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何江
【文字整理】麦妈 
【文字校对】清风霁月
1
嘉宾介绍
何江
,200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在导师庄小威教授实验室进行生物光学和超高分辨显微成像在病毒学和神经学中的应用和研究。2015年博士毕业,现于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为组织工程,3D打印人体肝脏的应用,癌症早期检测。哈佛博士期间,他在eLife,PNAS, Plos Pathogens, Nature Methods等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9篇,文章引用数量超过500次。同时担任NanoLetters,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10多个杂志审稿人。
2
讲座内容
    大家好!我是何江。非常感谢群主的邀请,让我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教育的一些感悟。首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因为按国内的时间现在正好是中秋节了。
    在之前我有跟群主聊到这次讲座可能很多都是跟教育相关的,教育是一个比较大的主题,在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下怎样来讲,我当时有一点不太确定。今天,考虑到群里有很多群友在波士顿地区,还有一些国内的家长,我想通过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还有自己在中国、美国的求学经历来讲讲我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感悟。
    所以这中间包括了好几个方面,一个是我在国内的一些成长经历,二是我大学后到美国,到哈佛留学这样一段经历,以及我现在在麻省理工做的一些基本的研究,从中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不同阶段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还是来做一个比较简短的自我介绍吧,可能现在大家在网上会看到我的不少简介,我是在湖南长沙宁乡县的一个农村地区出生长大的,小学和初中一直都是在湖南宁乡,高中到了县城一中,2005年到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大学。2009年从中科大毕业后来到哈佛,当时读的是分子细胞学专业,也是群里我的基本简介提到的。
    我当时做的是生物光学,还有生物物理方面的一些基础技术研究,中间有很多比如像显微镜的搭建之类比较前沿的科技研究。在做了六年的PHD研究之后,我在2015年从哈佛毕业,年底去了麻省理工做博士后的研究,现在在麻省理工做的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专业,做的研究是肝脏的组织工程,比如3D打印出肝脏进行疾病模拟,另外一大块是癌症的早期检测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
    在今年的5月份哈佛的毕业典礼,大家也是通过这样一个渠道看到我在毕业典礼上做的一段演讲。在演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看当时的演讲视频,直到最近我才看了一下,整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非常独特而难忘的经历。因为我在博士期间做公众演讲的机会其实挺少的,也算是我自己的一个自我突破吧。站在那么大的一个舞台,来讲自己在读博士期间的一些感悟。
    回顾这三四个月的过程,我现在觉得像这样一个演讲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忘的经历,因为它让我真真正正地突破了自己,一个理工科男生,基本上在实验室做研究的一个状态,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给一些跟理工科不相关的人在那么大的舞台上讲出来,这中间也得到了很多朋友、学校老师给出的关于演讲方面的一些建议。
    所以我想以今年的这个演讲,讲讲我是怎么进入这个演讲竞选的过程,怎么拿到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哈佛的求学经历;然后我会进一步讲我在国内的一些成长经历。现在我来讲一下今年的毕业演讲的过程,因为我看到群里有一些听众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机会。
    在哈佛读书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一般都会收到学校的通知:你要毕业了,愿不愿意去参与毕业典礼演讲的事情。我当时第一次收到这个邮件的时候其实仍然不太确定,非常的不自信。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在这样一个大的场合会给一个中国人讲,当时我完全忽略掉这封关于演讲的邮件了。
    很凑巧的是,我当时在哈佛当本科生的辅导员,有一次跟哈佛的文科教授在吃饭聊天的时候,他就说,你今年正好毕业,是不是可以考虑申请一下?我当时就觉得很好奇,他为什么觉得我可以来申请这个。然后我就跟他交流了一下具体的想法,这其中就包括了我在中国成长过程中,以及我在做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建议我是不是可以从这样一个点写一篇演讲稿。
    哈佛的毕业典礼演讲流程基本上就是,首先你把你自己想讲的内容,还有你演讲的初稿写出来,提交给学校的评委。它是一个类似于大竞赛的过程,需要争取。我觉得这是跟美国的校园文化相关的一点,就是你要努力去争取,自己去找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的一些个人的材料,在学校里面表现也好,还有你自己想讲的大的主题的内容写成稿子来做一个争取。做完这个之后,学校里会有十几个不同系的教授来给你评价。
    有初选和复赛两轮比赛,初赛的时候你拿你写的稿子,第一次把它转化为声音,让评委老师来听,通过这一次很快就筛选出来十多个人,然后再通过复赛再选四个人进入最后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决赛。
    整个比赛过程其实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在最后站在这个讲台上,因为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可能我们亚裔在这边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语言上的缺点,你不可能像nativespeaker在美国这边长大的人那样,在语言上面表达得那么顺畅,不可避免的会有这一方面的问题。第二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是跟在美国学校里的文化有关。我是国际学生,对一个大学的文化的认识究竟是怎样的,可能没有像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或者说在美国读过很多年,从小学读到高中,再到大学的人那样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更深刻。
    因为这两个问题,我当时一直有点对自己怀疑。在进初赛的过程中,第一轮评审之后,因为有一段挺长的等待时间,就会有很多的不自信,自我怀疑,有很多的挫折在这里面。但是也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慢慢真正认清楚自己作为华裔也好,作为国际学生也好,对比于美国这边的学生,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还有自己的一些非常异于其他人的优点是什么。
    这个过程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我反观自己这些年在哈佛成长的过程,最后大家可能在演讲里有听到的我有很小一段在中国成长的经历,今天这个讲座也可能是因为这一个毕业典礼演讲带起的。这个演讲里又恰好包括了我自己在国内成长的一段经历。所以我想借着这两件事情来跟大家聊一下,当时的演讲是什么样子,我从反观自己的成长过程大概学到了一些什么,也借这个机会来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
    刚刚分享的是我在毕业典礼演讲的东西,里面有提到我自己的成长经历。现在我主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国内乡下成长的经历,以及求学的一些经历,如果对群里家长有借鉴之处,我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有人说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太可复制,如果中间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话,我也希望是今天讲座最好的价值。
    对比于现在大部分在美国来留学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是属于比较少数的。因为在留学的人里面会有教育资源的不同,还有一些家庭教育,比如说父母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在农村里的一批人其实一直是属于拥有教育资源比较少,门路也比较少的一个人群,比较难从国内来到美国留学。
    我当时是4岁多就去了我们村的一个小学读学前班。5岁就开始读一年级了。在当时的乡下其实有一个明文规定,一般要7、8岁才能读小学一年级,当时我的父母觉得在家里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我,所以就把我塞到了村里面的小学,让我自己呆在那边。其实有点像是一个托儿所,如果你能够跟里面的小孩一起玩得很好的话,那你就在学校里呆着。
    我对那一段时间其实没有太多印象,但总听我父母提起,我之所以后来在学校里呆下来,是因为我父母发现我在4岁多的时候就能够在课堂上比较安静的坐下来,不像很多小孩子,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哭哭闹闹,老师就很烦。我当时就属于在教室里比较能安静地坐下来的孩子,父母就觉得你能坐得住,干脆还不如就放到学校里,跟这些老师听一下,也能学到一点东西。因为在家里父母的教育水平有限不能给自己的儿子太多学习上面的指导,所以就让我去了学校。  
    我的整个小学,其实都是在我们村里的小学读完的,到现在已经过去15-20年左右了。那段时间湖南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其实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的基本条件都比较差,我们能够在学校里拥有的东西,基本上你能看到的,就是学校发给你的那些书,没有太多其他资源。现在有人说有数学老师是体育老师带课的情况,举个例子,我们那个时候代课的数学老师,他另外一个兼职就是我们村里的屠夫,杀猪的。因为他需要算很多数字方面的东西,所以他基本的算术都会,很自然地他就给我们代课了,现在回想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资源比较差,能给那边的小孩子读的东西比较少,也不大可能像城市里面有图书馆,或者说有书店给孩子买书,家长在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给孩子看,只能相信老师给的那些东西。
    整个小学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因为在那几年的读书过程中,乡下虽然教育资源很少,但中国人都普遍地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会有这样一个文化上的认同感。另外很大一个原因是,乡下的人如果他想摆脱自己的这个圈子,能够走的路很少,教育是一个能够让像我们这样背景的人走出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在乡下虽然条件很差,但你随便到哪个地方都能够听到这样一个言论,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基因。
    像我的父母当时就是希望我和小我两岁的弟弟,花比较多的心思在读书上面。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记得,我父母会在睡前给我们讲一些故事也好,或者通过一些身边的各种事例也好,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想真真正正从农村走出去,你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对于小孩子来说,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很多的睡前故事,我记得是跟这个相关的。
    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很长,基本上每个阶段都在学习。但我回想起自己这段很长的经历的时候,我仍然会把小时候成长的那段经历,跟自己后面的很多历程相关起来。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要往后面走,其实很多小时候的习惯,以及对未来一些事物的看法,在很小的时候你其实就会有一个模棱两可的认识。很小的时候起,你受父母、受朋友、受家人老师的影响会慢慢帮你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人就是不断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然后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归属也好,或者说人生目标也好,是一个不停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回过头来看在那段在乡下的经历,资源比较差,你又拼命地想从乡下走出去这样一段经历,对我整个世界观的形成,或者对未来的想法,自己梦想的构建,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直到很多年后我觉得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我不能说在那个时候有多大多明确的理想,因为这个问题在这段时间我不停地被人问到:你当时会有这样的理想吗?有没有想过能够从乡下走到美国来。反观我小时候的那段经历,其实我完全不会想到今天能够来到美国,甚至在当时,我觉得能够上大学都是一件很难想像的事情。因为在乡下大部分的人能够读到高中,就已经很有文化水平了。在那边一个高中文凭就已经很够了,有大学文凭的在乡村里面那个时候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如果说理想的话,在那个时候只有一个模糊的,就是我想走出农村。
    我们这样类似背景的人在那个时候拥有的选择非常少。对小孩子来说,你只能通过教育来走。我记得当时在乡下读书的那段时间,就有这样一个大概的感觉,但那个时候不算是一个非常刻苦认真的人,虽然在小学初中成绩都挺好的,也不算超级刻苦的那种学生。在乡下不像在现在城市里,可能在学校里读完之后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或者补习班需要去参加,当时在乡下是不存在这样的东西的。
    我们平常读完书之后,就是在乡下的山里去玩,甚至晚上做完作业之后,我父亲如果觉得你今天做的东西让他很满意,他甚至会带着我们去村里的水稻田里去抓青蛙、钓黄鳝等等,相当于对我们的一个奖励。同时这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你真正接触到了乡村里面很多原生态的东西,这些成长的经历是我们这一代很多在城市里面的小孩子不太拥有的。
    在乡下的那几年,我刚刚有讲到说自己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梦想,就在那个时候形成了,也在那一段时间,我基本上有充足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完完全全想做的事情。我的父亲和母亲没有太多地限制我和弟弟,在家里要做什么,只要你能够把自己该做的事情给做完,他们就会给我们充足的、自由的时间去外面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在小学和初中,我对农村之外的世界非常非常的不熟悉,在当时,有一个很强的motivation愿望,假设有一天能够去城市里面看一看,或者是去城市里读书、工作,我在那个时候有很强的愿望想去这样做。第一次走出乡村是2002年,我去县城的一中读高中的时候。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县城里面的人,第一次去县城,当时的印象就象来美国后用的一个词cultureshock, 我记得非常的清晰。因为乡下的小孩对农村里面的东西看着非常的习惯,用的什么东西跟城市里面不一样,比如很简单的一些电器化的东西,电冰箱之类,乡下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人家里有。你突然第一次进到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你突然之间发现这个世界好大好大,好象从来就没有发现过,从来就没有认识过一样。
    所以我在高中的第一年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适应的过程。我第一年过得比较痛苦,你不仅在学习上要努力跟上在城里读了小学初中的孩子,同时还要适应在城市里生活的节奏。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压力,举个例子来说吧,在乡下的话,可能我们初中开始教英文,但在乡下能教英文的老师非常少,教的英文也不地道,基本上都是为了考试而教一些基本的语法之类的。而在县城里,这里的老师资源好,学生学得也会更好一些。
    我记得当时印象非常深的就是,第一次进到城市里面,首先是非常的不自信,因为对旁边的很多东西都不太熟悉,另外自己的学习成绩好象比其他的人要差很大一截。我这样背景的人在我们班上类似的情况很多,一般来说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就是你会非常非常努力地把这些补齐,而另外一波学生过一段时间可能慢慢就沉沦下去了,就是说他没有那么多动力再来做了,因为他觉得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太多办法改变。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就是从我家到城市后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我到一个新环境之后,会对旁边很多事情非常的好奇,不仅是生活、学习,只要我看到的我不太熟悉的东西,我都特别愿意去跟旁边的同学请教,去跟老师问。按照现在的说法,你会觉得十多岁的孩子其实是挺叛逆的一个时期,那么多东西不太懂,会有一定的自卑感,对青少年时期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但在这段时间我觉得我的心态摆得比较正,因为我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老是教我一句话:你一定要不耻下问,因为你就是从资源比较少的农村出去的,如果你连问的勇气都没有,那你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跟其他人齐平的机会。这点是在我进入高中之后让我慢慢追上其他同学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当到了一个新环境之后,非常的好奇,也不怕被别人笑话,日常生活里要用的一些东西比如洗衣机之类的,不会用,我会去请教,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自卑感。然后学习上不懂的更加容易,跟旁边的人问。
    高中的这一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有用,为什么呢?因为从这段经历之后,我发现当我到了一个新环境之后,我只要充满好奇心去看,我会很快把不懂的东西补足,当然这后面还有很多自己要默默做的事情,比如学英语,我当时英语很差,就买了一本英文读物,全英文版的小说在旁边读,很多单词不太懂,就拿一本英汉字典对应在旁边查,把这些字一个一个地注解。当时看起来是非常傻的一个方法,很多同学就觉得你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而且在当时的高中没有任何老师会告诉你应该去读一本英文原版书的。我当时只是觉得你要真正学会一个东西,需要做一些可能看上去很傻,而且很耗时间的努力,才能补得上。所以我当时就告诉自己,我就把这本英文书买来读了吧......
(to be continued)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