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两年时间考CFA究竟值不值?考出CFA究竟能够获得什么?为考证,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当你几年如一日苦行僧一样刷题的时候,有些人工作高升,家庭幸福,孩子成长,孩子去了优质学校,出国开阔视野,建立人际网络,创建自己的生意,而你却因为考试连找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
你总想着通过考试便有了工作,有了工作便买来车房,有了车房才能找到女人,远在天边的生活总是美好。
但最终我们发现,寄托考试与证书总想着未来翻身的人们总是步步都落在后面。
如何见缝插针,平衡生活、工作与学习?
以下是一位读者在备考CFA二级过程中舍弃与平衡的经历,老编做了一下整理,给大家分享,相信对考CFA、考研、考CPA、ACCA、FRM的学员们来说都值得一读:
我是学法律出身,上大学起就没接触过数学,工作后曾经蜻蜓点水一样参加过律师会计和公司金融的短期培训,金融的基础基本等于零。
我是因为兴趣而加入了CFA考试大军,最初的动机很单纯,只是想在家庭投资理财的时候看懂财经新闻读懂产品说明而已。

虽然隐约觉得金融相对于法律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未明确计划通过考CFA找一份金融工作,其实无论去投行做banker或者去PE做associate,从待遇和工作稳定性角度而言都不如目前的律师工作。
所以对我而言CFA考试真的出于兴趣而非功利性的求职需要,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繁忙和压力中准备考试能够坚持下来并仍然感到快乐。
Q#

Topic

Max Pts

<=50%

51%-70%

>70%

-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18

-

-

*

-

Corporate Finance

36

-

*

-

-

Derivatives

36

*

-

-

-

Economics

18

*

-

-

-

Equity Investments

72

-

-

*

-

Ethical & Professional Standards

36

-

-

*

-

Financial Reporting & Analysis

72

-

-

*

-

Fixed Income Investments

18

*

-

-

-

Portfolio Management

36

*

-

-

-

Quantitative Methods

18

*

-

-

说实话能有这个结果挺为自己骄傲的。于我而言,CFA二级的最大难题并不是那些FRA和Equity的计算题,而是作为一名在职考生,在家庭、工作和考试面前,如何做好舍弃与平衡。
考前加了一个备考QQ群,我因为复习进度落后一直在群里潜水,不时翻看一下考友们的聊天,让自己的备考过程不至于太孤独。
每当看到群里考友们不分昼夜的讨论问题,而自己却在为工作和家庭的重担挤得只剩下最后一丁点时间,曾羡慕嫉妒过,但后来慢慢了解到,有些考友为了CFA牺牲学业,消极怠工,甚至一个人克己寡欲的闭关备考几个月,忽然想通了,人生中,谁都不会比别人每天多活几小时,我们的行动,每一刻的选择,都是在分配有限的人生,平衡还是偏斜,都在塑造我们自己。
看到“全A怒过”的经验,我承认有些人学习能力更强,记忆力好,但对多数人而言,CFA考试只是一件需要投入时间并坚持到底的任务而已。

而“全A”意味着你更慷慨的把有限的时间分配给CFA,你所放弃的东西,相比起“全A”,对你并不是那么宝贵。CFA考试历程两年半或三年,正常每年投入400余小时的话,三年会花去超过1200个小时,这1200个小时都是我们从家庭、工作、亲人和生活中抽来的。
为了全A,也许每年又要多投入200个小时,这么大的投入,你的家人、老板还有最终回顾一生的你自己,打出的分数又是多少?
考试通过的兴奋过后,不妨扪心自问:
除了CFA网课视频,你已经多久没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了?
除了砖头一样的Scheweser Notes,你多久没有买本喜欢的书从头到尾的读过了?
天快餐果腹,你多久没有和老友吃饭聊聊八卦了?
除了家、单位、自习室的三点一线,你多久没有走出去休个假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青春躁动的年纪,你多久没有畅快淋漓的have sex了?
未来的特许金融分析师们,你多久没有登录自己的股票帐户了?
希望在金融界大干一场的我们,又多久没有把眼前的本职工作做到完美,让老板刮目相看一次了?
CFA的机会成本难以计算。
当我们骄傲的宣称全A怒过的时候,你真的想过别人的生活么?
对于时间充裕的考生而言,如果能踏踏实实投入500个小时以上复习,这个考试其实并不难。
但对于工作和家庭都负有很大责任的上班族而言,在完成工作和家庭事务之外,平日里挤出2小时,周末抽出一天真的不易,即便能够坚持如此,满打满算半年里能利用的时间上限是400个小时左右,对缺乏基础的考生来说只是低分掠过的水平。
况且对于繁忙的中国人而言,房子、孩子、父母、社交、工作、创业、理财这些重任在肩,每天的生活不亚于一场24小时争夺战,更加不能保证复习时间,只有不断的舍弃和平衡。
经历了二级考试后,感觉这一道时间分配和生活平衡的题目才真的很难。但如果能策略得当,配以强大内心,纯粹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还是不难实现的。
2级明显比1级难度大,不仅每个知识点的深度增加,并且二级的记忆量仍然不小,30岁的记忆力已是力不从心,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重复记忆反复练习,复习过程会很痛苦,因为60分上下的水平对心理的折磨是最大的。

因为预料到升职导致工作责任加大,今年的复习时间会比一级时更紧张,所以1月初便开始看书,因为时间有限,仍然是采用只读schweser notes+做笔记+做教材课后题的方法。但后来的经验证明,二级的schweser notes在FRA部分写得很不好,pension部分看的很吃力,一开始觉得是因为难度大看不懂,后来做题吃透了才发现是notes本身写得混乱。其他章节比如并表章节的并表方法notes也和CFA官方考题有出入。
春节期间没出远门,除了有限时间陪家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复习。但从2月份起高强度工作导致大约有2个月时间复习中断。回想那段时间,工作压力极大,每天加班熬夜到很晚,偶尔通宵,身体也出现很多亚健康征兆,胃部不适,后来去做胃镜才排除大病担忧,一直到4月中旬复习计划才逐渐恢复。上半年推掉了很多出差安排,自己调整工作方向,改善合作,提高效率,一直都在挣扎着复习。
工作特别累的时候,也曾动摇过,也曾质疑为何要悲催的走上CFA之路,也羡慕过QQ群里那些时间充沛的考友们。
但最终想明白,当我们长大了,我们不可能再像学生一样单纯的以考试为目标。无论何时,工作的能力、合作的理念、时间管理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是最关键的成功素质。
不要轻易的为了考试抛弃被我们看作累赘的家务事、社交活动、家庭责任、工作责任,只有每天苦于在多重身份和责任中奔波才是真实的人生,才让我们变得强大,不要做梦想象象牙塔中真空的生活。
靠时间堆砌的复习过程只说明我们从生活里的其他方面抽走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算最后10A通过,也终究是赢了考分输了人生。
除了工作,上半年的复习过程中分心的事情又特别多。由于楼市调整,春节后抓紧卖郊区房产,前后占用大量时间。房子刚成交,4月份北京又颁布教改政策,东西城学区房大调整,又不得不多次参加闻风的教育讲座并奔波于北京各学区看房抢房,总算在5月初敲定学区房,但由于卖家资质和房屋属性问题,手续繁琐,又占用了大量时间。上半年老婆怀二胎,孕期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又反复数次求医问诊。吸取去年考一级时大撒把导致股票严重被套的教训,上半年又另外分出时间持续管理投资账户,从未间断。
今年满打满算复习二级的时间没超过300小时。幸好极早调整了复习策略,坚决抓大放小,毫不纠结的放弃quants,derivatives和alternative。后来偶然发现alternative并不难,而且自己对房产投资和PE投资特别有兴趣,所以把alternative捡起来又看了。放弃quants是因为考一级就放弃了这部分,有畏难情绪。放弃Derivatives是因为这部分信息量太大,分配不出时间,又担心看多了会影响到脑子里勉强记住但很不稳定的FRA和equity那些重点章节,所以绕道而行。
回头看放弃quants的代价比较大,因为三级迟早要考,而且这部分其实内容不多,拿分可控性强。放弃derivatives的策略比较成功,今年考了两道大题,看到许多考生说即使认真复习过也不易做对,如果正常复习拿B,放弃的话按概率能蒙对4道,那么放弃策略换来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很值得的。只不过对于CFA而言,连derivatives这么sexy的内容都不懂,实在问心有愧。
幸运的是今年6月第一个周六是6月7日,所以比去年多了一周时间复习,这对于我这种分秒必争的考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考前一周的周一是端午节休假,周二上班,周三周四请假在家复习,周五继续上班,周六便是考试。最后多出来的这几天对于我这种冲刺阶段提高迅速的考生来说尤为关键,考虑到最后4A1B5C低分险过,这几天时间对于结果也许就是决定性的了。
最后一段时间的策略就是抓重点,已经放弃的部分绝不纠结,不要动摇信心,冲刺阶段我就是重点巩固equity和FRA两部分,共有48道题,争取基本做对,然后抽空反复复习corporate finance,fixed income,portfolio,economy,alternative这些小章节,争取拿B。放弃的quants和derivatives只要蒙对1/3即可,节省下来大量时间支援重点章节。
周四晚去国展踩点,共有6个hall考场,预计北京考点各级考生共有万人左右,我所在的Hall 3单间考场有800个左右座位,估计2级总共2000-3000人,三级1000-2000人,一级5000-6000人。2级缺考率低于5%。
考前最后一周模考了2014年两个set,上下午共两套mock题目,正确率两次66%,一次68%,最高一次72%,最高一次72%是因为只有一道大题是自己放弃的内容。考试通过线是top1%考生的70%,大约做对全部题目的68-69%即可。有了这个模考成绩,又知道自己每逢考试总会发挥更好,心理便有希望了,考前不断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
实际考试时上午蒙了一道大题,下午蒙了两道大题,假设蒙对33%,相当于总分最高90%封顶,如果想做到总题数70%正确率,需要把剩下部分的正确率做到80%。FRA和Equity作对80%不难,但其他部分还是很危险。这次的备考放弃策略虽然是出于无奈,但真的很险。
终于得到考试通过的结果,一面是上帝的怜悯,一面是放弃策略奏效。考试当天从考场出来,看着北京入夏以来最好的一个好天气,曾想即使考试失败,也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一段修行。考前冲刺阶段的生活,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无休止的复习和做题,在高压下连续运转,每天固定6点多起床,12点前睡觉,克制娱乐,克制懒散拖拉,面对挫折,忍受心理的痛苦和胆怯,就像人生的一段修行。
考试通过固然是完美的结局,但即使不通过也丝毫不会改变这段经历对人生的长久影响考完了,其实还有更多的人生大考小考,相比起人生各种考验,背书做题考试是最简单的一项,这段路上必经坎坷,孤独和痛苦也是长久的代价。
最让我开心的是,回首总结上半年的生活,自己成功挺过来了。合适时机卖出了房子,给孩子准备了学区房,老婆怀二胎化险为夷,大宝健康成长,二宝即将出生,没因为复习耽误工作,还拿到了几年工作以来最高的年终奖,个人理财思路越来越清晰,且小有回报。
所以说,CFA考试过程对我的考验不是金融知识,而是人生平衡的艺术,虽然最后成绩是低分险过,但自己尽到了生活、家庭和工作的责任,回首看,我为自己骄傲。
网友互动:
@fsnk
同是在职考,平时也经常加班,五月前几乎没时间也没心情看书。好在五月项目不多,老板也比较好,就足足请了一个月的假期看书。但也实在没时间看教材,notes也只过了了1遍,顶多把重要的和看不懂的地方多看了看,教材后面的题目也没来得及全做完,模拟题做了三四套培养感觉。
但考完整个人都有点傻了,二级相比一级难度明显上升,案例类型的题目很容易盯着某个知识点出一堆问题,一旦那个知识点没掌握就只能靠蒙了,感觉自己复习超级不充分。一级看一个月就全A通过,二级这次5A1B4C过的,只想说感谢上苍让我过了,三级一定提早看起来!

PS:很多人都在评价这个CFA考试值得不值得考,对找工作换工作有没有帮助,我想说我考试的目的只是觉得工作了以后,自己主动学习的热情会迅速减少,找点感兴趣的领域的考试考一考,也是敦促自己去学习学习,至少个人觉得这两年从这门考试里学到了不少,不管它会不会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是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ljqandy
考试是门艺术,生活更是一种修炼。

@lawyyl
最近看到考友们报名完CFA三级,还一边闭关准备CPA,恨不得一年过五门,有些还在讨论FRM,要不要两级一起考等等。
我不禁想说,考试其实是个很容易让人把时间盲目填满并沉迷其中的东西,考试通过让人快乐,但也悄悄的偷走我们的时间。考友们的勤奋和努力我很钦佩。但是也要谨防“过度考试”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偏激想法。
人生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谈场恋爱,出去旅行,陪陪家人,看看电影,读书写作,投资创业,不放弃工作而在其中提高自己,这些都是人生的大考小考,任一项都不比CFA容易。
老了的时候回顾人生,你到底想要无数个证书,还是精彩的人生?


@ly9436
有选择性的放弃部分内容,这种学习策略不错。


@晓晓大神
我也在职复习时间过了300个小时band10。
但是每次在纽约考试都看到好些4,50岁的老外。
其实我想说CFA不代表什么,只是看看你对金融的野心。
不管怎么样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去华尔街看看。


@zhangriverriver
CFA的投入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到底是为了什么?似乎都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你选择了怎么个活法。明年考一级,也是在职。
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儿,这样拼搏,这样努力,是不是真实的自己,还是为了潮流的自己。真不知道如何书写,这样短暂的人生。


@jiangyinxue
我也是在职考的。个中艰辛自己体会。好多书都是出差路上看的。因为喜欢这一块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快乐。加油~三级顺利~


@gxd0717.82
在职考试。说句真话复习那段时间真是不堪回首,但是真的为自己骄傲。


@840314853
考证全在于出发点,如果功利性太高,难免会产生机会成本大小的念头。总之,放平心态吧,加油!


@dapangzai
我今年刚毕业,发现一工作,时间都很紧张了,如果生活和考试都能兼顾,很好!但是,10A未必就意味着得多付出,我身边就有朋友看了一个月但是10A的,人家是真的有悟性,真的聪明,连证券从业都是看两天就考98+,他的专业是深入骨髓了。其实成绩好和努力之间并不必然成正比。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很受鼓励的话:诚实和努力过的失败并不丢脸。
后台回复
“备考”

查看更多在职人员备考CFA的故事~
本文由CFAer(ID:CFA-CHN)整理编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曾错过这些内容
-点击阅读-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注明“老编辑部”
@金融老编辑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