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何江
【文字整理】麦妈 
【文字校对】清风霁月
1
嘉宾介绍
何江,200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在导师庄小威教授实验室进行生物光学和超高分辨显微成像在病毒学和神经学中的应用和研究。2015年博士毕业,现于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组织工程,3D打印人体肝脏的应用,癌症早期检测。哈佛博士期间,他在eLife, PNAS, Plos Pathogens, Nature Methods等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9篇,文章引用数量超过500次。同时担任Nano Letters,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10多个杂志审稿人。
    2016年5月26日,何江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做《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主题发言。成为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大陆第一人。
2
讲座内容(continue)
    ......假设问我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一些我觉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后面一步步走过来有用的行为或习惯,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之前讲到的好奇心。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你真正想做得好,也要学的好的一个状况下,你需要不停地保持一颗往外面去探索的心。因为很多人大部分的情况下对周围的东西知道的都要比不知道少很多很多,所以你一定要有这样一颗好奇心的驱动。当你来到一个新环境之后,你才有这个内驱力,不停地去探索,就像我当时从乡下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再从大学到美国这样。
    有这样一个好奇心的话,下一步就是你要有这样一个信心和勇气去做自己觉得不是非常comfortable的事情。人要不停地突破自己,这个突破自己的过程其实需要自己给自己找一些曾经没有做过的事情,然后让自己看在这事上是行还是不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想法的话,很有可能慢慢的就有一个思维惯性停在这里,你就再也没有动力往下走了。
    反过来,其实如果你走出这一步,那下面的步子走下去的话,就会走得很容易而且快很多,这个过程是小孩自己驱动的也好,或者是家长引导的也好,带着他们走出comfort zone(舒适区)很重要。
    第三个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这一路走来,很多我自己处理事情的习惯,刚刚有讲到的,你要去学很多东西要做很多东西的话,其实当你发现自己很多不足的情况,要补回来很多东西,这个过程中其实是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或者说恒心。
    我们最怕的就是做一件事情两三天之后就不做了,那很有可能你付出的这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然后就有些家长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说自己的小孩,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做了一两个月之后可能就没有太多兴趣再坚持下去了。以后在社会上也好,走出学校也好,你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其实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很多东西你横下一颗心,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得好,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质变来突破自己。
    另外一个我觉得适应于在美国这边的状况,普遍来说亚裔在美国比较内敛一些,对自己的不自信对比于美国人会多一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需要自己不停地尝试和突破才能改变的一个过程。因为你反过头来看,这些小孩周围的同学里,其实并不真正比我们亚裔这些学生要强多少,只是他们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家长非常会鼓励自己孩子发表自己的一些建议,发表自己想法的一个氛围里。
    而我们东方教育小孩的思想,可能很多都是家长会告诉这个小孩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给了一个很标准的答案在里面,这样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就给淡化下去了。而西方的一些家庭教育,至少我接触到的很多的美国家庭,我觉得他们鼓励式的教育,或者让这个孩子在家里把他们treatlike an adult 像成人一样对待的状况,会让他们在很多事情上比我们亚裔要有主见很多,这个我觉得很重要。
    而自信心的建立不仅在学校里面能够学会,更多的其实跟家庭教育相关。因为家庭在孩子很小的那一段时间,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成长有很重要形成的作用。要有一个encouraging environment,而只有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你只能这么做,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有时候对小孩的探索精神也好,天性、好奇、自信这种性格的养成会有一定的限制。Summarize起来就这几点吧。
    我现在回答几个之前收集到的问题,因为前面讲到回答了不少,我现在挑几个来讲。我觉得后面的居多一点,就是自己不停完善的结果。对任何人的成长都是适应的,人永远都是在新环境探索的过程。有的人对旁边的好奇心多一些,想学的心思多一些,有一些人没有这样的思维惯性去做这些事情。我刚才聊到那么多,就是慢慢到一个平台之后,看到里面不懂的,然后再来完善。
讲座问题
1
请问你是怎么看待国内从小学就开始的填鸭式教育,不停地做题和上各种辅导班?你的英语学习是什么阶段开始的?谢谢!
    这个问题我其实刚才有讲到一些,我觉得填鸭式的教育可能跟我们的国情有关系,或者说跟我们教育的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我是在这样一个教育模式下成长过来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强的一点就是,至少在我的家庭教育里,我的父母会尽量的要求我自己独立来做很多的事情。
    在我的家庭教育里有一个类似这边放养式的教育很重要,对我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有很强的作用。如果硬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其实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有它的一个好处,我不能完完全全地给抹杀,对很多人来说学一些技术知识是很有用的。但它不可避免地对你的学习思维,学习的方式,或者自己的思维习惯,需要自己来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养成的,我觉得这些要通过家庭教育来弥补,或者通过一些soft skills(软实力)的辅导班来培养。
    我不觉得不停地做题,不停地上辅导班是非常必要。因为我自己是属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上过什么辅导班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自己探索做出来的。很多情况下我问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做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当时会问得比较多,就这样一个追问的话,其实也会让自己变得有想法一些吧。
2
国内学生上完大学后再留学会有哪些优劣之处?国内的本科教育和美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方面?如果来美国要做一些什么准备?什么阶段最好?
    我自己其实是在读完本科之后来这边读的博士,2009年大学毕业之后直接来到哈佛读硕士和博士,可能只对这个阶段的申请过程最熟悉。因为博士和研究生的申请可能要求的很多,尤其我们理科看中你在学校里面一些做科研的能力,你在学校里面的一些基本的表现,比如说像你的research experience(研究经验),你的成绩都会看,还有你的personal statement等。因为博士阶段是培养mission学术方面人才,所以你如果有想法来申请这一块的话,可能需要有一个很强的想法,就是你是不是真正想来做这样一个东西,如果确定的话,那可能来读会非常有用。但对于申请本科的话,从国内来到美国这里读本科,或者在美国读完高中,再从美国这边申请,我自己没有走过这样申请的路径,我了解的比较少一点。
    我觉得要基本准备的东西都差不多,因为从国内过来的都是personal statement跟自己的成绩,还有英语的一些准备相关。我知道现在送过来读高中的可能会多一些,因为可能会考虑到来美国读高中之后申请美国的一些好大学要稍微简单一些,另外小孩对美国的文化也了解得多一些,适应大学生活会快很多,这几点都是我觉得需要放到考虑因素里面的。
3
关于家庭教育,想了解我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对我的影响。
    因为我刚刚没有太多提到这个,我觉得对我的成长很有用的一点,是我父母在乡下,虽然很多家庭会很关注教育,但很多理念和做法可能更加现实一点吧。我觉得我的父母是相对来说比较开明的,在学习上对孩子的教育就管得比较松一点,我父亲管得比较严,母亲管得比较松。打个比方,我父亲应该属于虎爸的类型,那我母亲就应该完全不是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很有用的一点就是,如果完全管得很松,家里没有一个很强的权威让你做很多的事情,那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很容易养成贪玩的习性,你就完全没有太多的动力来做很多的事情。我父亲当时管就管得特别的严格。虽然他没有具体说你在这个时候该做什么,但你在学校里该做的这些事情你一定得给我做完了他才会让你吃饭、睡觉。
    我妈妈属于鼓励型的,她自己因为条件有限,读的书不多,她感兴趣就跟着我和弟弟学。在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你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时就很难把这个兴趣培养下去。那个时候因为我妈妈很感兴趣,坐在我和弟弟的旁边,跟我们一起学习,我就会把学校学到的东西给她讲,复述也好,背也好,讲给她听。她参与到这里面很多。那个时候对于小孩子来说,有一个很好的作用,会让小孩觉得自己学的东西居然可以教我的妈妈,这么做很有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会让我和弟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觉得很想在第二天多学点知识,学习更多的东西讲给妈妈听。
    这跟我在村里面还有我之后在一些城市里见到的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有点不同。因为很多家长会觉得我给自己小孩花钱上了这个班那个班,什么路都铺好了,为什么自己的小孩还是不愿意,没有动力去学呢。其实很大的一点,也是我在美国这边看到的,如果一个家庭教育家长在里面有参与的话,有陪伴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它会在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对学习习惯,而且对学习的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身边有这样一个模板在旁边,你才会觉得做这个事情有意义。小孩子恰好就是不知道读书有什么意义,他天天就是希望赶紧做完事情到外面去玩。我家当时这样一个稍微带点放羊的性质,又有我爸爸在旁边管得比较严的状况,我觉得很有用。另外其他的有用方面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他们管教的就是放羊的多,没有太死板的这种管教,导致阴差阳错导致对自己自主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这一点也相当重要。
其他问题,在前面或多或少都提到,就不多讲了。
现场提问环节
1
您可以介绍一下怎么加强写作能力和兴趣吗?
    我从自己的课余时间所做的一些事情,以及平常写作,怎么一步步培养起来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要讲写作能力的话,最关键的一点仍然是阅读面。我自己是在美国这边有过一些写作,刚刚有讲到,写过一本关于中国乡村以及这些年乡村中国的变迁的书箱,当时是以英文写的一本书。对于理科生来说,一般你不会有太多的动力来做这样的事情,或者说会有一个很大的barrier(障碍),你觉得完全没有可能搞得定一本文科方面的英文书。我自己在国内的时候对中文写作一直有一点兴趣,因为要真正把写作能力给培养起来,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白为什么要写,就是这个原驱动力在什么地方,在这个找的过程,是通过自己阅读,对生活的感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写作按古话来说,“书心中块垒”,一定是有一些东西你想表达了才会有东西能够写,不是说为了写作而写作,我当时就是觉得有可能在自己的课余写一本英文书很大的原因,关键的一点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motivation动力在什么地方。假如有一些孩子在这一点上要培养,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做。尽量地引导他们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不一定是很经典的文学著作,就很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读物也好,把这些阅读的能力给培养起来。慢慢的他就会知道文字编织起来居然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把这一点认识给培养起来之后,当下一次你碰到你身边想写的东西,你就会发现语言的组织能力一旦出来之后,写出来会有很好的效果,就会有自我很好的反馈作用。这样就把写作的欲望给勾起来了。
    我自己是一直坚定的认为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你真的有想法了,有东西想写了然后才会写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从你平常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借鉴前人用他们的文字写想写的东西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慢慢这两个方面磨合起来之后才会写得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如果要培养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2
从国内到哈佛学习适应期应注意哪些?
    我觉得应该先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首先是知道自己想在哈佛求学的过程中我想学到什么。我是PHD,自己的主业肯定还是会跟科研相关的;第二个是你除了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之外,还需要学到的东西是什么?因为哈佛有很多的资源,不仅是在你的专业,其他专业也有很多,你随便在这个学校里面的系里走,文科也好,社科也好,非常多有名的人,各种各样的讲座,机会非常非常的多。
    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身边,你要问自己,当你突然面对这么多的选择,你究竟心里最喜欢,最想做的是什么?需要有一个这样的认识过程。我觉得这中间需要的就是一个慢慢在成长过程中认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兴趣,然后努力来探索周围有一些能够给你发展提供机会的一个过程吧。这是我觉得适应期需要做的第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很重要的事情刚刚已经讲到的,不管是学校里面的文化也好,还是我们亚裔比较缺乏的一点相关的。哈佛包括美国很多学校一个很强的培养的理念,他会希望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在将来有一天能够对周围的人,不论你以什么样的形式,造成影响(make some impact)。这样子的话这个学校不可避免地会看重,以及在平常的过程中,给学生培养这些leadership的能力,或者自己有很多担当。
    文化你当然可以选择我不去了解,不去接触,那这对哈佛的资源自然是一个浪费。最好的情况下,应该是take the initiative主动出击的一个过程。因为就像我刚刚讲的比较多的,我们亚裔可能缺乏一个主动的性格会多一些,然后可能抱团的状况多一些。如果自己不去主动做这件事情,很多机会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流失,也没有抓住就会觉得很遗憾。我觉得这第二个也是很需要注意的点。
3
对于高二孩子来说,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是不是还要靠他自己,如果他总是惰性大,自卑,但又不像你那个把压力变成动力怎么办?
    我仍然比较简短地通过我自己的一个经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吧。我觉得学习的过程对于初中高中的孩子来说永远会觉得是一个负担。如果你能够把这个负担变成是一个乐趣的话,或者变成他想做的一件事情的话,就能够把积极性跟主动性给调动起来。
    我清晰地记得自己高中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对我的主动性调动非常大,也对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为当时很多情况下你学东西都是被动在学,老师在讲东西,然后你在下面做很多的题,做着做着你就会觉得没有太多的意思了,自然就没有多少动力来学了。
    我当时主动跟老师提出一点,说我能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帮他们讲解一些课上的知识也好,或者帮老师在自习课上代课讲解很多东西。我当时的一个很幼稚的想法,只是现在看起来挺有用的,就是要真正学会一个东西,不是说你是被动的学,而是你要主动的、active engage积极地参与到这里面学的东西才会觉得有意思,才学得好。
    当时在主动讲解的过程中很快乐,我发现我让班上的同学觉得我有能力把学的东西讲给他们听,也对我自己自信心有很大的提高。二是把自己的很多其他方面,比如“讲”的这些能力给培养起来了,我觉得学习一定是一个很多元的形式,而不是说就是一个被动的。
    学习的过程中,小孩一直都是处在一个被动状态的话,他的惰性增加,动力自然会很少。我觉得学校里面也好,家长也好,要尽量地想办法把学习变成一个多元的,不只是只从书本里面来学。从身边的很多事情,从讲解的过程中学习,都能够把它变为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而变成主动学习之后,找motivation动力就很容易了。
4
什么使你的自信心建立并能保持?
    这个问题我在讲的过程中有提到一些。自信心的建立其实不是很快一两天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要不断地尝试,慢慢地发现自己会很合适做这个,有能力做好,你需要不停地把之前不太feel comfortable的事情尝试地迈出一步,迈出了一步以后,试探性的做一段时间,当你积累了多次经验之后,孩子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assessment(评定)。如果他一直不愿意尝试,就很难建立自信心。但如果一旦迈出这第一步,后面的路就很容易了。
5
您可以比较一下中美学校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方面的差异吗?
    这个可能跟我做的生物方面的科研很相关。首先我觉得要对比一下国内的生物科研和美国的生物科研的一个差别,美国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应该是要领先于国内的,很多的原创性的研究仍然是美国这边要做得好很多。
    因为我在中科大读本科生,之后有一些研究经历,来美国哈佛之后这些年一直都是在做生物的研究,我觉得美国这边的导师在PHD期间很多培养的不仅是你怎么做实验,怎么做科研,更多的是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培养得多一些。因为要成为一个好的scientist科学家的话,你怎么做科研,怎么做实验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你只要向一个厨师去学,永远可以把怎么做菜给学会,但最关键的是怎样把这个菜谱给想好。
    这个其实就是一个主动的思考、或者是想问题的能力,发现哪一个问题值得做的能力要培养起来,这需要这个导师对Ta领域的认识,同时也需要自己在所在的一个领域处在一个最前沿才能对科研有认识。因为在哈佛可能我之前的导师的确也是整个领域走得最前沿的几个人之一。那不可避免的你对这个科研的认识对你能够走的,以及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培训就会多很多。像我在美国这边的导师,她其实不会亲自一一地来micromanage教你做实验的,她只会有一些大的方向上的指点,会给你就关键的很多重要的方向有很多的指导。这种大方向的指导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做科研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我知道很多国内的导师培养或者说指导,细节上面可能偏多一点,我觉得好的导师也会在大方向上有很多的指导。
    但我知道国内的研究领域或者做科研的方式也好,micro-management我听说过的多很多,给学生做研究的思维方面,问问题的方面要少很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这个讲座讲了两个多小时,非常谢谢大家,晚安!
The End
【公众号编辑】ShirleyL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