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活在虚幻的谎言中,虽然那个谎言让我们感觉踏实,还是奋力挣脱?

拥有功勋英雄的身份,返回伊拉克战场,继续战斗?还是留在美国,不再冒险不再为了让自己厌恶无谓的战争卖命?这是横亘在19岁少年比利面前的抉择。
当人们对你说,我会为你祈祷的。再没有比这个更简单、不用付出太大代价又能表达善意的一句话。对那些说习惯的人,几乎和“再见”一样随口,所以你大可不必在意,一笑而过。
很多时候,当人们说我会为你祈祷的。可能是表达说,我爱你,我想让你知道我关心你。我想让你意识到我多么挂念你,但人们是否真的每日在上帝面前为你祈祷,who Knows? 但真正为你灵魂祈祷的人,却永远不会常把“我会为你祈祷的”挂在嘴上。
他看着大屏幕里的自己,那是我吗?
(有剧透)

比利就是一个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英雄”,归家后,当他遇到所有的人,他妈妈、他姐姐都说为他祈祷。甚至在离别的时候,他在体育馆遇到崇拜他的陌生人粉丝,各种名流商人、以及他最后邂逅并迅速陷入爱河的啦啦队队长,都会说,我为你祈祷的。
而所有对他说“我会为你祈祷”的人,却但从没有真正走入比利的内心深处那个脆弱、充满矛盾和破碎的世界,他们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仍然成为他们的英雄,他们以他为傲。
他们却不知道少年比利内心深处究竟经历了什么,当然,从新闻里英雄的角度来看,他为了抢救上司,和伊拉克圣战敌军,进行了贴身肉搏,他杀死了一个敌人。巧合的是,这一段动作被摔倒的录像机录到了,这段视频在媒体热播,瞬间让他成为美国的英雄。
电影的高速摄影,值得称道,细节真实入微,让我们再次经历死亡和恐惧的震颤。技术更完美的展现了主人公的心态和环境的交互。
少年比利杀死敌人时,当尖刀插入对方的咽喉,敌人瞪大的带着血丝和愤怒的眼睛盯着比利,鲜血从那人身下缓缓流出,那一幕是比利挥之不去的梦魇。杀人带给比利的创伤言语难以描述,虽然那是敌人,那也是上帝照着自己形象造的人。
尽管国家把他们训练成熟练的杀人机器,但一个19岁的少年毕竟是人不是机器,他流了所谓敌人的血,《圣经十诫》中告诫不能杀人,不要流无辜人的血。
杀人者比利的创伤就在那里,罪在那里,折磨着和吞噬着日常看似美好的一切,但似乎没有人愿意要面对这创伤。这潜在的看不见的罪疚感,被包裹在爱国英雄的粉饰下,无人过问。
伊拉克战场一片贫瘠的不毛之地,街头老百姓都对美军充满敌意,爆炸和危险无处不在,那是一个他厌倦的地方,没有安全感和没有希望的地方,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那里,他甚至怀疑这场战争的正义和意义。至于战场上杀人,他只是做了他本能反应要做的。
比利并没有上升到多么崇高大义,如果不参军,他只是德州一个一文不名的小混混,家庭的凄凉,姐姐车祸和被男友抛弃的悲剧,他试图改变但愈发失控,生活本身也没什么盼望。但命运的玩笑让他成为一个英雄,国家须需要英雄,人们需要英雄,人们需要消费和英雄有关的一切。
所有人都兴高采烈地赞美他,他却认为,为自己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接受赞美,这太荒谬了。
他们被邀请参加一个橄榄球赛的中场表演,和碧昂丝乐队同台,当礼花焰火冲天而起,比利的眼中却很不真实,有些恍惚。更真实的是他在伊拉克经历的残酷的战火。绚丽的舞台,演员们扭动着性感的屁股,观众的呼喊,体育馆的一切犹如另一个世界的幻象。
而那不是他想要的。他的队友们学会了迎合人们的期望,面对采访或人们的关切,他们会说些他人期待听到的说法。比利还能说些实话。他们从伊拉克战争中场返回美国的休息,被拉去参加各种媒体曝光和娱乐活动,被当成英雄以满足人们的窥视欲,或当成楷模呼唤崇高的爱国主义,比利看透了这一切的虚伪并心生厌倦。
他想逃离这虚伪的一切,特别是他有战后创伤症,尽管他并不承认,但失眠、噩梦、恍惚、过度敏感一直缠绕着他。
无聊枯燥的新闻发布会上,邂逅了漂亮的啦啦队长,她的出现犹如一阵春风吹拂着比利。这个美女也是膜拜他的粉丝,她不矫揉造作的呵护和关心,让他瞬间坠入爱河,他们在后台亲吻了,并约定保持联系。
比利的姐姐爱比利,她不想让弟弟回战场送死,准备找人帮助比利留下来,因为比利是勋章英雄有条件留下来,不必再返回战场。姐姐的挽留让比利有些心动。
坠入爱河的比利,留恋着啦啦队女孩的温柔,他内心决定不离开她,他不愿意回到那该死的伊拉克,似乎也准备要逃离这一切。
然而,当活动结束,最后当他和啦啦队队长女友道别的时候,他说“我差点想和你私奔了”。啦啦队女孩却没有挽留他,她的回复出乎他的意料,她反问:“你怎么能做逃兵呢,你是勋章英雄,你应该战斗到底!”她的反应戳中了他的神经,原来她爱的是一个众人仰慕的属于战场上的英雄,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在德州没有未来差点进监狱的小混混!
比利发现美国的现实世界更虚伪更残酷,他们被媒体摆弄,被商人当成廉价的电影素材开发,被体育场保安殴打。电影投资人说,你们故事不再属于你们,属于市场。
他的队友甚至说,伊拉克战场才是最安全的地方。最终,比利决定返回伊拉克。他宁愿活在那样一个虚幻的浸满了英雄情怀的战争环境中。他明知这英雄的价值观是虚幻的,至少让他感到踏实。
于是,他最后拒绝了姐姐的帮助,没有留下来,决定回到伊拉克战场。
本来想逃离伊拉克,到决定再回去伊拉克,短短的一天内经历了很多事,就导致最终的抉择。
似乎他有选择的自由,但其实他没有。因为他最后还是按照自己隐藏的欲望,宁愿被尊崇,逃避现实,按照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继续下去。
继续回到伊拉克当兵,继续活在人们对他的英雄的幻想中,继续在B小分队中和所有的队友说“我爱你”,继续活在一种高亢的英雄梦中。
李安这部电影无关于反战、无关于战后创伤症、无关于少年成长、无关初恋之情感,而是一贯的关于“命运和选择”的话题。
比利试图想要对抗这个世界的虚伪和对他的摆布,但他失败了。
对于一个19岁的少年,不过是被这个世界裹挟着继续前行罢了。他是那场无意义的战争中的一颗棋子,他是政府爱国主义宣传的一个标识,他是互联网上人们娱乐和消费的一个话题。
李安把东方的价值观,东方宿命论式的命定安放在这里,他似乎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却没有说服力。他真的属于战场吗?一切是“命中注定”吗?
他的上司外号“蘑菇”,如同禅师般反复教导他:“这都是命中注定,你来这里打仗杀人都是命中注定。”似乎是无法逃避的。特别是影片结尾,当他决定回伊拉克时,仿佛坐上了战时悍马,“蘑菇”再次出现。
比利最终做出了抉择,但这个选择并不自由。带着逃避,带着某种虚幻的期待。是的,我们活在一个被罪浸染的世界中,我们都是罪的奴役,我们何曾自由过?我们根据自己的欲望、利害关系、人生需求来选择,我们不过是自己的欲望和这个世界的奴役。
表面上,看似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但事实上我们未曾真正自由。我们只不过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从一个中场到另一个中场。不能停下来。谁能说自己有真正的自由呢?
      我们都是少年比利,不知最后如何抉择
如同比利以为他敌人是伊拉克圣战份子,或伤害他姐姐的负心男子,但都不是。我曾以为自由是一张想选谁就选谁的选票,以为自由是可以逃离北上广到喜欢的地方工作生活,以为自由就是带着喜欢的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后来没有真自由过。
如同绚丽的焰火,美丽短暂,让人舒服,给人舒服的安慰,但不属于我们真实的生命。 我们曾经追求的自由,多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我麻痹的自由。 我们宁愿活在虚幻的谎言中,那个谎言让我们感觉踏实有安全感有掌控感,于是我们不会奋力挣脱,最终放弃了反抗。
谢谢李安,给我们刻画了人的困境,少年比利选择的不自由,但电影不可能也不能给出人生终极的答案。然而,我们会寻求,我们都如同19岁的少年,被世界的潮流挟裹,都被罪咎感捆绑,都没有真自由。
多年前,我也曾追寻自由而不得而遍体鳞伤,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当人与“神的国”相遇,人才有可能做出真正自由的抉择。当福音的光照到哪里的时候,哪里就得以自由,徒保罗曾宣告:“
主(耶稣)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
因为福音的应许是:“我把天国的钥匙赐给你,凡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释放;凡你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捆绑
福音中的自由,因着被福音所释放和更新,我们才可以做出对的选择,那无疑将是艰难的抉择。
这抉择会使我们丧失过去的安全感和踏实感、丧失世人尊崇的荣耀、地位、财富,但我们有能力去甘愿放弃,甘愿失去,甘愿被遗忘,甘愿成为众人的奴仆,但那才是真的自由。
你说呢,少年?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圣经》约翰福音8:32
 信仰 | 职场 | 生活 | 
赞赏和你一样曾不自由的作者
鼓励他不要放弃
(长摁二维码即可)
想听听您的观点
请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