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那些还在为今年夏天做着计划的留学生,大学生,尤其是商学院的学生们。
游学,是被我忽略的一种大。

出国的人大概有几种。有以工作出差目的出国的。有以旅游目的出国的。有以上学目的出国的。
很多人由于工作或者学习的原因,只能靠短暂的假期时间去旅游。以旅游目的的出国大多数时间都是比短的。短期的旅游一个人的24小时变得非常的凑。很多候我希望在短短的假期去看尽可能多的城市,景点;有些人也希望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购物。最后,我们在短暂的旅游过程中所收获的可能是那一张张我们叫不上地名的照片,一个个我们说不明白具体文化意义的旅游纪念品,以及一件件我们费劲经历购物淘到的商品。总之,旅游总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你永远得不到你希望得到的那些东西。因为,时间太短。而以公差出去旅游的人,看世界的机会更是有限。
出国上学的朋友们一待就是一年。在欧洲上学的同学们还好,今天买张火车票,一个小时之后就到另外一个国家了。在北美留学,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你开12个小时车,你可能还停留在这个国家。在美国上学,放假了,有些人为了以后可以找到工作,于是牺牲自己假期玩耍的时间:去做实习。有些人是在国内做,有些人是在国外做。有些人能够积累到一些经历,更多人觉得一个夏天下来也没有学习到什么东西。有些人和朋友组团,或者和爸妈一起,组局出去旅游。有些人找到学校的项目,和美国同学去欧洲或者其他一些国家的学校做暑期的交换生项目,一边儿玩,一边儿刷学分儿。
有一个姐们儿,今年才大一,就想大一的夏天去一家她感兴趣的公司做实习。聊来聊去,虽然对这家公司的兴趣还是蛮大的,但是她想去做实习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自己的简历上有一份实习经历,以为自己大二开学后申请商学院赚取更多的筹码。

(商学院的教育模式,杀死了我们本来所具有的创造力)
作为一所美国商学院金融专业背景毕业的学生,我真的为美国的大学系统里的商学院体质感到悲哀。很多学生入学后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去做什么,因为他们的哥哥姐姐做会计,做金融,因为他们的父母强迫他们去学会计,金融,图的仅仅是一个毕业后稳定的工作。学了会计和金融后你真的可以找到工作吗?也许吧。但是你会真的快乐吗?
美国的商学院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在大学这个探索自己思维领域的阶段恰恰是封杀了学生们的这个机会。因为学生们在没有进入商学院的时候考虑的时候如何找实习,做有用功,让自己可以稳进商学院;而在进了商学院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攀比形成了恶性的压力,谁今天拿到四大的实习了,谁明天会去和高盛面试。
这篇文章,不是适合所有人去看的。因为有些人的生活,需要求稳,需要普通,需要循规蹈矩。

(如果你不想普通,不想循规蹈矩,也许这篇文章对你来说会有一定的可阅读的价值)
游学,可能会是你年轻时的一笔最有价值的财富。
2014年的夏天,我研究生院的第一个暑假,也可能是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我没有像学校的小伙伴们那样选择去广告公司实习。毕竟2013年的暑假也在广告公司实习过了。研一的一年时间,在学校所专修的项目是品牌管理。但是天天看着其它系的小伙伴们在做着他们所专修的科目的时候,心里很是痒痒。我在2014年初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不去实习,而是出去学习。走的远远儿的。越远越好。
我选择了去欧洲的几个国家游学。将近3个月的时间。我却只去了欧洲的5个国家:
意大利:佛罗伦萨 (1个月)- 学习平面设计
法国:戛纳 (1个星期)- 参加戛纳广告节
丹麦:哥本哈根(1个月)- 学习互动体验设计
英国:伦敦(2个星期)- 学习创意逻辑思维
瑞士:苏黎世(4天)- “打打酱油”
以下是我个人对游学这件事情的一些拙见,仅供参考:
游学,最好是你自己一个人

( 一个人出去,你才能让【自己】最大额度的学到东西)
很多留学生利用夏天的时间去其它一些国家的学校学习,走的都是学校的交换项目。这样一来,项目里面的学生就是有很多美国人。然后美国大学生出去交换,夏天就是party(不是绝对,但是80%至少是有了)。美国大学生的party风格在我看来是全世界大学生里面逼格最low的。尤其是在欧洲国家,也是最被人所讨厌的。
自己一个人去游学吧。
一个人去游学,你身边不会有你所熟悉的人。
一个人去游学,你行动比较自由。
一个人去游学,你做的是你自己。
一个人去游学,你才有机会去最大限度的认识自己,探索自己。
游学,尽量不去做太多的准备。

(没有必要过度的准备,适应的过程本身就是进化的过程)
当一个人到了一个她/他所不熟悉的环境的时候,生存的本能得到了最大强度的激发。相信我,这样情况下你所学习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实习你可以学习到的东西。
我在去一个国家之前,我只确保我做了这三件事情:注册好课程,预定好机票,以及安排好住所。除了这三件事情外,我不去做再多的计划。人文,气候,语言,以及一切与这个国家所相关的事情,我一概不知。这与传统的旅行的方法似乎有点儿大相径庭。但是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
要降落在佛罗伦萨的飞机由于天气原因降落在了距离佛罗伦萨车程一小时以外的小机场。机场里的人都不怎么讲英语。坐大巴终于到了佛罗伦萨的家,已是傍晚。家里的Wi-Fi也不能用。肚子很饿,就到楼下觅食。不知道吃那家,就凭感觉。店家会讲英语的,就多聊几句。
你没有地图,没有旅游手册,你没有手机流量,你有的只有你自己。在佛罗伦萨的第二天,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向不同的店家,路人,打听着如何才能买到手机sim卡,这个过程其实是最有意思的。因为你使出了人性最本能生存沟通技能里的所有大招儿。
没有必要去用别人的游记来当做自己的旅行手册。人家的路是人家走出来 的,复制别人走过的路真的会很有意思吗?
游学,一个地方至少待一个月的时间。

(你想跟人家说的是,【这个城市居住过】胜过【曾经去过】)
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时间左右,你就可以交到一些不错的当地朋友了。你希望有另外半个月的时间去更深入的去认识这些朋友。
第一个星期,你们可能还仅仅是酒肉朋友。
但是没关系,因为
第二个星期,你们可能就可以升级为挚友了。
第三,四个星期,你们完全可以成为好兄弟,好闺蜜。
你的经历与阅历要远远牛逼于你那张学校希望你按照规格布置好的简历。而好的经历与阅历最重要的元素不是地点或时间,而是人物。
概念很简单啊,每当我们提到“家”这个概念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人吧?和家人走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回忆吧?
游学,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你做的是“无用功”

(学分对于你来说意义有多大?)
为什么是“无用功”?因为学分转不到你大学的档案里。但是,你会在乎吗?
游学,就别去看排名了 。

(超级跑车在城市里豁(飙)车是一种感觉;租一辆1950年的自行车游走在哥本哈根是另一种格调。)
中国人喜欢看排名。既然是游学,就别去看排名了。而且很多欧洲的小学校,没有什么排名之类的。但是东西就是好,学与不学是你的事情。不要走到哪儿都得给人家分一个贵贱的头衔。
游学,也别去找中介了。

(呵呵,只要有懒惰的人,中介就一直会存在)
在国外上学,如果连Google都没学会用,那这学真的是白上了。
游学,其实花不了多少钱。

(如果实在没钱,如果实在想游学,建议尝试kickstarter)
比起美国大学高昂的学费,欧洲的很多学校项目价格还是非常合理的。青年旅社或者是AirBnB都会是你住宿的最好选择。你一年少买几双鞋,少买几个包,欧洲游学的钱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当然了,资金真的是不允许。那也不要太勉强。
游学,去学那些你想学的,但是没有学到的

(本科学金融,研究生学广告,去年夏天接触的课程之一:Fashion Driven Wearable Technology)
很多商学院的人跟我说,我喜欢艺术,我喜欢摄影,但是因为必须得上专业课,没有机会接触。
那么游学就是你的机会。

我所学习的课程,让我在我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在未来的发展这条道路上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我所居住过的城市,让我有机会对一个我不熟悉的文化可以有深刻的了解。因为我在这里住过,而不是匆匆来过。
我所结交的朋友,已经和她们/他们一同分享的经历,是我整个欧洲游学的最大收获,也成为了我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研二开学,IBM Interactive Experience来我们学校招人。我去参加面试。
简历上游学的经历成了面试官最感兴趣的一部分。
很多朋友问我如何去面试,要我说其实很简单啊:做自己,炫经历啊!
马上要毕业了,正在创业期的我,也发现去年夏天那三个月在欧洲的经历胜过我在美国大学里面一年所学到的东西。

虽说实习这个东西还是有必要去做的。但是如果有精力,有能力的话,去游学吧。
最后,尤其写给那些读商学院的学生们。生活中有比Accounting, Finance, Marketing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你在商学院外的才华与能力可能才是今后在竞争激烈的商界可以有力竞争的筹码。


欢迎关注张一驰公众号:diaosiyichi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回复 “GPA
调阅《一个在美国GPA仅为2.5的中国学渣是如何找实习的》
回复 “小费” 或 “tips
调阅《在美国生活,你真的懂得给小费这门艺术吗?》
回复 “教育” 或 “education
调阅《到了美国,我们却还在做着中国式教育》
回复 “干杯” 或 “Cheers
调阅《一个中国男孩儿用:纹身,酒,iPhone三样元素记录下了自己的2014》
回复 “女友” 或 “GF
调阅《美国女孩儿真的不喜欢中国男生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