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芝加哥南华埠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这里生活定居的华裔也越来越多,服务于当地民众的各类非营利组织也应运而生。
其中,有一家非盈利机构经过38年的发展,从当初不被华人社区民众所信任,到如今家喻户晓。
它就是,华人咨询服务处(华咨处)。
华咨处总裁黄罗瑞雄女士,近日再次受到芝加哥市府的表彰,并把该机构门前的道路以她的名字命名Honorary Bernarda “Bernie”Wong Way
黄罗瑞雄
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我出生在10月24号,也是联合国日(United Nations Day),母亲从小就以此教育我将来要为社会做贡献,但从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就。在生日当天收到以自己命名的道路,令我倍感荣幸。这份殊荣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也属于在38年中,一直在我身边给我帮助的家人、同事和各位爱心人士。今年年底我将退休,希望今后大家能继续支持华咨处。
洪磊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
我来芝加哥工作已经有三个月了,但在还没上任之前,我就听过黄太的名字。华咨处在她的领导下,长期促进华人社区发展和帮助解决华裔民众需求,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她是位优秀的华裔领袖,以她的名义命名道路,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戴维斯 伊州第七选区国会众议员
黄罗瑞雄是所认识众多社区领袖中最特别的一位,她永远充满了服务社区的精神。
黄罗瑞雄出生于中国香港,在天主教学校的教育下长大,从小受到母亲乐善好施的影响,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和她一起去公立医院,和那里的小朋友分享糖果。
十八岁时,黄罗瑞雄获得爱荷华州Briar Cliff大学四年全额奖学金,来美攻读社会学。1966年顺利获得学士学位后,她继续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深造,获得社会学研究生学位。
从象牙塔出来后的黄罗瑞雄就职于一家位于芝加哥南边Ford Heights市(曾用名:East Chicago Heights)的非盈利机构。
在这个充满着贫穷、落后的非裔社区,黄罗瑞雄一干就是9年。
这里是她社会福利事业起步的地方,虽然艰辛,但也令她掌握了许多以后经营华咨处所需要的技能。
1978年,黄罗瑞雄和其他9名好朋友共同成立华咨处。
华咨处创办初期小伙伴~
“当时我们经常在一起聚会,一块做饭,闲谈聊天。但每次的谈话,我们都会回到如何帮助华人社区这个话题上,我们看到社区存在很多问题。
那个时候,中国城的民众急需日托所,招聘信息,了解申请社会保障等信息。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在中国城成立个非盈利机构来帮助他们。”黄罗瑞雄回忆道。
华咨处成立初期只有3万2千元预算,这让他们没有办法聘请专业的执行主任,黄罗瑞雄也就自告奋勇担任这一职位。
“之后我们决定要在中国城找一个办公室,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首先我们没有很多的钱,其次没人知道我们,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也不是很了解。
但最后我们还是在舍麦街二楼找到一个700尺的小房间。记得当时,每层楼梯上都沾满了人等着进来,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房间,设立个等候室,当时我们只有两把椅子。”黄罗瑞雄说道。
上世纪70、80年代在芝加哥南华埠居住的多以老华侨为主,与主流社会鲜有接触的他们对“非营利机构”和“社区服务”这些名词感既新鲜又陌生。
那个时候的华咨处也并不被当地民众和华人社区所接受。
1979年到1985年期间,华咨处只有7名员工,工作环境窄小。但黄罗瑞雄凭借扎实的社会服务技巧和一腔热血,不断扩大办公用地,改善已有的日托服务,开创厨师培训班等。到2002年获得当地侨领100万元赞助,得到一栋三层高的专属办公大楼。
华咨处每一次变更办公用地,都伴随着服务项目的扩大,而每个服务项目的增加都来源于社区民众的需求。
黄罗瑞雄说,“我们一直都在了解社区民众的需要,然后再决定增加哪些服务项目。我们今后还会继续了解他们所需,不断完善服务项目。
此外,我们的员工也会告诉我们,他们在社区里的所见、所闻、所需,从而更好的帮助华咨处发展。
像最近这几年增设的房屋理财部,就是根据居民需要所开的。这个项目很好,已经服务了上千民众。仅这一个项目,我们就有20多种不同类别的服务。”
在华咨处的38年中,黄罗瑞雄历经风雨,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勇往直前。即使在前几年,被查出患有癌症,她也不曾想过放弃。
因为她早已不是那个单打独斗的黄罗瑞雄,她有着505名员工组成的大家庭,他们的情感如家人一般。
“在华咨处的38年中,最难的不是筹钱,而是面对员工,尤其是当我们无法满足他们需要时。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不能给他们所需,反而向他们索取,来帮助机构度过难关。员工给机构捐款,高层放弃两周工资。我们是个大家庭,我们相互扶持。”黄罗瑞雄说。
Bernie和她女儿及孙子
三十八年前,黄罗瑞雄从一名光杆司令,变成现在每年1300万年度预算、年服务对象达1万7千人的美国中西部地区最大华人服务非盈利机构总裁。
她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华人服务事业,心底对家人却有着一份亏欠。如今70多岁的黄罗瑞雄,儿孙满堂,也是时候放下重担,回归家庭,好好享受生活。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