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小别离》里讲了这么个事,世间唯父母的爱指向团聚,起点的牵挂总有归港的指引。而其他的相聚,一场相逢后匆匆各奔前路,不知其始,无处善终,指向别离。
周一的时候我们向大家征集了这个夏天最深刻的一次别离故事,似乎每个别离的对象身上的排他性,使得别离是难忘的,孤独的,是最能使人感到人生无常的。
情由忆生,记忆越鲜明生动,物是人非就越让人怅然。而后来我们可能会发现,世间所有的爱其实都指向别离,但再痛彻心扉的别离都不是意外和不幸,而是人生常态。

撰稿:静远 权子
采编:高怡然 林蓓 Anna
美编:阮佳镱
图片来自于网络
/
朋友
/
当我们不再是相遇的你我,友情的不沉重,在于别离。
@W小姐
W小姐和自己最欣赏的闺蜜M挥手道别,因为M找了男朋友。“我喜欢的那个M已经消失了。有时候人所喜欢的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那种状态。祝她幸福。”
@琪琪里里
初中一群最好的朋友,曾经相约每一年,无论多远都要聚一次。这个夏天我们其实都在一个城市,但非常默契地在微信里闭口不谈见面。
不是因为忙,而是每一次见面的隔阂都会越来越深,朋友之间真正的别离,不是成长阶段结束后的形式分隔,而是生活和精神空间的错落。相聚才是别离。
@emoji的小鸡图标
这个夏天和以前的朋友分开了,我们因为关系特别好住在一起,但距离近了反而自然而然地疏远了,后来他们出行也不会叫上我。缘分尽了,这样的离别,我如释重负。
@Tins
一起打工的研究生们与我并肩工作两年后全都毕业了。从来都是先离开的人洒脱,留下的人心里空荡。不知道最后当我离开老地方的时候,是会潇洒,还是会惆怅。
@梅子
朋友在波士顿结婚,大家都从各个州跑去祝贺,道别之后,看着我们聚在一起的照片有些伤感,但激励自己努力工作,这样才会给以后的重逢添加一点可能性。毕竟有钱了才能有说走就走的旅行。
/
爱情
/
情深不寿,情浅不知。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杏子
我和我现在很好的朋友曾是一对恋人。
暑假,我跟妈妈撒了个谎,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去他乡下老家看他。关于那一天的很多细节我都记不清楚了,但我记得他家有一棵桃树,临走时,我带走了满满一塑料袋桃子,都是这个人亲手摘下来给我的,我至今都认为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桃子。我搭上回程的公交车,走到最后一排座位,透过车窗与这个人挥手告别。
我那个时候突然懂得了《孔雀东南飞》中的那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不论我们怎样努力,这段感情终究不能长久。我们所怅然若失的是它的短暂,却庆幸这一刻仍存在。
今年夏天,这个人去另一个半球读书,临别时,换了我送这个人上公交车。短暂的拥抱后,在最后一排座位的窗子边,我看到这个人的表情,很简单,只有不舍。我确信那年暑假,我是爱他,而不是喜欢。
大学毕业,我解决了自己的事情,却失去了爱情,在一起七年,彼此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分开也四个月了,从初夏到夏末,现在的我只想把这段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心中,不想提起,深埋起来。
/
父母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剁剁手拍拍脚
父亲送我去异地上大学,到机场的停车场,发现车位都停满了,没法停车送我办理登机。我下车以后进了机场,他开着车,隔着车窗、人群、和机场的玻璃墙,随着我的步伐,猫着头,低速驾驶,全程和我在机场里的步伐平行,只为了再多看我几眼。我们隔得很远,直到他看我转身准备进安检口,他一脚油门加速不见了踪影。我再也忍不住哭成了狗。和家人别离的难过,在于你承受的爱和点滴,都无以为报,只能永久挂怀。
@突发奇想
这个暑假,一个亲戚考上外地不错的大学。他在临走前笑着跟我说,我想走得越远越好,但是又舍不得家。他妈妈把他送上火车,一直站在站台上,直到看不到火车为止。
“我妈妈以为我看不到她。”
/
生死
/
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闲事。

@不着调的男子
我一个哥哥在筹备他婚礼的过程中,父亲因为癌症晚期去世了。婚礼延后,变成葬礼。他们没有发讣告,却来了几千人。
@依依
一个朋友的爸爸最近因车祸去世了,见面的时候她仍和往常一样。但你打开她朋友圈,最近的一条是,“无能为力/无力。”上一条是,“爸,我想你。”
@大猫
五月底的一天,我早上莫名其妙买了瓶酒。几个小时之后就看到高中的群,说我们一位高中老师因病去世了。
我端着那杯酒坐在公园里。
我对他了解得很少;清晰地记得他给我分析卷面时摁在卷子上的手。高中毕业时大家纷纷和他合影,男孩子们将他抱起,姑娘们把他夹在中间,他笑得很幸福。但我也没有机会和他好好道别。
最执念的别离就是当时后悔没有好好道别,也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每次再见,都要当作最后一次。
于娟在《此生未完成》里说,“人生的宴席一场接着一场,锦灯繁华音袅舞影,却冥冥间笃定相信自己在赶着自己寂寞的路。”
人生的残酷可能就在于没有人能一路相陪,如果有的话,那么其中一个一定为了对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人注定要学会一个人走。
最近许多人都在面临新的开始,祝你有人同行陪伴,也希望你能一个人长大。
人|故事|經歷|青年態度
北美新媒体平台
N E B U L A 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