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爱吃宵夜——
尤其钟意海鲜大排档。
周末约几个朋友,整点小酒,爽。
有时候太忙。
就回家刷《舌尖上的中国》。
望梅止渴。
汕头蚝烙,蘸点鱼露;
最讲究刀工的脱骨鱼;
面上有32个褶皱的靖江蟹黄汤包;
还有鱼酱,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
绝了。
但感觉海鲜戏份太少,不过瘾。
央视听到Sir的心声。
不久前出了一部纪录片——
《小海鲜》
由《舌尖》原班人马打造。
配音也是李立宏。
小海鲜,指的是中国东部沿海,味道鲜美,价格低廉,但保鲜期短的食材。
简单说,就是——
只有这儿有,别地吃不到。
片子分为《讨小海》和《烹小鲜》,时长都在25分钟以内。
豆瓣评分8.3
跟《舌尖上的中国》走遍全国每个角落不同。
《小海鲜》关注的,只是一个地方的美食——
浙江台州
如果你是“舌尖粉”,应该对这个地方不陌生。
《舌尖2》的第一集,《脚步》。
胶原蛋白丰富的——红烧望潮,东海渔民看家菜。
还有跳跳鱼——
捕捉难度系数高达99.9%。
5米的钓竿,6米的鱼线,需要捕捉10米开外,5厘米长的猎物。
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
可清蒸炖汤,鱼油还能搭配其他海鲜和蔬菜,提鲜增味。
这两道菜,就来自台州三门。
三门海域广,海鲜多。
当地依水而居的婴儿,开荤第一口就是小海鲜。
好幸福。
片中介绍的所有菜,全是小海鲜。
花雕炖血蛤。
碳烤生蚝。
肉质丝滑香甜的青蟹。
吃一口就让人觉得能量满满的膏蟹。
如假包换的——香喷喷
片中食材可不止这些。
对不常吃海鲜的人来说,它除了是个美食节目,还是科普大全。
除了常见的蛏子、牡蛎、蟹;
还有藤壶;
佛手。
按照《舌尖》惯例,台前美食,一定要搭配幕后制作。
“觅食”二字,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找一家不错的餐馆。
但对大多数讨海人来说,他们付出的艰辛,无法想象。
渔民天没亮就得出海,赶在涨潮之前,采集各种食材。
却被冻得瑟瑟发抖。
还很枯燥。
蟹农们的一天,都在海上摇晃的流水线度过。
捕蟹虽然能靠机器,但要把蟹从渔网中取出分拣,只能依靠人力。
有时,甚至伴随危险。
海民每次采集佛手,都是一次跟大自然的生死较量。
因为佛手大多生长在危险的礁石底,越不见阳光,长得越好。
所以,采集时,时刻需要警惕潮水来袭。
稍不留心,就被卷入大海。
这群深知“粒粒皆辛苦”的人,以身体力行告诉我们——
哪怕是大自然的馈赠,也绝不可能唾手可得。
同样是采集佛手,Sir想起一个英国纪录片。
《世界上最昂贵的食物》
在加利西亚海岸,采集工人只是用简陋的工具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
如果有谁说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从未感到过害怕,那他一定在说谎。
最勇敢的采集工人,都去世了。
片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你买的不是食物,而是其中隐藏的故事。
(这一盘菜,大概值100磅)
是的。
珍贵的不是菜,而是其中蕴含的故事。
就像《小海鲜》里的美味菜肴。
西北面条,浇上东部海鲜,简简单单的海鲜面。
一家人包好扁食,在锅里炸得酥脆,淋上鸡蛋,做成蛋煎扁食。
还有牡蛎炖豆腐,红烧对虾、豆腐鱼、小黄鱼。
等等等等。
一桌丰盛的菜肴,为的是庆祝奶奶百岁大寿。
奶奶一直在笑。
桌上的美味,要与团聚的家人一起品尝,才无憾。
酒足饭饱,看着儿孙各自离开。
百岁老人流下了眼泪。
1000个家庭,就有1000种味道,它藏在记忆深层,连接起故乡和别处。
时空阻隔久远,这种记忆反而愈加清晰和强烈。
春节将至,回家的毒友,多拨点时间跟家人聚餐吧。
只要走心,一碗叉烧饭,也是人间极品。
(文章转自毒舌电影)
LA-play足不出户,玩转洛杉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