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赴美留学生中,商科专业的热度总是居高不下,几乎从未跌出过TOP3。高昂的学费和比起STEM类专业较低的实用性,使商学院成了“富二代”、“土豪”的代名词,花一百万读商学院,似乎成了一件令大多数人唏嘘的“人傻钱多”的行为。

难道商学院真如质疑中所说,只是砸钱买个表面光鲜?没有接受家族企业的资本,读商学院就是浪费金钱和时间吗?100万读商学院,除了接受富二代们的无情碾压、攀比,你真的毫无收获?
事实恰恰相反,商学院往往更容易教给学生们受益终生的东西,而它们就像是隐藏的财富,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与打磨,方能彰显真谛。
SWOT分析法

SWOT即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
商学院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时刻保持着对大环境的敏锐嗅觉。
商场如战场,资本市场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极有可能引起一起金融巨变,因此商学院学生在一章章经济学原理和一个个案例中,逐渐养成了对于外部环境的洞察与分析能力。
而这种能力同样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自身的发展——清晰地把握全局,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劣,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制定最佳战略方向。
适应能力

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指出,一些研究显示,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现在预期将会从事15或20份不同的工作。一直就职于通用汽车的她去年在一篇博文中写道:“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由你的计划有多好决定的,还是由你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客户日新月异的需求决定的。
同时经理人也需要积累改变的经验,以及明白如何在传统企业以外的地方工作——在创业公司、外企、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工作。
身处一个剧变随时发生的时代,不被时代抛弃的唯一方法就是因时而动。商学院学生不像科研类专业,需要制定一个长期且稳定的研究计划与目标。商学院的学生大多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适应力,因为资本市场可不是循规蹈矩地发展。诚然,商学院学生也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但在规划的大框架内,改变随时在发生。它们是挑战,更是机遇。
好比第一个做出了智能手机的苹果公司绝不仅仅是一次科技创新,更是一种商业创新。而苹果也在之后的十几年中不断改变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来证明它的优秀和独特。
人脉与社交

一个成功的商人和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学家可以断绝与外界的往来一心投入研究,而成功的商人绝不可能远离人际交往
商学院更喜欢推广校园教学而非网上课程,因为线下的课程不可避免地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集体的学习与互动更是拓宽人脉网络的好机会,而人脉网络在性别、种族以及年龄方面越广泛,将来就越有用。
商学院的学生不仅擅长和资本打交道,更擅长与掌握资本的人打交道,这是高情商和社交能力的体现,而这两者更是在任何时代都必不可缺的。社会是由群体构成的,群体中有形形色色的个体,而与不同个体的交往又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
协作与竞争

与社交和人脉累积相类似,协作能力的养成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区别在于社交与人脉积累是面向外部的,而协作能力是面向团队和公司内部的。
正如作家兼创业家玛格丽特•赫弗南在《更大的奖励》一书中所写:“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少培训、奖励乃至似乎注意不到良好的协作。”
商学院的学生自打上学第一天起就被时刻提醒在商场中竞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痴迷于竞争却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有趣的研究表明,那些承认其他成员特长的团队,大多比通过僵化的指令控制体系和无限循环的竞争来试图激发成员积极性的团队更有活力。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认知计算领域的进展,能够使用这些新工具以及与“人机协作机器人”合作也将变得非常关键。
分析形势,预测未知

商科是一类很有趣的专业,他们总是随潮而动,不断分析研究最新的经济现象,再对未来形势作出大胆预测,评估风险指点江山。而商科学者们甚至提出了对本学科未来存亡的挑战与发问。
在发表于英国《金融时报》上的《商学院课程70年后还有用吗》一文中,作者回顾了“创业者”这一概念从1947年提出到半个多世纪后才真正深入人心,展现了商科学者们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而在未来的70年里,要想防止商科过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想当年那位提出“创业”理念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一样,向现在的学生提供未来教育的选择。
而最好的教育机构也将会认识到这一点,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选择,使学员可以积累当前重要的专业能力,同时继续关注可能在几十年后有必要掌握的技能。今天是编码,明天或许是应用神经学,大后天说不定是艺术与视觉传达。
花100万读商学院绝不仅仅是一种愚蠢的”作秀“行为,商学院的投资与回报在短期内也许并不成正比,但却是一直潜力无限的绩优股。商学院能带给你的是一种对自我的有效评估和对时代的灵敏嗅觉,整合资源、审时度势、因时而动大概就是对商学院所能提供的收获的最好概括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