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的朋友圈昨天都被建林爸爸的话刷了屏。
看到建林爸爸这么云淡风轻的把一个亿当小目标,我的内心是这样的。
不过等我回过神来,把建林爸爸的视频看完整后,发现其实人家说的挺实在,三言两语就说清了商业和培训行业应用最广的S.M.A.R.T.目标制定法则
对于留学生而言,最关心的留学目标就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今天我们就从S.M.A.R.T.法则来简单说说如何设立一个职业目标。

S.M.A.R.T.
S.M.A.R.T.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五个目标制定的考核标准:
S = Specific 你的目标具体是怎样的?
M = Measurable 你的目标可以量化吗?
A = Achievable 你的目标可以被实现吗?
R = Relevant 你的目标和你的梦想有关系吗?
T = Time-bound 你的目标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建林爸爸说,很多学生在见面会上见到自己就会说,『我要当首富,我要做世界最大的公司』。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只能算是一个梦想,不是一个目标。因为它太大了太空(不够Specific)。
于是建林爸爸认为应该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既然成为首富是梦想,那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赚钱(Relevant)。
知道了具体要去做的事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于是建林爸爸通过量化数值(Measurable),说比如可以先挣它一个亿
但是一个亿这样的目标可不是谁都敢定的,具体的数值肯定需要视自己的情况而论,『能达到的』(Achievable)是建林爸爸反复强调的。不过实战中也经常会出现高估了自己水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事,所以,建林爸爸也说『做到了当然好,做不到咱挣了八千万,挣了五千万不也挺乐呵』。
最后,建林爸爸还说『你是希望三年还是五年达到这个目标?』,这就是时间期限(Time-bound)的设置。
所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其实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客观的目标的拆解。
如何设立职业目标?
对于留学生而言,最关心的留学目标就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今天我们就着建林爸爸教给我们的S.M.A.R.T.法则来简单说说,如何设立一个职业目标。
首先什么是一份好工作?有人觉得需要高薪,有人看中500强的平台前景,有人希望得到雇主担保,当然也有不少人贪心的想要这所有。那在第一步具体化目标(Specific)的时候,就要仔细想清楚你最渴望通过这份工作获得什么。
通常来说,职业目标和你的愿景需要保持一致(Relevant)。你最终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样定义成功的,这些都会影响你对职业的选择。
可能很多人会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测试,可以比较粗略的帮你识别出自己更可能适合的职业发展轨迹。
在下面这张表格里,每行有4个词语,请你按照这些词语对你的重要性给他们排个序,4代表最重要,1代表最不重要。(比如第一行,4专业技能3学习2晋升1逃避)
在看分数解释之前,我们先来看下这个测试背后的理论。虽然社会的传统观念会根据个人所获得财富以及权利定义成功,但是美国南加州的Michael Driver教授和 Ken Brousseau教授发现,每年硅谷都会有很多优秀的技术专家被提拔为经理后无法胜任,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财富和权利驱动。正如我们的父母辈会在某一个岗位上耕耘20年,从底层慢慢爬上高管,而90后95后的我们往往在一家公司干不到1年就想要跳槽,更别说升职了。
为了解释这样的现象,Michael Driver教授和 Ken Brousseau教授开创了4种不同的职业概念类型说:
  Linear 线性发展  

这种是最符合社会传统期望的职业发展轨迹,通过提高个人的权利和财富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建林爸爸就是这种啦~)。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来说,他们一般比较喜欢竞争,享受晋升带来的成就感和权威感,往往也比较结果取向。能越快晋升当然最好,但是如果职业生涯停滞不前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焦虑。
  Steady State Experts 稳定的专业发展  
这种类型的人对于晋升所带来的名利不是那么在意,相反,他们的满足感来自于自身技能与技艺的精进。他们所擅长的领域窄而深,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所以他们通常不会涉足自己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
  Spiral 螺旋式发展  

这种类型的人动机来自于学习,而不仅仅是权利。当他们在某一领域达到80%左右的高度时,他们会感到厌倦,宁愿放弃可能的晋升而投入一个新的领域从头开始学习。而线性发展的人在80%的高度一定会加倍的投入精力,力求达到更上一级。所以,螺旋式发展的人通常每5-10年就会选择重新回到学校学习,或者改变就职的公司,甚至调到相关的其他职业领域,因为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Transitory 间歇式发展  

这种类型的人的动机是不工作。他们只想要赚点钱,足够让他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所以他们会比较频繁的更换工作,而且会经常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每次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都非常渴望改变现状,想要扔下一切跑开去做自己觉得好玩的事。
大家可以对照这张表看看自己在每一种职业概念类型上总共得了多少分。得分最高的类型就是你最为突出的职业概念类型。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略的职业测试,如果需要更为专业的测评或者解读,可以后台联系我们。
几点建议
偏向专业型或者线性发展的人,目标的执行时间通常会长一点(Time-bound),因为专业领域的深入和职场的竞争都比较花时间和精力。而目标的量化标准通常是外在的(Measurable),比如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工作的考评指标。
所以,这两种类型的人一般会设立多重目标,也就是既有长期的目标(比如读博期间发表至少5篇论文,或者3年内从组员升为小组leader),也需要很多个短期目标(比如第一篇论文需要在读博的第二年发表,或者第一年要成为小组的优秀员工)。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对应的,只有完成一个个短期目标,才有可能如期完成长期目标。相反,如果短期目标进展缓慢,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长期目标(Achievable),不然就容易给自己造成过度的压力。
相比之下,偏向螺旋型和间歇型发展的人,目标的执行时间可以定短一点(Time-bound),这样可以防止产生懈怠的情绪。而目标的量化标准也会更偏向内在的(Measurable),注重个人从中的收获以及体验。
比如从零开始进入了新媒体行业,不要急着规定自己要在3年内从小编做成运营总监,可以慢慢来,先计划在一年内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编,完全掌握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方式方法,然后根据今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再去制定之后的计划(Achievable)。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职业目标,想要实现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自律,在奋斗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过于完美主义的想法,认为如果做不到预设的目标就等于白做,一无是处。虽然建林爸爸说目标定大一点好,会有激励作用,但是太大会让人缺乏信心和动力去做。
在目标的设立时,除了细化好理想中的最终状态,我们也可以设定一个绝对的最低值(absolute minimum),也就是一个完全可以胜任,可以做到的起点。比如你想要在本科毕业后的一年半内进入美国某500强公司,那么你一定要保证在这个时间内要投出至少50份简历。设置这样的一个最低点是为了让你开始行动起来,与其坐在那里焦虑怎么才能找到好工作,不如从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事情做起来,当你开始行动以后,你设立的那些目标才可能变得有意义
任何目标的设立都需要可落地性,但是在职业发展的目标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像建林爸爸这样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如果你对于职业发展的方向还是迷茫,不妨多花点时间先静下来多问问自己到底向往什么。只有明确了走向,目标的设定才会事半功倍。
References
Career paths, James G. Clawson, 2007 
AIM SMART Toward Your Goal
◆ ◆ ◆  ◆ ◆ 
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迷茫嘛?
看了很多道理还是不懂自己到底要什么?
关于目标设立,我们有很多可以和你分享
欢迎找我们探(ba)(gua)
留学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我们与你同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