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政府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选拔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引荐制,门阀制,科举制,军功制,捐官制等。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方式对社会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首先介绍“引荐制”,在春秋战国,秦末,三国,隋末,唐末等天下分裂的时期,由于不同的政治集团相互间有强烈的竞争关系,所以招揽人才就变得很重要,这时候以“引荐制”为主,以三国为例,曹操曾经强调:“唯才是举”,也就是说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打破血统的门阀约束,打破迂腐的品德约束。曹操反复说:“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孙权和周瑜亲如兄弟;这些都看得出在政治分裂时代,政治集团选人用人的急切。

引荐制的优点是符合了人才不可用量化的统一标准衡量的特性,人才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处,引荐制的优点是机动灵活。但引荐制的缺点是范围太小,当国家统一,人口激增,官员系统比较稳定的时候,朝廷和百姓之间其实是有很大的交往鸿沟的,很难再由官员引荐百姓中有才能之士。所以从“引荐制”逐步形成“门阀制”。也就是被引荐的人越来越多的是熟人或者亲人。
门阀制的缺点也很明显,尤其是当门阀制成为最主要的官员选拔通道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政治形态就会被分为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两个泾渭分明的阵线,既容易形成对立也浪费了民间很多真正的人才,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帝王对门阀制都是相当警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产生科举制的原因。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最为主要的考试制度,简单的概括有三大特点:1:就是面向全社会。范围广,无经济,血统,地位之差别。2:一旦成功,无上荣誉。最高的官职都可以是成功者的。统治者对选拔出来的人极度认可,状元可以是驸马。3:考试内容注重综合素质,德,艺,才融为一体。从这三大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看出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首先,传统社会中上千年民间读书人因为有了科举制度,和统治阶级不再对立,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读书考试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既化解了阶级矛盾,又不拘一格的选拔了人才。
其次,科举制度的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考什么,朝廷通过对考什么的控制,形成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控制意识形态不一定是坏事,即使是今天的美国也在控制他们自己乃至世界的意识形态,民主、自由、法制就是美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标签。中国科举制对意识形态也是有目的的控制地,比如:德,忠,孝,谨,敬都是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标签。有了稳定的意识形态,才会有稳定的政治生态,进而社会平稳。
除了科举之外还有军功制和捐官制,军功主要是战时,比如西汉对匈奴作战的时期,明末对满清作战时期。捐官制主要是清末,国家割地赔款,经济陷入崩溃,捐官是饮鸩止渴之举。实在不值得提倡。
而西方国家,在中世纪实行“赐官制”,顾名思义,不用考试,国王恩赐。并且管制和贵族的爵位也是世袭的。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是很先进的。16世纪,有一个传教士科鲁兹,把科举制度介绍到了欧洲。获得了欧洲人的高度赞赏。从此欧洲就逐步放弃了赐官制,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法国首先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大约是在1800年。1855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

(注:本文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
(原创作品,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微信公众号:美帝那些事儿!)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