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安全是每一个潜水的朋友都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一次的潜水在线公开课,请来了黄凯教练,和大家一起聊潜水的安全问题,很多参与在线公开课的朋友也针对自己的潜水经历,提出了很多问题,当场得到解答。
如果你错过了当天的分享也没有关系,以下就是本次线上公开课堂的分享内容,参与线上公开课,就可以在线和达人"面对面“,询问潜水问题啦!
如何参加潜水线上公开课?关注野孩子微信公众号:wildkidgo,添加活动小野微信:wildkiz 暗号潜水课,活动小野就会邀请你加入在线公开课啦!下一期内容已经在准备了!
黄凯
潜水教练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潜水安全。潜水安全在我这些年的潜水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员们有一些误区,主要在于三点:
  1. 我不太会游泳能不能学潜水
  2. 耳朵痛下不去怎么办
  3. 我很担心在水里水中生物对我的伤害
不太会游泳能不能学潜水?
很多新同学会问我不太会游泳能不能学潜水? 我给他们的回答是可以。
现在的各大潜水训练组织,并没有要求学员在学习潜水之前一定要先会游泳。因为我们在潜水的时候,身上的很多装备比如潜水服,浮力背心都能提供额外的浮力。所以就算是发生任何问题,你只要保持冷静,你是完全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
但是又有人会问,PADI不是在Openwater潜水员课程中,要求有200米的游泳和水面漂浮的测试么?如果不会游泳怎么通过这个测试呢?
答案很简单,如果你不能连续游泳200米,PADI提供另一个方式让你来通过这个测试,那就是你可以带着面镜、咬着呼吸管、穿着脚蹼,在水面缓慢游动300米,这只要是稍加练习,大部分不会游泳的同学都是可以完成的。
其次就是10分钟水面漂浮,其实也是挺简单的,我们的肺部天然就是一个气囊,只要你尽量将你的肺部吸满,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稳定的漂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其实PADI的这两个测试并不是要看你会不会游泳,而是要你表现出对水没有恐惧,所以我的学生中有很多就是从一点都不会游泳,最后变成热爱潜水的达人。
耳朵痛下不去怎么办?
接下来讲耳朵的问题,我们的内耳是一个空腔,在深度增加后,环境压力的加大造成空腔被挤压,严重的会感觉耳膜疼痛,甚至很多人在游泳时都会感到耳膜疼。
其实这是个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PADI的Openwater潜水员课程的泳池部分中,就会教大家用耳压平衡的方法来解决内耳压力。用手捏着鼻子,像擤鼻涕一样吹气,摇动下巴,吞咽口水,或者法兰佐法,都可以解决。内外耳压力平衡了,耳朵自然就不会感到疼痛。
我很担心在水里水中生物对我的伤害
接下来一个误区就是水中生物伤害。我遇到很多人当他们知道我是潜水教练的时候,第一句就会问我潜水会不会遇到鲨鱼,鲨鱼会不会咬人,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图中是我在马来西亚诗巴丹近距离拍摄的一条白鳍礁鲨

人们对于鲨鱼的坏印象很多是来自于电影《大白鲨》,世界上绝大部分鲨鱼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因为我们的体型已经足够大,超出了鲨鱼的食谱。
但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被鲨鱼攻击的新闻呢?比较多的鲨鱼攻击事件来自于冲浪者和游泳者,因为他们在水中游动的时候,由水底往上看起来更像是海豹或海狮,所以会被大型鲨鱼误认为是食物,极少听到鲨鱼攻击潜水员的案例。
由雅克贝汉导演的电影《海洋》中就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潜水员在跟一条十余米长的大白鲨嬉戏。电影筹备阶段这位潜水员就主动找到雅克贝汉,要求加入这个镜头,但是导演觉得太危险开始不同意,后来这位潜水员用了自己超过200次跟大白鲨亲密接触证明,大白鲨的攻击行为只会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触发,最终导演同意使用这个素材完成了这个伟大的镜头,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来看一下。
更多的水中生物伤害来自于小型海底生物。鸡心螺,狮子鱼,海胆,水母对潜水员的伤害时有发生。由于潜水员自己的疏忽,不良的中性浮力和主动触碰海底生物,是造成这些伤害的主要原因。

图中美丽的狮子鱼有很多的有毒的刺
在运动危险性排名中,虽然技术潜水包括洞穴和沉船渗透等都在前十位,但我们现在学习的休闲潜水排名在46位,而足球排在45位。足可以见现代的休闲潜水是一项非常安全的活动。之所以叫做休闲潜水,就是因为它已经不能算是一项极限运动,而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打个比方,潜水跟爬山相比,技术潜水就是攀岩,有一定的危险性,目的是挑战自我,而休闲潜水就是在山里徒步,你只是为了欣赏美景而来。
维持在极限内潜水
回来说说我对初学者的建议,就是一句话“维持在极限内潜水”,何谓极限内?
首先就是深度极限,OW潜水员深度极限是18米,AOW潜水员深度极限是30米,有深潜专长证书的潜水员40米。这就是深度极限。
其次是时间极限,每一次潜水,每一个深度都会有不同的免减压极限。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从我们的潜水电脑表直接读取,你可以知道自己在这个深度还有多少分钟的免减压潜水时间。如果还没有电脑表的同学也可以按照PADI的RDP Table,或ERDPml来计算自己的潜水免减压极限,但是在潜水时要配合你的深度计和计时装置来控制。

一般的潜水电脑表大部分的功能都是一样
第三就是呼吸气体极限,每个人的呼吸频率和耗气量都不同,所以尽量了解自己的耗气水平,时刻关注残压表就比较容易控制,避免空气耗尽的发生。
第四上升速度,每分钟18米的上升速度极限,保证氮气不会在你的身体内形成气泡。通常潜水电脑表的设置会低于这个速度。在你过快上升的时候会发出警告。尽量慢一点的上升,在5米做一次3分钟的安全停留,都会有助于你身体的氮气释放。

图中的气泡是我自己呼吸所产生
第五:体能极限。水中费力游动,过度疲劳会造成呼吸气体消耗过快,抽筋,甚至增加减压病的风险。匀速有效率的踢动,保持身体的流线型,适当的配重可以减少体力消耗。如果遇到强劲海流,控制好自己的中性浮力,做一次漂流潜水也不失于一个好方法。
第六就是温度极限。过冷和过热都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过热会造成热衰竭甚至中暑,这种情况多发于下水之前穿着厚重的潜水衣所致。在寒冷水域没有穿着足够的防寒衣会造成低温症。


上图我在千岛湖的潜水,千岛湖水底温度常年在9摄氏度左右,一件干式防寒衣加较厚的保暖内衣,在30分钟的潜水时间内保持体温。
说了这么多的极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减压疾病的发生,但是现代休闲潜水的免减压模式经过长期的验证,只要你能控制好这几个方面,就可以把减压病的风险降低到近似于0。
中性浮力和潜伴制度
另外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就是中性浮力和潜伴制度。
保持良好的中性浮力可以让你在某一个深度平稳的游动,上上下下的潜水也是减压疾病的诱因之一。同时好的中性浮力,不会让你跟海底的珊瑚礁石亲密接触。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你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伤害。
休闲潜水很重视潜伴制度,一个好的潜伴可以帮你在岸上轻松的穿脱装备,也可以在水底帮你解决缠绕等安全问题。在你欣赏海底美景的时候,二个人总是会发现更多的乐趣。时刻保持和你的潜伴在一起,经常的相互沟通在安全上就会有1+1>2的效果。
要学会如何控制潜水的风险,安全的潜水就必须要多了解潜水安全知识。PADI提供了EFR (紧急第一反应急救课程)和救援潜水员课程。


图中是Big Blue 悠蓝纽约开设的EFR (紧急第一反应急救课程) 课程,所教授的技巧不仅仅可以运用在潜水,对于日常生活的急救也非常有意义。
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潜水杂志学习,如何更安全潜水。潜水员警报网 DAN作为专业潜水员保险机构,也提供在线的减压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技术支持。

提问
小野:您有什么亲身经历的危险时刻吗?遇到这些危险您是怎么处理的呢?
黄凯:我本人同时从事休闲和技术两个领域的潜水,在休闲潜水当中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生死攸关的危险时刻,只要多加练习,控制好自己的中性浮力,维持在极限内潜水就是安全的。
在技术潜水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也是在可控范围内,只要认真的做潜水计划,使用合适的装备,就可以规避大部分问题。一旦发生任何水底问题,必须要冷静思考解决方案。

我在菲律宾做的三混气技术深潜的准备工作,包括周密的潜水计划,装备检测和气体分析,此次潜水深度65米,每位潜水员用4种不同气体做减压。
小野:如果下潜时耳朵疼还能不能继续下潜呢?
黄凯:正如前面所说耳朵疼痛来自于水下的压力,更确切的说是内耳空间被压缩,造成耳膜的疼痛。用手捏着鼻子,像擤鼻涕一样吹气,摇动下巴,吞咽口水,或者法兰佐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你是由于感冒或者过敏造成耳咽管充血堵塞,我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去潜水,因为这种状况下很难做平衡,如果太过用力就会造成耳膜损伤。
同样我也不建议服用任何药物来减缓该症状,感冒药抗过敏药都会有解鼻充血剂的成分,当你下水前服药减缓症状后,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潜水,药力变弱,耳咽管重新充血堵塞,这时候你可能面临更严重的逆向阻塞的问题。所以如果你有任何感冒或过敏症状时不要潜水休息一天是最好的方法。
小野:氮醉可以提前感知到吗?比如潜到一定深度(约40ft)突然有头晕目眩的感觉,这有可能是氮醉吗?如果是的话应该怎么处理,立刻上来么?氮醉可以提前感知到吗?
黄凯:在PADI Openwater课程内我们会学习到,氮醉是由于在一定的压力下氮气对于人的神经系统产生的一种作用,主要原因现代医学还很难解释,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只在压力足够大的环境下才会被人感觉到,压力减小后并不会造成任何的后遗症。
氮醉比较容易在超过30米(140尺)的深度发生,但每个人由于身体条件,潜水环境的不同产生的时机也各不相同,主要症状与酒醉很接近,降低判断力和协调力,产生错觉,做出一些愚笨的举动。但如果是在40ft产生的晕眩感觉,我认为应该不是氮醉造成的,很可能是水底没有参照物或者水底能见度过低造成的错觉。
氮醉是可以预知的,它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而是随着深度增加氮醉症状会慢慢加重。当你感觉有轻微症状的时候只要减小深度,症状就会立即消失,并不需要立即停止潜水上升到水面,你可以在较浅的水底继续这次潜水。随着你潜水次数的增加你对氮醉的敏感度也会降低。
小野:突然偶遇洋流,把自己吹离队伍怎么办?
黄凯:洋流是每个潜水员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洋流把自己带离队伍,你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控制好自己的中性浮力,用潜水电脑或深度计来评判自己的位置。
如果实在远离队伍,无法再追上,那就要缓慢上升到水面,在上升之前最好能释放一个水面浮标,让水面上的过往船支能看清下面有人。到达水面后把BCD充满,让自己有足够正浮力漂在水面上。一般作为潜水领队来说如果发现有队员掉队,也会及时召集大家上升回水面汇合。
小野:偶遇鲨鱼或是其他海洋动物向你的方向游来,应该怎么处理?
黄凯:如我之前所说遇到鲨鱼之类的大型鱼类,通常他们不会以人类为目标。人类并不是鲨鱼喜欢的食物。所以当与鲨鱼偶遇的时候要保持与他们的安全距离,不要主动接近,他们也不会感觉到威胁,不会主动来攻击,然后你只要慢慢的游离就好了。
小野:有些潜点有卖刀的,请问刀主要起什么作用?潜水建议带刀么?
黄凯:潜水刀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潜水员在水下被渔网或者绳索纠缠。潜水刀的使用在各个地区有所不同,有些国家和地区不允许携带购买潜水刀,所以有些潜水员更偏爱一些替代的装备,如潜水剪刀或专用的潜水工具。

潜水剪刀
这是我平时携带的潜水工具,没有暴露在外面的刀锋,比较容易收藏在口袋里,也不容易造成误伤害。
潜水刀的佩戴一般在双手都能同时够得到的位置比较好,比如小腿内侧,或者bcd预留的位置上。携带刀具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误伤自己,尽量买带有自锁装置的潜水刀,曾经有过潜水员误将自己的高压管割破的先例,一般来说潜水导游或教练都会携带刀具以防万一。
小野:如果感觉海水太冷,是继续呆在水里适应一下继续潜,还是立刻放弃?
黄凯:在水中热量散失的速度比空气中快20倍,所以一件合适厚度的潜水服对于潜水员来说是相当重要,体温过低造成的低温症是致命的。如果觉得很冷,我的建议是马上告诉你的潜伴,结束这次潜水。回到船上或岸上注意保暖,喝热水、热水浴都是有帮助,但千万不要饮用酒精类饮料。
小野:潜水的安全隐患中,哪个或哪些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
黄凯:只要维持在极限内潜水就可以避免绝大部分的潜水安全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入水前的安全检查。 往往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潜水员都会忽视入水前的安全检查这个步骤。经常会发生当潜水员跳到水里以后,才发现忘记带配重,气瓶没打开等状况。在安全检查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检查,就是要求把所有的管线都收在身上。当你身上的管线像八抓鱼一样,在水底乱飘的时候很容易挂到水底的珊瑚或者礁石。发生不可预期的危险。同时也伤害水底环境。
小野:能不能建议一下,下水前检查所有装备的顺序?
黄凯:PADI Openwater课程里就有下水前潜伴间安全检查的步骤,通常我们用BWRAF五个字母代表。
  • B-BCD:首先检查充排气阀的工作状况,包括每一个肩部和背后的快速排气阀。
  • W-Weight:检查配重是否佩戴,配重带扣是否右手打开,配重有没有平衡。
  • R-Releases:检查所有的快卸扣,一般的BCD上胸前,腹部,左右两肩都有快卸扣,背后的气瓶快卸扣也要检查到。确实帮你的潜伴扣上收紧。
  • A-Air:从气瓶开关开始检查有没有打开,残压表读数,两个调节器的工作状态都要分别检查。检查调节器呼吸的时候,要看着你的残压表,如果指针晃动厉害,可能你的气瓶没有完全打开。
  • F-Final OK:检查潜伴的面镜、呼吸管、脚蹼有没有准备好。身上的管线有没有收好,保持流线型。最后给你的潜伴做一个OK手势,表示检查完毕。
小野:氮醉可以提前感知到吗?能分别讲讲自由潜水和水肺潜水不同的安全隐患吗?
黄凯:自由潜水是完全不同的领域,我自己也曾涉足过这方面,区别是自由潜水的主要安全问题,来自于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浓度。水肺潜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身体对气体的吸收和压力。
小野:潜水前后吃东西,睡眠时间这些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黄凯:潜水后尽量不要喝酒,酒精是减压病的诱因。少抽烟,抽烟对于肺部伤害比较大。睡眠要充足,潜水也是一个比较消耗体力的运动,所以休息好了才可以玩得开心。
@Lin:如何更加有效地控制中性浮力?
黄凯:一般来说,需要有一个练习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练习调整自己的配重,做到有效率的踢动,这样比较容易让身体在水中保持水平,保持水平后就比较容易的控制中性浮力。
另外一点就是,尽量控制好自己的肺部,每个人的肺部都是一个内置气囊,肺部吸进多一点空气就多一点浮力,吐出多一点浮力就会变成负浮力状态,可以在陆地上用一种想象力的练习,想象在水中游动的状态,这样就可以有助于在水中的时候进行控制。
@Han:我的潜伴假如在30米左右因为未知原因上升,并没有做任何减速动作,我也没有拉住(双人潜水),我是不是应该直接上去追他,还是先放象拔去追?
黄凯: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来讲,如果你的潜伴上升的时候速度很慢,你可以去拉他,但是不能突然往下拉,他的深度突然增加,会给他的耳压造成问题。如果他上升过快,超出了18米每分钟,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去冒险拉他。我们现在的潜水和救援,是需要可以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去救助潜伴。
以上内容为野孩子达人嘉宾黄凯原创,
所有照片归图片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微信后台联系
点击以下好文章进行阅读

否则你可能错过整个世界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