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情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果发现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那就是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从而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这个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一个现象问题。就是我们总是能听见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报怨:
时间太紧张了,我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完成;资金太匮乏了,我想要的生活都没法实现;信息量太大了,我根本就来不及消化。
在信息爆炸而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恐慌却不自知的状态,甚至为这些状态安上了诸如“拖延症”等一个个的专业名词。人人都想摆脱这种死循环的状态,却又丝毫理不出头绪,最终被恐慌支配。

那么如果有一天,时间不够用的人有了充足的时间,资金不宽裕的人有了充足的财富,信息筛选困难的人有了有效的资源,那么这一切是否会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有所改变?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显然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也会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如果你也有被稀缺资源而过度支配的恐惧,不妨看看下面这几个问题,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一次反思和总结。
拖延症真的是因为时间不够用吗?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因此,战拖患者最大的问题绝对不是如何获取更多的时间,而是如何让有限的时间更有效。
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将时间碎片化,见缝插针地完成多项任务。然而这种方式反而会因为分心而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而真正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并非分割时间而是分割问题
减少多任务对注意力的干扰,选取集中的时间段按步骤解决问题,从而淡化对处理问题的焦虑。否则,片段时间的利用只会加剧你对时间资源有限性的担忧,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负罪感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拖延症并非没有时间,也并非真的不会利用时间,而是由于对时间概念的过分关注导致他们暂时性失去了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吗?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
这些原因的确存在,但要想从根本上帮助穷人摆脱贫穷,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他们因为长期贫穷,而失去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的状态,让他们打破“贫穷思维”
否则,面对突如其来的福利倾斜,他们并不能将这些财富进行二次投资理财,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反而会走向挥霍无度或者拒绝消费的两个极端。而这两种表现,都无疑是“稀缺头脑模式”所留下的后遗症。
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而作为社会中的个体,理财和投资是所有人的一门人生必修课。
我们的信息真的多到无从下手吗?

息爆炸的时代,唾手可得的信息,反而让我们有一种资源匮乏的无力感。这是因为信息确实更多了,但有效信息依旧匮乏,甚至因为无效信息的泛滥,而加大了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
科学技术带给了我们享受便捷和丰富资源的接口,然而我们的素质与思维却还未跟得上科技发展的进程,我们的头脑和思维依旧处于信息稀缺的状态,因此一旦看到信息就会不加筛选地进行读取和收录。
当然信息筛选和甄别除了靠个人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之外,更多需要法律法规和技术的共同配合,来实现真正高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对稀缺资源的关注与恐慌,是人类潜意识的自然流露,这绝不是病态,因此绝不要因为发现自己陷入了“稀缺头脑模式”,而产生新一轮的恐慌,最终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
在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当我们无法改变资源总量的时候,冷静的分析和合理的判断才是巧妙绕开“稀缺思维”这一陷阱的好方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