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问个问题:当家长,到底需要在孩子身上付出多少?
是牺牲睡眠时间,天不亮就提前起床准备早餐的辛勤?是往返于公司和学校之间,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奔波?还是时时刻刻,为孩子的学业、生活、成长而费心费神的操劳?

不知不觉之间,你才发现,原来自己为孩子放弃了多少本该轻松自在的时间。
也许这篇文章不能代表所有家长的心声,但我相信它至少能让孩子的心理多多少少有些触动。
下面,我想讲讲关于我的好友A,B,C的三个小故事。
你能别总是瞎操心吗?
“你们这周的作业,老师已经发在家长群里了。你做完没有,拿出来我看看?”妈妈端着水果盘走进屋里,看似漫不经心地说道。A不知道是第几次想强忍着内心蹿出的无名火,但可惜这次失败了。
A情绪失控般地扔下书本,大吼:“你能别总是瞎操心吗?凭什么我都是高中生了还要像小学生一样被检查作业?”
我不知道这一吼,吼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但这愤怒的反抗真的如它高亢的声调那般理直气壮吗?这到底是心虚的歇斯底里还是不满的肆意宣泄?

A关注的只是妈妈的督促,却选择性忽视了自己高中时期确实成绩落后、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的事实。她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拆穿后的恐惧。
而我们又何尝不曾是A呢?在房间假装学习,却偷偷看起了小说,被父母撞破后却怪他们不知道敲门;自己学习不够努力,父母不辞辛劳地替你在网上搜集各类学习资料,却又不领情地指责他们瞎操心。
当你下次再有脱口而出的抱怨时,也许该认真想想,到底是因为自己不够省心,还是因为父母爱操闲心?到底是因为你的自觉性不高,还是因为他们给的自主权不够?你想要的自由,到底能不能对得起他们给予你的信赖。
我的朋友圈,屏蔽了爸妈
B和爸妈的关系有些紧张,每个寒暑假回去,家里的氛围都有些尴尬。B说爸妈根本不了解他现在的生活,甚至不清楚他的性格和喜好,除了让他别扭的嘘寒问暖外,剩下的时间是三人各自忙碌的沉默。
B经常跟我抱怨说,他和父母除了互相问问对方的天气、身体状况外,丝毫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交流。“他们还动不动就在朋友圈里分享些谣言、伪科学,我嫌烦就直接双向屏蔽了,他们也看不了我的朋友圈,不用有个风吹草动就十万火急地打来电话。”B一脸烦闷地吐槽道。

身边的B们,并不少见。他们厌倦了和父母重复无关痛痒的交谈,他们一边郁闷为什么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关注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一边又毫不留情地将父母拒之自己生活之外,不愿向他们敞开心扉也不愿了解父母的情绪变化。
或许,下次在餐桌上爸妈再问起今天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时,希望你能耐心地和他们分享你的生活点滴,就像小时候他们不厌其烦地解答你的“十万个为什么”那样。
你能不能有自己的生活?
和A,B不同,C是个“好孩子”。她从小成绩优异,学习上的事从未让父母操过心;在家里懂事听话,一家人其乐融融。可C同样有她的烦恼。
随着年龄的增长,C发现她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开始越来越依赖她,每天的生活都以C为中心,自己原本的社交圈子和爱好却越来越窄。C很苦恼,终于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爱心轰炸中忍不住反问:“你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吗?”
结果,C的妈妈很是受伤,一脸错愕地转身回到了屋子里。而C也同样烦躁,自己明明是好意,希望妈妈能为自己而活,怎么就酿成了冷战。

优秀的C忘了,她每天除了忙功课就是在各类社团中“叱咤风云”,她的生活的确充实无比,每次接到家里的电话,说不了两句便匆匆挂断,即使哪天主动打回去,也只顾着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最近的收获,几乎从未关心过电话那头的人过得怎么样。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我们越来越强大时,父母却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像个需要关心的孩子。当他们的生活只有我们时,却悲伤地发现我们的生活精彩到容不下他们。无法参与其中的他们便只好默默地在一旁鼓掌,专注到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生活。
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带他们去吃大餐、帮他们报旅行团,他们需要的是你在闲暇之余,能想起他们,能陪伴他们,能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留一个空位足矣
当我们习惯性地批判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得当时,是不是也应该去体谅一下他们身上无言的重担与无奈,关注一下他们内心压抑的渴望与诉求,理解一下他们的初衷和愿望。

放下你挥舞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手臂吧,伸出去,抱抱最爱你的他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