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是这几年中国最热的热词之一,从在校的高中生、大学生,到社会名流、名媛;从肄业或毕业后的创业激情,到媒体人洋洋洒洒吐露心扉的辞职信;从各种大拿大腕的鸡血讲座,到商学院年纪不大却斑白头发洋气十足的著名教授的课堂。到处都是互联网思维的天下。
好像一旦有了互联网思维,你就是亿万富翁;好像如果一语点破,顿悟之后,你就得道成仙,从此脱离凡间。但如果你真的信了,你就傻了,因为上述所说的,都是拿互联网思维卖钱的,就像鼓吹某个地方有金矿然后卖镐,卖水,买牛仔裤的商人,到底有没有金矿不重要,只要大家认为有,商人就能赚钱。
在中国关于互联网思维有诸多阐述,比如说周鸿祎的杀毒软件,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出的书,其实总结下来也就是“免费”俩字。

而这个方法早被马云用来打败易趣了。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每天60秒口水话。

其实总结下来也就是“名气”俩字,而中国古人早就弄明白了“名利”“名利”,先有名,后有利的逻辑了。
还有雕爷牛腩,据说花了500万元买断香港某大厨的牛肉配方,并且号称每双筷子都是定制的,吃完饭还可以带回家(也不知道有啥用),还说开业前就烧掉1000万搞了半年封测,期间邀请各路名人免费试吃。说白了就是“炒作”俩字。这些钱要是真这么花,雕爷牛腩肯定亏本。

当然还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关注点小,专注,极致,口碑,快,但以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新东西,做传统行业不也应该这样吗?和中华老字号那种注重品质、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核心理念相比也就是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那么,在美国,有没有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如果有,是指什么?在美国的互联网环境和中国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其实,在美国没有互联网化这个概念,美国叫digital,数字化,中美两国互联网行业的区别很大。
先从电商说起,在美国电商的覆盖面的也很广,但是并没有完全替代实体店面,原因之一是美国人工成本太贵,几块钱包送到家的事不可能发生,第二个原因就是美国实体店面是可换可退、诚信经营的,不像中国的实体店基本上是在店里疯狂推销,离店概不负责,所以美国的消费者从保险的角度出发会去实体店面亲自看一看货物。
而中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上看评论,因为中国的实体店店员推销的过程中不会提供真实信息,相比之下评论还算客观。

再说互联网的定位服务,比如中国的滴滴打车,大众点评,高德导航等服务性强的APP就是通过互联网即时的定位服务来实现的。
在3G的时代,这是无法想象的,这些定位服务美国也有,但不像中国这么火,原因是美国的交通管理等社会服务比中国先进和高效很多,基本不需要这种个人自我服务来进行补充。而中国这些服务性APP也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除了流量,找不到赢利点。
最后再说一下大数据,在美国大数据很发达,很多年前就已经做到用大数据来预测流感的发生,但是不要忘了在美国大数据是共享的信息,奥巴马政府曾经力推敏感数据的民间共享。

但是在中国,大数据不仅政府和民间不能共享,甚至各个互联网公司也不能共享,很难想象深仇大恨的BAT可以共享大数据,他们都各自当成核心战略资源,牢牢地把在手里。
不过要知道,不能共享的话就不会有全网数据,没有全网数据其实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数据,所以中国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最后我想说互联网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无论是做传统行业还是做服务业,还是跟过去一样,要做好产品(服务),做好推广,做好售后。尤其关键的是,最后还是要找到一种盈利模式。而不能烧完投资烧股票,烧完股票以后呢?

(原创作品,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美帝那些事儿!)
更多精彩欧美前沿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美帝那些事儿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