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最近一部新书<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这本书在台湾已经有了译本,书名翻译成了《阶级世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腰封上的引语则更具煽动性:再努力都没用!从小就无法翻身的世代......

书中用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开篇词: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展开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家庭结构转型的分析:
在这场发生于冷战后期的家庭转变中,最明显的结果是新自由主义经济下的贫富分化,然而当时最受直接影响的却是一般美国家庭。
可以想像的是,阶级分化源于社会阶级流动的韧性,而阶级流动的可能性除了视乎个人才华外,还有赖家庭培育和教导,父母所属阶级决定了培育下一代的资源多寡(除金钱外,父母的教育程度也是一项因素),这又影响到孩子能否出人头地。
这样的分析结果,用来形容中国的现状与趋势,除了时间上的出入,似乎也并无不可。在中国,阶级固化/中产阶级焦虑/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语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和社交网络上,似乎这些现象是最近十几年才产生的。
但事实上,
寒门自古就难出贵子
在推行科举制度的年代,普通民众似乎有获得精英教育的可能,但事实表明,不过是理论上而已,最终能进入精英教育体系的只是有条件的极少数人
例如明清的科举制,其提供的名额仅占全国人口的极小比例;参加科考还需经历长期知识准备,一般家庭子女很难做到。这导致了绝大多数科举成功者都来自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家族。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科举的实际选才范围》中就有提到:
唐代有家世资料的74名状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69人,占92%,而且其中家世较显赫者就有59人,占79.73%。出身相对“寒素”者仅5人,占8%。
这些数据可以近似地表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
历史往前推这种现象则更加明显,比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官员的选举、人才推荐都由世家大族掌握,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自然能获得好的品级,也就能优先做官,而这些人制定的法律政策,也旨在保护本集团的利益,由此使门阀掌握了“世卿世禄”的特权。是以绝大多数下层阶级也根本不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喟叹。
所以,无论是纵观中国历史,还是横向与一心想great again的西方国家——美国对照,寒门再难出贵子,都绝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特有的畸形产物
前几日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这碗淡淡的鸡汤,让大多数人很受用,我也承认其适当条件下的合理性,不过文章却并未展开探讨,贫穷背后的原因。贫穷仅仅是因为不读书吗?既然读书那么重要,穷人为什么不读书呢?难道穷人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这种说法,简直跟何不食肉糜一样可笑。
寒门究竟为何难出贵子?
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没有强大的数据和样本支撑,剖析肯定不够透彻,或许也称不上有参考意义,我也只能从现象做一个归纳性浅析。但愿能涵盖大部分人所认同的现实原因。
没有天赋,穷人再努力都没用
从主观能动性出发,抛开出身/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等外界施加的影响来谈,天赋才华在个人发展方向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得在「一席」的某期讲堂中,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
在我小时候,我们农村的孩子,三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农民的儿子三岁就跟着爸爸下地干活,铁匠的儿子三岁就开始拉风,而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什么都不知道的蔡志忠,小时候的生活远远称不上是富裕,但就在相近的环境中,他却远比同样生活圈中的小孩走得更远,他的父母/祖辈都未曾走过文艺之路,只有他凭着由电影招贴画激发出的热爱,成为了一个受人尊重且获奖无数的知名漫画家,这一切,不得不说有赖于其自身的才华。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
但蔡志忠这样的人,毕竟只是个例。
要知道,他那场演讲的题目叫做,努力是没有用的
家庭阶级注定了孩子拥有的资源
学者茅琦在新书《资本主义和新哲学》中说:
“教育的不平等来自人们收入的不平等,如果人类社会存在教育投入差异,那么长期上就会导致阶层固化。”
以我一个文科生的理解能力来看,这句话应该是在说,阶层固化是因为收入不平等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从另外一个维度看,教育不平等也终将导向收入不平等,由此,这个命题似乎进入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循环。这种逐渐磨合出的韧性,也为阶级的固化加入更多砝码。
多年前美国女作家芭芭拉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化身服务生,潜入美国底层社会,开展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卧底行动。她只带了1000美金就开始了这场冒险。
结果,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但是结局都一样:
因为没钱,不得不租住偏远地方的房子;因为住在偏远地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因为很多时间浪费在交通通勤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因为生活成本很大,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的兼职;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直到情绪爆发离开。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是的,换了六份工作,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在沃尔玛也不行。一个可笑的事实是,这些在沃尔玛打工的穷人,居然买不起沃尔玛的促销商品。
反观精英阶层,一开始就掌握了绝大部分资源,仅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来看:当一部分人在为上不起公立幼儿园头疼时,一小撮人已将自己孩子送去了私立国际幼儿园;
当有些孩子还在大院里玩泥巴时,另一小部分孩子,已经能用双语和陌生人对答如流;当一部分人还在为高考拼尽全力时,另一小撮人已转而选择备考国外顶尖名校;
当一些孩子找工作四处碰壁时,另一小部分同龄人却顶着藤校毕业生的光环被跨国名企争相挖角......于是中产阶级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担心自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对于底层阶级来讲,队伍排得太远,从没见过起跑线,又哪来输在起跑线上之说?
如此,我们还能心安理得的说:“穷是因为不努力,是因为你思维方式有问题”吗?
若果真如茅琦所言,阶层流动只是种偶然现象的话,贫穷不单单是思维方式出了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我们的视野只能局限于此,抛却现实妄谈理想,本来就是耍流氓。
自然给人的生命值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拥有的资源天生不同,装备多的人就是容易找到更多的装备。素人出身,没有才华,拼不过手速,更没钱置办装备用以投机取巧,难道就只能认命了么?
当然不是。
“难出”贵子,并非意味着“不能”。
学习是为数不多能改变命运的独木舟
打破阶层壁垒实现流动或跃升,在我们身边并非没有,而这种阶级的改变,几乎无一例外都来自于所接受的教育。在”公平“的贫困环境中,没有人觉得有何不妥,但一旦见过更广阔的世界,就断然不能退回到原先的状态。
而学习或者说高考,的确是在中国社会里为数不多可以改变命运的独木舟。因为开阔视野,改变圈子,找到最让你热血沸腾的方向,都无一不和接受的教育和自己从中的思考有关。
不要被贫穷意识所绑架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家庭背景,但如果你全盘接受了,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的设定,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这种接受,意味着你放弃了生而为人,抗拒不公,活出自己的权利。

如果你已深受贫穷之苦,请不要让自己的后代也卷入其中。毕竟,你身边所见的那些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富人,也许他们的爷爷辈,其实跟你的祖上相差无几。
“任何时代,阶层流动都不是易事,但现代社会理应提供更多阶层流动的渠道,而不是让阶层固化,这才是现代社会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原因所在。”我们从不应放弃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去读书,不放弃一切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就是最基本的方式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申请加入或合作
:       

加入讲座群:schoolhulu
投稿联系:anyangbab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