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财商的培养 1 》中,我们讨论了福布斯杂志的财商课。在本篇中,我们将重点来看看波士顿高中教育群家长们有关财商培养的热烈讨论以及培养孩子们的心路历程。
首先,我们从允许孩子犯错误谈起。
允许孩子犯错误,不仅在情商培养中,在其他各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毕竟,孩子们的成长是一段旅途,而不是一辆匆匆驶过的列车。在波士顿高中教育的系列讲座之《塑造儿子个性和心路历程》中 ,主讲嘉宾陈重杰对于儿子的财商培养,分享了以下的一些经历,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她的儿子在初中的时候,想要买个ipod, 当时的价格是一百多美金。此时,孩子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钱,所以,父母便同意孩子提出的要求,让他用自己的钱去买了ipod。然而,过了没几个月,新一代产品出来了,价格是五百多美金。孩子非常想换一新一代的产品,而他的账户上的钱也刚刚够。孩子的爸爸提议孩子再考虑一周,如果一个星期以后,孩子还是坚持要买,那便去买。结果一周以后,孩子还是想买,于是就把原来的旧ipod卖掉,买了新的。拿到新的ipod,孩子非常高兴。但是,几个月以后,孩子却来找爸爸要求把新的卖掉。原因是新款的短消息功能对于孩子非常地干扰,让他无法安心学习。于是,孩子把只用了两个月的新款拿到ebay上卖了一百多美金。账户一下缩水一大半,这让他心痛了很久。这以后呢,他用钱就当心多了。而陈女士和先生两个人也是故意允许孩子去尝试,去犯错误,这样,他会学到更扎实的理财课。
评注: 孩子们只有在错误中才可以更快地成长,知行合一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只有犯了错误,并且自己承担了这个错误带来的结果,才能从意识上认识到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错误必须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至于合理的范围,根据具体情况,每个家庭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这个范围定义为合理的范围。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增强孩子投资意识的讨论
在这些讨论中,大部分的家长都提及帮孩子开一个银行账户,再帮孩子开一个股票账户,平时和孩子多讨论股票,如何选股票以及什么会影响股票价格等。陈女士对于孩子的投资意识的培养,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她的儿子七岁就开了银行账户,亲戚给的钱或者压岁钱等,都会带孩子去存起来。在孩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一门课是教投资股票的,孩子的团队还参加了一个比赛,最后他们投的股票大涨,还赢了市里的大奖。看儿子对股票有兴趣,陈女士就教他把存的钱拿出来投资股票,大约是$500,买了一支股票。后来又开始投资房地产,陈女士就帮儿子把他的股票卖掉,那时已经涨到$1000多,把这些钱投到房子里,每年陈女士给儿子汇报一次他的投资情况。
评注: 除了以上所讨论的,与此同时,也可以常常和小朋友们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比如,为什么这家餐厅比另一家的人要多? 大家为什么都愿意排队等待而不去另一家餐厅等。这都是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在这里,推荐一本很有意思的书,Steven Levitt 和 Stephen Dubner 的 <Freakonomics>, 中文翻译是《魔鬼经济学》,书中会有很多很有趣的日常经济学现象,都是值得讨论的。除了投资以外,也可以鼓励小朋友们动脑筋去赚钱,举个例子,比如说可以把家里的草地包给孩子,孩子可以选择自己锄草,也可以选择以更低一点的价格包给其他小朋友锄草。孩子们付出自己的劳动,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金钱则是作为一种奖励。在在Steve Siebold 的《How Rich People Think》一书中,也有提及到,人们和金钱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去主动解决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问题,帮助更多的人,而金钱是作为奖励而存在的。金钱只是放大镜,可以放大人民的品质,如论是好,还是不好,热爱教育的人,如果有更多的钱,会做更多的教育捐款,而爱好奢侈品的人,如果有更多的钱,则会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人们与金钱的正确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很推荐大家和孩子们一起读这本书。
波士顿高中教育群里,对于 追星,也曾经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由追星引发到如何培养理性消费习惯的讨论。起因是一位家长请教大家,是否应该答应孩子去看一场6000人民币的演唱会的要求,大家就此也纷纷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也有家长甚至分享了自己的例子。(讨论链接请点击这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可以总结出两个要点,1 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如果不去看演唱会,这6000元可以做哪些事情,比如去旅游等,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2 如果孩子坚持要去演唱会,那么应该用自己账户里的钱,或者想办法赚钱(可以通过做家务或者是其他的办法,有关做家务要不要给钱,下文马上就提到),当然也可以和父母借钱(是否收利息可以按照自己家的具体情况确定)。孩子也许会自己计算一下,每天在家里做家务,持续半年,攒一次演唱会的票,是不值得的,或者,是值得的。后来,大家的讨论也延伸到储蓄和家庭消费税等。比如,群友“一盏”提出,可以规定9角换1美元,鼓励孩子化零为整,这样是有利于储蓄的。也有的群友分享了家里的税与补贴政策,比如,孩子如果买垃圾食品和游戏等,要额外交给家里一部分的税金,而如果孩子们买书等,家里会额外补贴一些费用。通过这种方式,希望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们的正确消费观。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理性消费习惯,让我们也看看陈女士是如何说的。在陈女士讲座中,提及到孩子的一些经历。小时候孩子穿的衣服,大多是朋友的孩子穿过的,不够再给他买点。到六年级的时候,时问题来了。孩子开始要求只穿三个牌子的衣服,Abercrombie, American eagle, Hollister。陈女士带孩子去店里看,他要的衣服通常都不打折。陈女士很不喜欢这样重衣冠的态度。而孩子的理由是,他换了学校,有很多新同学,他不穿这些衣服就不酷,没法融入。后来陈女士就和先生决定,每年给孩子200美金的置装费,买什么随便他,孩子同意了。初中几年,他还真的就全买的这几家的衣服,但他很快学会了安排,一直到高中都没超出过这个预算。陈女士只是额外给他买了套西装,因为孩子经常比赛需要穿西装,而一套西装就超出一年预算了。到了高中,陈女士和先生就跟孩子说,我们负责你的基本生活,包括吃住和教育,别的你要自己负责。比如游泳,孩子的眼镜坏了,陈女士就负责买新的,基本款是12美金一个,他要的时髦款是27美金,这15美金的差额就得他自己付。
评注:对于适当的消费,可以鼓励,因为消费也是动力。有关合理消费,也是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一课,另外可以用经济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比如收益和成本的比较等。从以上的讨论中,且不说追星对与不对,我们可以学到: 1) 设定一个目标,用储蓄或者用新的办法赚钱,家长可以提供帮助   2) 自己算一算是不是合算和值得,比如这些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机会成本是什么  3) 如果这证明是一次失败的消费尝试,那么孩子一定会学到很多,比如钱该如何分配 等  4 )要依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做出判断。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孩子做家务要不要给钱。(群里的讨论可以点击链接查看
在有关做家务,甚至是学习乐器要不要给钱的讨论中,热心群友“平平安安”的建议是常规的家务,比如洗碗就不要给钱,而非常规的家务,比如割草啊,扫雪啊,就可以给钱,同时也强调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不能用钱来衡量。
有关做家务,陈女士的经历是这样的。因为孩子在家做不少事,尤其是带妹妹。还有,怎么跟他解释他做家务有酬劳,而爸爸妈妈都得免费服务?后来全家商议下来决定,家务是全家人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分担。因为孩子一直都有积蓄,也就没给过他零用钱。
那时,陈女士请清洁工打扫家里,一次80美金,清洁工干了两小时后就走了,该脏的地方还是脏。陈女士就和儿子商量,她来擦台面上,儿子吸尘,把两千多尺的家吸一遍,父母付孩子9美金。后来妹妹学钢琴,陈女士付儿子2美金让他在陈女士烧饭时陪妹妹练琴。因为没规定他多久吸一次尘,每次看到孩子吸尘,陈女士和先生就知道他缺钱了。九年级的时候,孩子开始教钢琴,每小时挣40美金,那时候,他就彻底脱贫了。
评注: 做家务是全家人应该共同分担的义务,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而非常规性的家务,则建议可以适当付钱。这个度如何把握,还是要靠家长们啦。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培养孩子们的财商,又要培养孩子们的更为重要的家庭责任感以及对社区的爱心,任重而道远。
在此,衷心感谢李磐先生的校稿和编辑。
欢迎转发,若要转载请与BHSE 联系,文章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完待续)
长按获取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