhuanet.com/asia/2016-06/13/c_129056050.htm
3.特朗普发奥兰多枪击案“檄文”:奥巴马该下台 希拉里敢不敢说“极端伊斯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7424
© 版权声明:本文为留学心理程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违法、恶意使用留学心理程内容者,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