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国内的大表哥跟我说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盘下来了一间酒吧。大表哥微信问我对于他们做酒吧这件事情我有什么建议。我没开过酒吧,所以没有什么开酒吧的经验,不敢在那乱出主意。但是呢,我非常喜欢喝酒,觉得这个话题还是蛮有意思的,于是就把跟他聊的这个东西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让咱们来聊一聊【酒吧】。
美国的酒吧,或者叫酒吧型餐厅,连锁模式就像快餐店一样,很多都有鲜明的主题品牌。比如说有体育赛事现场直播为主题的,有以现场音乐表演风格为主题的,还有以性感大妞儿服务员为主题的。除了以上这些连锁品牌的酒吧型餐厅,各个地方城市也有属于自己城市的特色酒吧,主题多样化也远远超过以上几个概括。

Baffulo Wild Wings
以吃鸡翅为主题的体育酒吧
House of Blues
以现场蓝调音乐为主题的酒吧
Hooters
以美国大( . )( . )妞儿为主题的连锁酒吧

(据说很多男生喜欢去那里吃鸡翅)
中国人的酒吧大多数可以分为这几类:
北京上海大城市走高逼格路线的:洋酒,洋妞儿,洋气氛;
文化娱乐主题的,酒吧都是现场歌手,顾客可以偶尔花个钱自己上去卖个唱的;
还有就是以喝酒为目的的喝酒酒吧,就是喝酒,对,纯喝酒。

诸如像通过中国好歌曲被大家所知道的刘欢战队老炮儿级别蓝调音乐人张岭老师曾经在北京经营的CD Blues酒吧是极其少有的精品小众酒吧。有样儿,有范儿,有牛逼的歌手还有好喝的酒,但是可惜主流市场不给力,连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都不能够足以让这样一个酒吧在北京光辉起来,最后只能悄然离开。
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类型酒吧生长环境的不同。开酒吧我不是行家。但是喝酒我还是有那么一些经历的。下面是我的拙见。
中国酒文化 vs. 美国酒文化
1.中国人喝酒,
必须得配有吃的

中国人喝酒,没有口牛肉鸡腿儿的,也得有点儿瓜子儿花生的。喝口酒,bia机bia机嘴,是一种中国人喝酒的行为习惯。为什么有这个习惯?没有考证过,但是我父亲跟我说,出去跟人喝白酒,喝口白酒,吃一大口肉,再吃一大口菜,据说这样可以让肉里的油脂稀释一些酒精,缓解喝醉的节奏。(但是谁让他有一个喝酒喝开心就爱灌自己的儿子我呢,每次喝完酒扣嗓子眼儿的事儿都是我干的。)
2.中国人喝酒,
还是得有人陪着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一个人喝酒没意思。如果你是一个人在中国的酒吧喝酒,很多人会觉得一个人喝酒是喝闷酒。我小的时候,逢年过节的哪怕是不喝酒,爷爷喝酒我也会有一杯果汁或者可乐坐在旁边陪着。我出国比较早,但是国内不管南北似乎酒场儿还是多少有个叫人的讲究的:比如说两个人想晚上在餐桌上坐下来谈点儿事儿,但是往往这两个人的局就变成了好几个人的局,多的这几个人是来陪吃陪喝陪聊的,当然了,不是三陪了。
3.中国人喝酒,
每喝一口都
仪式性的“走”一个

美国人喝酒也没什么仪式。哥儿几个去酒吧一人要了一杯啤酒,大家凑在一起cheers一下,就开始各自按照各自的节奏各自喝各自的酒。有的喝的快,有的喝的慢,这都很正常。我们中国人喝酒不一样,每喝一口都得碰一下,而且讲究一个节奏步伐的一致。你喝慢了,这边儿还会催催你。无论是白酒,啤酒,洋酒还是红酒,这个酒大家最后会尽量让它分的比较均匀。
4.中国人喝酒,
劝酒,攀酒,拼酒

在美国,出去喝酒大多数是自己买单,再便宜的酒吧,酒吧里酒的价钱还是会比自己从超市买的酒贵。美国人很少会自己买来一瓶好喝的洋酒然后说你喝三口我喝一口,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傻逼的行为,为什么我买来的好酒我不喝还逼着你喝?但是在中国,酒场如战场,酒场上的猫腻儿和规矩让酒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介,而不是一种生活饮品。因为中国传统思想里面的阶级制度,所以小的要敬重老的,下属要尊敬上司,在酒桌上就会初夏如下情况:我先干为敬,我干了您随意,我喝三个您喝一个...(即便是高价的红酒,也尝尝会在中国人酒桌上被我们一口干掉以表敬意)
5.中国人喝酒,
是看谁喝到最后不醉笑傲江湖
美国人喝酒是看谁可以先醉玩的最High


2010年的夏天,我在北京接待一群我的美国朋友。他们说晚上想去夜店,我说好我来帮你们安排。我联系我的同学,在工体的夜店帮他们定了一个卡座。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规矩,这是招待客人的方式吧?结果晚上我这些美国朋友露面的时候,他们已经醉成狗了。进了工体一家不要门票的夜店,找到舞池就往里面跳。而中国人在酒桌上,拼的是谁最后可以不醉。
总结
中国作为全世界烈酒消费第一的大国,我们不是在酗酒。中国的酒文化里的精髓是人,而美国的酒文化精髓才是酒。对于中国人来说,饭桌是我们沟通谈事的一个平台,而酒是升华我们谈话仪式的一个工具。故此,我们中国人常说:以茶代酒。而美国人喝酒,如果酒贵,那是用来品的;如果酒便宜,那是用来买醉的。

难道白酒在美国没有市场吗?

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新“中国制造”时代的中国品牌和中国留学生该何去何从》,其中就提到了一个产品在外国市场存活的两个关键条件:必要性(necessity)关联性(relevancy)。你看,很多的中国品牌进入到美国市场后,还是抱着中国人看待外国品牌的眼光和思想: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我们来了美国并不会念这里的经,念的懂也不意味着年的好。这个思想在美国这个市场就完全适用不起来。所以很多像腾讯微信,中国电信这类的中国品牌在美国的主要用户群还是华人用户群,在我看来就非常合理。它们的产品对于这个用户群来说是有绝对的必要性的,也有特殊的关联性。
结合我们上面聊过的酒文化,咱们看看中国白酒在美国市场。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美国人不喝白酒。很多美国人说他们喝不惯白酒。其实,他们不是喝不惯,而是不会喝。咖啡,红酒这些个洋玩意儿刚刚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也不会喝,而且会觉得这个东西很难喝。咖啡,红酒这两类产品被引进到中国市场的时候不是以咖啡类,酒精类饮品引进来的,而是以“逼格”类产品引进来的。还记得曾经中国刚刚有星巴克的时候天天有多少白领去那儿装逼么?
那么白酒在美国应该怎么卖?
中国文化不只有舞龙舞狮,中国文化也不只有毛笔书法,中国文化历史几千年。只不过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或者想不起来,总结不到自己文化和历史中的那些结晶。下面这个想法是我当时给一个国内白酒品牌的CEO提出的,他很喜欢,本来是希望可以在今年与公司在洛杉矶有些合作。但是他后来离开这家酒场了,所以就把这个点子放在公众号里聊一聊。
开一家白酒文化的中餐厅。服务员全部是汉服,器皿全是芈月传,甄嬛传里面的那一套物件儿。所有客人来店里吃都会穿上这么一套衣服。说的俗套点儿,就是让整个吃饭的过程特别复杂。洛杉矶的中餐馆多的去了,而且很多餐厅做的菜比国内做的还要好,那也没看几个白人去那里吃。因为这些中餐厅卖的是菜,而美国还没有一家有名的正儿八经在以中餐文化为特色的中餐厅。罗胖在曾经一期中讲到日本做事讲究仪式感,仪式感的意义是什么?仪式感的意义就是逼格,便宜的中餐左宗鸡永远代表不了中国文化,它只是美式中餐的一个衍生品;而很多美国人概念中的中餐还仅仅是停留在Dim Sum这一个菜系品类。
国内的雕爷牛腩卖的是逼格,成功了。美国的Barton G卖的是逼格,也成功了。
以白酒为主题文化的中餐厅,把我之前所提到的中国酒文化,非常深入的,认真的,贯彻到整个餐厅的文化已经用餐体验当中,那么中国的白酒才能在美国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中国白酒。否则,它们存在的意义与Vodka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年轻人们在周末去夜店前pre-game的催醉剂。

一驰自嘲:
中国白酒在美国应该怎么卖,我上面说的这个也就是这么一个“纸上谈兵”的点子。真要是操作起来,也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儿。当然了,如果你喜欢白酒,喜欢中国的酒文化,特别的喜欢这个点子,以及有超级牛逼的人脉和雄厚的资金基础,以上文字,仅供参考。
德国诗人高德曾经说过:"If anything is more national it is more of the the world.”如果一个国家可以成功的将它的一种文化展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面,那么逐渐的就会有国家对这个文化予以认可和接受。(韩国音乐,日本漫画,美国电影,以此类推)。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发展长河,酒完全不是一种发酵事物,更不是一种单一的化学产品,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喝酒是一种仪式性的事情,是文化的衍生品。而这种文化的衍生品是可被感染的。希望中国的白酒有朝一日可以被美国人所了解,毕竟,这是我们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说了这么多,还是在文章的末尾附加个干货。年前的时候我录了一首说唱,拍成了MV,叫《敬您一杯酒》。歌词的主要线索是中外有特色的酒,歌词的意义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可以在下方的相关文章中调取。
原创中国风说唱《敬您一杯酒》



关于主页君:
张一驰
文理学院University of Richmond国际金融专业
VCU Brandcenter品牌管理系广告硕士
前洛杉矶广告公司McGann | Zhang联合创始人兼CEO
自由广告人,撰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张一驰(diaosiyichi)
⬇️按住不松手即可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