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
总有不能完全陈情的前因后果。
现实中,
往往又透露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即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19731130日,联合国通过《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再次明确宣布,凡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应负国际罪责。但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看到真正的完全平等。
澳洲去年一家中国人开的咖啡店因为种族歧视而拒绝雇佣黑人咖啡师,这位来自上海的老板堂而皇之地对着采访镜头:我想雇佣local咖啡师,感觉咖啡文化更多是白人的文化,白人不愿意喝黑人咖啡师做的咖啡。在发生该事件后,悉尼居民号召大家抵制该咖啡馆,店里有白人员工当场辞职,fair work 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后续处理结果没有了解,但咖啡店应该是倒闭了吧,这名花钱买了咖啡店想做商业移民的中国人,应该是很难如愿申请到绿卡了。

留学故事 
在英国留学的小姑娘晴恩,今年刚过十五岁,六年级留学,就读学校北安普顿女子高中,个性内向腼腆的她,最初在英国的一所公立学校里,遭遇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她默默的选择不理论,因为这种现象很明显,
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会选择沉默。
不过随着在英国的成长,她再遇到这种问题变得勇敢了,会说no!

晴恩三年前跟着外派到英国的父母转到了英国的学校,和其他小留学生不同的是,她没有体会太多和父母分离的留学生常会有的焦虑。但是另一个问题总是困扰着她:学校里的女孩子们。
就读女子高中是当时父母深思熟虑的结果,考虑到离住处的距离、环境、学校质量才千挑万选来到这里。一开始的时候,晴恩没有收到太多热情的欢迎,她不是第一个来这里的华裔女生。班级里的其他英国女孩子总是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清高范,让她这个小家碧玉型的腼腆女孩找不到太多的机会沟通。
晴恩不擅长体育、没有太多特别的特长、在班里的学习虽然很努力但是语言和生活基础的关系总是成绩没有太高。从不主动发言,因为即使发言也没有太多想法,还经常因为有些蹩脚的英语口音让全班哄堂大笑。慢慢的,晴恩从一开始不太受关注反倒成了大家嘲笑的对象。班里有几个女孩子,总是怪声怪气的模仿自己的口音和语法。紧接着来的就是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此时的晴恩总觉得应该有个地缝可以钻进去。没有人愿意跟她一组写作业,有时在楼道里那些女生们也会在走过时故意撞她,朝着她的储物柜喷墨水。好几次她都希望高中的生活快点结束,她明白同学的嘲笑只是因为她来自一个不说英语的国家,自己吃饺子面条长大而不是炸鱼面包。
庆幸的是,晴恩没有选择继续懦弱下去,而更幸运的是她在学校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老师很早就注意到了其他女孩子对晴恩不公正的对待,好几次老师都制止了那些女孩子的胡闹,并把满脸泪水的晴恩带到自己的办公室慢慢地开导。
直到有一天,晴恩一打开桌子发现一只死老鼠,而旁边是一群等着看她尖叫哭泣的坏笑着的女生。她镇定的拿起一张纸,捏起老鼠扔在总是带头欺负她的那个英国女生桌子上,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是一脸惊愕的不明白今天的晴恩怎么有勇气反抗。这个时候老师走了进来,晴恩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但只记得那是自己第一次没有掉眼泪。

矛盾导向的歧视
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有时候种族歧视,就是矛盾点刚好体现在了两个人种身上。
说到种族,不得不先提一下南非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存在三首都的国家。南非曾是世界上种族歧视最野蛮的地区之一,种族歧视的历史有300多年。南非本地的黑人至今仍把开普敦称为是白人的城市。黑人恨透了曾经奴役他们的白人,他们会想尽办法消弱白人的优势。
南非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南非人口将近5000万,黑人人口为3941万,占总人口的79%;白人人口为447万;其他有色人种为571万。这里关于资料里所提到的447万白人。黑人执政15年来,大肆削减政府部门中白人的数量,议会中的白人声音已经变的越来越小,军队和政府中的白人数量也逐年递减。白人并非情愿的离开了那些岗位,而是无法在忍受来自黑人政权的排挤和歧视。
这里说到歧视,现在完全反过来了,饱受歧视的不再是黑人而是白人。现在的南非白人想在黑人政权下获得与黑人平等的政策和待遇那比登天还难,白人遭受政府部门刁难的报道以屡见不鲜,不堪忍受不公待遇的数万南非白人选择了移民他国。
黑人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国兴国,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非洲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些国家相继独立之后,都无一例外的陷入了战乱和饥荒,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远不如被西方国家殖民时期。津巴布韦,一个曾经被白人统治过的国度,在黑人获得其独立之后,津巴布韦白人被驱逐出这个国家。他们的政府也实行了类似中国的土改政策,将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没收充公,并重新划分给黑人。讽刺的是,在白人被赶出这个国家后,他们的经济状况开始恶化,货币也开始贬值,纸币面额最后发行到惊人的50亿。
希望生存,不要灭亡
类似这样的种族不融合的例子已经是几个世纪的遗留产物。海外生活的变化之一就是和一群和自己看起来长得完全不一样的人种一起生活。怎么样去交朋友,怎么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对环境的依赖就更加强烈。似乎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因为不同民族而产生的矛盾”。
但比如晴恩的例子,即使没有出国,在校园内也会有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性格欢愉的孩子欺负不爱作声的孩子。晴恩在性格上的定位是“安静”,本身没有 太多能和同学相容的兴趣,她自己本身存在在交友上的关卡。所以被忽视和排挤是自然现象。她更适应的生活方式就是独处安静的交谈,任何有冲击性的活动本身就不是她的菜。
加上“种族”这个背景,就把矛盾点更加明确了: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我们是不同的,你的喜好和习惯就是我不能接受的晴恩和她的英国同学,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在那些英国姑娘的不成熟的心态上,对待这些“不同”就是要嘲笑,就是要用自己多数人的“主流”去打击异族的特性。偏见,是这个时候作祟的心理因素,这也恰恰是种族歧视的原型。
矛盾,其实是生物界共有的生存属性,特别是人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对不用的地方加以区分。种族最开始的形成也是这样,为了保留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续,打压和排斥所有“异己”,从这个角度讲,歧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性:希望生存,不要灭亡。

生活在充满生物的森林
那么为了生存,种族融合就真的如此艰难吗?
又复习了一遍10年前的老电影《撞车》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为莫须有的违章驾驶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该受到谴责的警察却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妇女;老实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却差点谋杀了有着刺青的墨西哥修锁匠;地区检察官和他的妻子被抢吉普车后只能把怨气发泄到无辜的修锁匠身上;黑人警察在承受着上司的威胁和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弟弟。
这一切看似无关的琐事,却在36小时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绞缠在一起,在这个以暴力,性,金钱闻名的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洛杉矶街头一幕幕上演。这是多么典型的LA啊,一个多种族文化下融合性都市。
美国是一个仅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早期各地移民的风格决定了它现在的样子,宗族的不兼容绝对不是简单的贫富差距、语言这些表现带来的,而是深深埋藏在每一个LA人的血统里,在这样一个山城里,地方广博的像一个国家,而亚洲的元素主要体现在韩国移民身上,中国人并不是这里的主体。
其实世界各地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早期的移民加上后来涌入的留学、姻亲群体,把一个包容性极大地方充斥的五彩斑斓,这也许是没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无法体会到的,一个民族的融合尚且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那多种族的呢?
猛然间我想到一个比喻,LA这样的地方类似一片森林,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物种。这之间有残杀有掠夺也有共赢共生。而北京更类似于一个蜂巢,虽然有着等级和分工的不同但总的来讲都是蜜蜂。

忠于自己,无碍他人
从文化到种族特点,从语言魅力到时差感应,中外文化的碰撞无疑是巨大的。在我们出国之前,对那里的了解都来自于电影里对那里场景的描述,但身临其境的走到那里,感觉会很不一样。
首先对于美洲这种英殖民地国家,又融合了欧洲移民特性以及印第安传统文化及拉丁文化多重影响,这里其实是一个各种原料都有的文化披萨,这让我想到了韩国人扎堆的大望京。在每个小的分布里,各种族极力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过自己的节日,烹制本民族的美食,以及每个人都保留着本民族的姓氏。
可是很多人也有体会,应该是正是有了这么多种族的融合,才会有当地人非常友善的容颜,每个人和其他人都是融洽的,愿意聆听和接受周围人文化,求同存异。正如晴恩的“反抗”,也许她说“no”只是开始的第一步,一个原本就喜欢安静的女孩,没有必要为了融入而去迎合,没有人规定一定要以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活着才是对。本地女孩的不公正对待并不能说明自己是缺憾的,想反,这更证明了自己是独特的,忠于自己,无碍他人,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语言的关系能和当地人顺畅的沟通,
有的时候会怀疑你们到底是不是一个物种,
但更多的时候是享受因为差异带来的震撼,
黑人身上的大乐观精神亚洲民族无法比拟
想起日本人谦卑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自杀率,
大概黑人顾虑最多的也就是当下的事,
给儿子攒钱买房?
自己80岁时能不能拿到养老金?
别逗了,这些问题交给神灵吧,
要担心的是今天晚上的啤酒有没有着落。
所以
你准备好迎接亚洲的温婉、
非洲的狂野、
欧洲的典雅了吗?
◆ ◆ ◆  ◆ ◆ 
你对歧视是怎么理解的?
你或者周围的人有被不公正的对待吗?
关于歧视,我们还有很多角度可以说
欢迎找我们聊(su)聊(k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