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玲这个名字,作为曾在1985年春晚献唱《原野牧歌》,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的歌手来说,对70、80后一代的家长来说也许并不陌生。

然而,阔别演艺事业近30年的她,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带给人们的是一次漂亮的转型——出国在教育学领域深造后,成功培养了三个考入斯坦福大学的优秀孩子,并为国内读者带来自己的首本中文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在这本书中,陈美玲就亲子关系、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等几个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通过自己在三个孩子教育与成长过程中的实际经历展开了阐述。
小编也为大家挑选了几个陈美玲教育理念中的独到之处,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需要改进和学习之处。
孩子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
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做梦
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未经世事的孩子身上最珍贵和独特的品质,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而“做梦”又是想象力的核心。
孩子的每个梦想都值得被肯定与呵护,也许它们在“过于理性”的成年人眼里显得幼稚而不切实际,但父母要做的绝不是批判和否定,而是教孩子如何实现这些看似“荒唐”的梦。
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孩子才会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信心与希望,激发出更多的潜能和创造。父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梦想的珍贵与脆弱,督促他们不断努力,来呵护那些美丽却易碎的梦。而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个“梦”与“现实”交织的过程,终究是美妙而珍贵的。
不要期望如朋友般的亲子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都在倡导家长们放下架子,弱化家长绝对权威的地位,与孩子成为朋友。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可行呢?
在亲子关系平等化、同级化的问题上,总有人拿出国外孩子可以直呼父母名字的例子。即使抛去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不谈,称呼的不同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仅不能推进实际的平等对话,甚至会使孩子对最基本的礼仪观念产生错误认知。
更何况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父母仍然是拥有严肃权威的一方。甚至在英语语法中,也会强调这样的上下关系。直接用人称代词来替代“父亲”、“母亲”等长辈,也被认为是语法错误和失礼的表现。
父母和孩子可以保持亲密和要好的关系,但双方的身份差异也仍然需要明确。孩子需要对父母怀有敬意、尊重和感激,而父母也应该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榜样作用——不应强迫孩子绝对服从,但要时刻保证自己对孩子起到积极和正面的引导作用,是孩子从内心真正敬佩和信赖父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少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母亲往往不自觉的会付出更多的精力,甚至担心丈夫不够细心或者过于忙碌而干脆“一手包办”了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而父亲也往往干脆将教育大权“转让”,不再插手孩子的教育,安心打拼事业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实际上,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不仅应该统一意见,更应该积极沟通,相互配合、分工,扮演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角色。
父亲的角色才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并且,很多时候在一些关键问题的决策上,父亲虽然不及母亲的细心周到,但往往会更加果断和目光长远。
教会孩子“忘我”
在强调”自我身份认知”和“自我肯定”的潮流下,这并不是逆势而行,而是实现这两个“自我”的前提条件。
对于一些生性内向甚至自卑的孩子来说,培养自信心和认同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美玲从小生活在被拿来和优秀的哥哥姐姐比较的压力之中,内心压抑自卑。她的改变发生在初中做义工的经历,面对那些与她生活环境天差地别、困扰要多的多的同龄人,她渐渐忘记了自己微不足道的烦恼,忘记了自己的自卑等等负面情绪。
在义工活动中忘我的投入,让她不再介意他人的目光,变得能够自我表现,敢于发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优点。
因此只有先忘却了自我,关心身边的人与事,不断向外界释放自己内心的正能量才能渐渐感知到自己的被需要和自我价值,才能收获内心的从容。
“虎妈”不是贬义词
在日本,热衷于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督促其学业、对孩子寄予厚望的母亲,通常被叫做“教育妈妈”(类似“虎妈”)。这个叫法或含有贬义,一说认为其教育方针过度,是无视孩子意愿的一种家庭教育行为。
陈美玲坦诚自己是”教育妈妈“和自己的教育经历有直接关系,她的父亲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孩子们身上拥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有一个前提——好好接受教育“。
孩子由于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如果被给予过度的自由,也许并不能做出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定,也并不能真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他们的人生成长与发展进行正确引导,而家庭教育就是最直接和具象的体现。
因此与其假装大度放手,实则对孩子的发展忧心忡忡,不如始终活跃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提出建议和方向引导。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申请加入或合作
:       

加入讲座群:schoolhulu
投稿联系:anyangbaby xinxin813xiao
商务合作:Iris-luoj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