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偏远的内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城市叫奥马哈,奥马哈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出了名超级富翁——“奥马哈先知”巴菲特,他出生在奥马哈,现在还生活在奥马哈。
  这或许也是中美差异的地方,比如,中国的首富王健林生于四川广元,他现在肯定不愿意还住在广元。
奥马哈其实不大,40万人口,还不到广元五分之一的规模。但巴菲特名气实在太大。
  多年前去奥马哈采访,在一个杂货店里,老板娘给我们结清了一些饮料和食品帐单后,很爽快在地图上画出了巴菲特的住所方位。
  她还再三地叮嘱我们:“就这条路朝前走,第三个路口左拐,然后注意在一个比较容易迷路的弯路再左转……你就可以看到巴菲特的住宅了。”
  于是,在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我们的汽车就开到了巴菲特住所的门口,这不是故居,因为这位世界大富豪迄今仍住在这里。
没有围墙,没有铁门,也不是大院子,一栋灰色的小楼,就紧挨着旁边的马路。
  巴菲特对这栋小楼确实不离不弃。1958年,他花了3.15万美元购入这座房子,以后一住就半个多世纪。
在这里,他生儿育女,在这里,他成为叱咤世界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
但是今天我们不探讨巴菲特的住房投资和家乡情怀,而是想说说美国开放式的小区。
  巴菲特住房是美国住宅文化的一种缩影,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小区,很少见有一道耸立的围墙,小区道路一般不会太宽敞,双向两车道,社会车辆也可通行。
  甚至是富人所在的别墅区,也都是开放式的,不设置围墙,屋门之外是自家草坪,自家草坪外就是马路,最多是个绿化带或低矮篱笆隔开。 
有大学,不管是哈佛还是耶鲁,也都与社区融为一体。
  位于华盛顿市区的乔治敦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本身就是社区的一部分,没有大门的概念,自然更找不到围墙的踪迹。
  可能街左边是政治系,街右边是图书馆,大学的道路,本身就是城市道路体系的一部分,好像也没有学生因此学习不认真。
  基于国外生活的体验,我充分理解中央文件“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前瞻性,以及“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的必要性。
  这真的有助于城市血脉的循环,商业的发展,这才是城市的正道。这正是对“摊大饼”城市格局的矫正。
  试想一下,这三个街区是一个大院,住着一万人,只有两个出口;旁边三个街区又是一个大院,还是只有两个出口……每个小区都很美,但走出小区,不堵车真见了鬼。 
  但这却是越来越多中国城市的残酷现实,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越来越有大气魄,土地成片开发,小区越建越大,内是花团锦簇的封闭社区。
外面则是宽马路、大广场,迫使人们必须开车出行,但却必然拥堵在路上。
  纽约则恰好相反,整个曼哈顿几乎没有任何的大院和小区。因为没有盘踞的大院粗暴地切割道路的自然机理,所以曼哈顿的道路路网非常细密,而且布局工整。
  纽约的道路主要分两种类型,南北向的是交通主干道,叫做“大道”(Avenue);东西向的是比较窄的“街”(Street),通常都很窄。
  这些小格子,就是由 Avenues 和Streets 隔出来的,因为路很密,所以每个街区都很小,沿着 Avenue正常步速走过一个街区只要一分钟多一点。
  即使是比较宽的Avenue,规模和中国城市的交通动脉来说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路中间更不会有任何隔离装置,过马路也是很方便的(感觉和上海的淮海路很像,宽度也差不多)。
  很多小街因为主要是住宅楼,所以比较安静。你可能想象不到,在曼哈顿这样一个号称世界中心的地方,隐藏着许多这样幽静的小街。
但出门走几步,很快又重新进入了繁华喧嚣的闹市;大概这也算是一种大隐隐于市吧。
  很多小街因为主要是住宅楼,所以比较安静。你可能想象不到,在曼哈顿这样一个号称世界中心的地方,隐藏着许多这样幽静的小街。
住宅小区的概念在这里不存在,所有的住宅楼几乎都临街。新的住宅楼也不例外。
从楼里走到路边上,只需要几步就可以了,走到几条街外的地铁站,不超过5分钟。
  中国人对大院的迷恋根深蒂固,在北京建大楼,即使是在马路边上、无法建起围墙,楼前也要预留出一大块像是自家院子的空地。
纽约的楼对空间的利用则十分高效,绝对不会这样浪费。Google 这样的公司,也不能例外。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
  最可贵的是,这样对空间的高效利用,却没有对人造成任何不适和压迫感,在这里生活不会像香港那样处处让人感到逼仄得无法呼吸。
连地铁站的入口也是这样的,就在路边开一个不起眼的小口,走几步台阶就到了,进站非常方便。
  可以说整个曼哈顿,真正像中国的大院那样占据大片面积、割裂了城市路网的,就只有中央公园这么一个地方。
  这样的城市规划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行人提供了非常舒适而独特的步行体验,让纽约成为了世界上对行人最友好的城市,从而让人产生了归属感,觉得自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主人。
在曼哈顿居住生活过的人,都会十分迷恋在这里走路散步的感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想在城市买一栋房是多么的充满诱惑又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对于一个中产阶级来说,即使掏干了父母的老本花光自己的积蓄往往也只能勉强首付,然后老老实实当个二三十年的房奴。
  即使如此,我们买到的又是怎么样的房子呢?一个紧紧巴巴的单元间。来看看美国中产阶级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吧。
美国有一个有趣的别名,叫做车轮子上的国家,每个家庭有个一两辆车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稍有资产的家庭都更倾向于城市边缘郊区的小型别墅,享受自然清新的生活,而不会选择买高楼大厦里的单元套房。
那么买这么一栋别墅要花多少钱呢?这么说吧,一个美国中产阶级5至6年的工资。
  也就是说在中国,如果你月薪七八K的话,凭你自己的能力不需要依靠父母,工作两年就能付了首付。
再来个10年房贷,不用负债,不耽误结婚生娃,就能轻轻松松拥有个人别墅了!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个人别墅呢?
  以此为例,这是一栋现代极简风格的乡村别墅,外表完全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品,仅凭着色彩的巧妙搭配和形状的变形勾勒出一个模型,却给人异样的美感。
  这是一个二层半的乡村别墅,布局合理大气。一层占地17m×7.5m,有一卧室、一卫生间、一厨房、餐厅、一个大大的客厅。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和车库共用空间的开放大门厅,提供了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
三层有个大大的健身房,屋顶天窗视野良好,还有个书房,给人充足的私人空间。
  同一收入阶层,别人只需要一个人奋斗10年就可以拥有一栋别墅,而我们却要两代人大半辈子的辛劳才能在城市买一套住房,何其不公也?
  而在中国,建筑行业关系方方面面,今年房地产行业低迷,继而出现GDP增速几十年来首次破7%!
房地产行业将走向何方?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作为发达国家,现今美国普通百姓的住房大部分为别墅,很多美国人只爱住别墅而不住大多数中国人住的那种楼房。图为美国100年前的老房子。
  然而追溯起来其实也是有理由的,在100年前,美国的房子大多精致古朴而中国的房子却普遍破烂古老。
从右前侧看别墅的外景,整体呈现和谐的淡红色。
再从别墅的左前侧看全景,旁边高大的老树木无一不见证着房子古老的历史。
靠近一点看,大门还是采用精致的雕花木门。
略有点古朴典雅的味道。
别墅内景很多区域都是用木头建造的。
木工做得很精美,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韵味!
  百年老房里面的木头可能在现在都是珍贵的木头了,听说美国几十年前的房子很多大梁都是红木的呢。
窗户外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
这样雕刻精致的木门其实跟中国古典建筑有些相似。
木门雕花的细节展示
别墅里面的厨房区域还是很温馨的,窗户开得特别多,整个感觉很明亮。
厨房空间大,白色调很是让人觉得舒适。
这应该是别墅的餐厅区域,以红色调带动人们的情感。
书房采用古典优雅的装扮,红木书架端庄富有历史气息。
客厅
卧室
卧室
卫浴间
儿童房
卫浴
露台
别墅后花园
精致小巧的流水台
宽阔明媚的后院
  接下来看100年的中国老房。这是100年前中国的照片,图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气味还非常明显,再看看现在历史古都的高大建筑,都是钢筋水泥,千篇一律,令人痛心。
茅草屋跟农田浑然一体。
那时候房子根本不会看见瓷砖那种东西,都是质朴的水泥瓦片。
还有这种简单的寒酸的稻草屋,四周的封闭性都让人怀疑。
(本文整编自南方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