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穆月客的笔记本(组)和标签的用法,非常详细,值得一看。最后的总结,也相当的真实、有力量。
我的印象笔记结构几经拆建,成为现在的样子以来,已经用了小半年,基本稳定下来了。所以应朋友之约,终于可以再写一遍我是怎么用它的了。
我的笔记本分为两种:一类是单独的笔记本,没有归入笔记本组;另一类就是笔记本组了。

单独的笔记本

对于单独的笔记本,都在前面加上 00,为的是让这几个本子排在最前。当然也可以编成 01,02 什么的,只是那几个本按名字排序刚好就是想要的顺序,所以就没再用数字做区分。
第一个单独的笔记本是「00 Inbox」
这个就是软件的默认笔记本,大部分新增的笔记都放在这里。这个 Inbox 用起来只有一个原则:
就是及时清空,向下归类。
我一般在每周末,最多十几天清空一次。具体怎么归类,到后面笔记本组的地方再说。
第二个单独的笔记本是「00 待分享或处理」
这里用来暂存已经读完第一遍的帖子:
有时是需要进一步的追踪和扩展阅读;
有时是想分享到社交网络,但当时没时间或者没联网;
有时是因为在手机上剪藏的,作者或评论等信息没剪完整,或者字体太小、格式不爽,需要在电脑版的印象笔记上消除格式。
安卓版的印象笔记不能消除格式,很多时候就不能对文本标记高亮。iOS 版则可以消除格式;即使不消除,多数时候也可以正常标记高亮,只是颜色太深,比安卓版和电脑版难看而已。这是我觉得几乎唯一的一个 iOS 版比安卓版表现好的地方。
第三个——第五个笔记本分别是
00 特别待听

00 一般待听

00 英文待听
这三个笔记本是从印象笔记安卓版推出了「剪藏全文」的功能以后才出现的。
★大象小提示:如何使用安卓和 iOS 手机剪藏网页?请看印象笔记今天分享的另一篇文章,或者看完这篇直接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
在此之前,我都是用的 Pocket,把想要以后再读的文章收藏到 Pocket 里,Pocket安卓版自带语音朗读功能,等听完后还想长期收藏的,再从 Pocket 保存到印象笔记。
但这样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存到印象笔记的只有文字,图片存不过去。所以就有很多带图的帖子积压在「待处理」 的笔记本里,开电脑的时候再重新一一剪藏,是个相当大的负担。所以安卓版推出「剪藏全文」功能,简直就是我的救星。
iOS 版可以通过 Everclip 这个第三方软件推送全文,不过我在ipad上一般只是整理,很少收集了。
★大象小提示:Pocket 和 Everclip 都已加入「大象百宝箱」,都可以非常快捷的将你喜欢的内容保存到印象笔记。
这三个「待听」笔记本,有时候是剪藏前就估量一下,直接剪进去的;有时候是先剪藏到 00 Inbox 里,处理并清空 Inbox 的时候再拖到「待听」去的。
我把 「00 特别待听」 设成了离线笔记本,里面的笔记就会预先下载到手机里,即使没网,也可以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打开听。
对于待听的帖子,在安卓手机上可以全选文字——发送到 Voice Reading,就可以调用讯飞语音库的声音进行朗读。安卓系统升级5.0 Lollipop之后,好像对 Voice Reading 进行了优化,在前一篇朗读没结束时,也可以发送下一篇做成list了。之前则经常要给 Voice Reading 结束进程,才能发送下一篇。
用印象笔记的「待听」笔记本代替 Pocket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Pocket 只能搜索标题,而印象笔记是可以全文搜索的!这样即使剪藏到 「待听」 里的内容一直没有听完,一旦需要用到什么,还可以很方便地搜到。而之前积压在 Pocket 里没听完的东西,基本上就算是废弃了。
小总结
这些笔记本后面还有过一些单独的笔记本,放置当时最紧迫关注的项目,比如半年前的是「01 毕业论文」,「02 SCI」,现在则只剩下 SCI 了。当然也可以不用 00、01 这样的命名方式,而是拖到最上面的 「快捷方式」 一栏。只不过我个人更喜欢把它们的本体、而不是快捷方式排在最上面。

笔记本组(极详细)

下面就进入笔记本组的部分了。我现在一共有 12 个笔记本组,从上到下依次为:
01 SCI 没错它已经变成一个笔记本组了
A 学术本 是根据Academic命名的
C 商业本 是根据Commercial命名的
D 发展本 是根据Development命名的
E 教育本 是根据Education命名的
F 文献本 是根据 Refenence 中的字母 F 命名的。本来也可以用 Paper 中的 P 来命名,但我还是想让文献本离教育本更近一点,这样外在属性的都在上半段,而个人化的则放在下半段。以后 F 和 R 之间还可以插入很多别的字母。
R 读书本 是根据 Reading 命名的
S 生活本 是根据 「生活」 的拼音命名的
V 文艺本 这个没法根据什么单词或拼音,而是在 R 之下、W 之上只能选了这个。不过也可以说,v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字母,来自大学里一位很仰慕的姑娘。用v给文艺本打头,会让我觉得被她的灵气加持着。。。
W 写字本 是根据 Writing 命名的
X 闲集本 是根据 「闲」 的拼音命名的
Y 应用本 是根据 「应用」 的拼音命名的
每个笔记本组里面,排在第一个的笔记本都设置成该组的次级 Inbox。
比如在 「A 学术本」 这个笔记本组里,第一个笔记本叫做 「A0 学术inbox」;在 「C 商业本」 这个笔记本组里,第一个笔记本就叫做 「C0 商业inbox」。
可以说,00 开头的那几个笔记本,是根据处理时的轻重缓急,做一个时间上的区分;A-X 这几个笔记本组,则针对不同方面的内容,开始更细致的分类和沉淀了。Y 最后再说。
对 「00 Inbox」 里面直接看完的东西,或者各个 「待听」 笔记本里听完的东西,或者 「00 待分享或处理」 里面进一步处理完的东西,则根据其内容分类,归入相应笔记本组中的次级 Inbox。
用次级 Inbox 先对内容进行第一遍粗放的分类,好处是很大的。首先可以尽快清空主要 Inbox,每周获得一种清爽感,不至于有重要东西长期压在 「00 Inbox」 的最底层。
其次,有助于整理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比如说主要 Inbox 里面可能一会儿是篇文献,一会儿是个美食帖,一会儿又是篇忧国忧民的社论,如果按照剪藏时的顺序去仔细重温,不一会儿就有要爆炸的感觉。
所以第一遍整理时只大致看一眼它是说啥的,拖到相应的次级 Inbox。以后比如某段时间更关注读书,就集中精力去整理 「R0 读书inbox」 ;某段时间更关心生活,就去整理 「S0 生活inbox」。就算某个方面一直没关注到,那也没关系,就先一直存在它专门的 Inbox 里,总比堆在总的 Inbox 查找起来更方便。
起源
我最早的笔记本组命名,用的不是 A-X 字母编号,而是数字的,比如 01,03,05,10,13,20,31,40……等等。这样的弊端是,有一段时间用得少就完全想不起来:文献本是 05 打头呢还是 10 呢,读书本是 31 呢还是 40 呢。。。。所以后来就换成了容易记忆的字母,在手机上更改笔记本时,只要输入第一个字母,那一组的笔记本就全都跳出来了。
最开始,我还没有给每个笔记本组都设一个次级 Inbox 的时候,曾用过加标签的方法。那时还没出现「待听」笔记本,最前面两个笔记本是 「00 Inbox」 和 「00 Inbox tagged」。「00 Inbox」 里的笔记在第一遍粗筛时,先贴上较大的标签,比如「文献」 或 「读书」,然后拖到 「00 Inbox tagged」 笔记本。等以后细致整理时,再贴更细化的标签,拖到更细化的笔记本中。
但这种方法没坚持多久,一是每次都要 「贴标签」 和 「换笔记本」 两种操作,甚至贴上更细化的标签以后还要删除原来的大标签,以表明整理过了,相当麻烦。二是 「00 Inbox tagged」 越积越多,它里面的东西虽然打了标签,但还是混放的,看着相当不爽。
于是后来才增加了次级Inbox。标签是并存的,笔记本却是唯一的,把一条笔记从 「00 Inbox」 拖到一个唯一的次级Inbox会增加很多完成感。在电脑上,都不用展开每个笔记本组,只要把笔记条目拖到一个组的名字上,松手,就会落入该组中的第一个笔记本 XX Inbox了,比打标签时还要展开标签组来得方便。
详细说说
接下来就分别说一说每个笔记本组吧。
01 SCI 是临时的暂且不谈。
A 学术本,下设笔记本:
A0 学术 inbox

a1 课题相关(放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

a2 笔记讨论(放组会、讲座的笔记等) a3 技术学习

a4 实验室事务

a7 论文演讲(写论文或讲talk等的技巧)

a8 学术道路(励志,忠告,或者劝退帖)

a9 学术故(ba)事(gua)* (嗯八卦也是学术的动力,以后可能做成共享笔记本)
C 商业本
C0 商业inbox

c1 商业收集(商界思维或故事等)

c2 软件使用(学术、办公、阅读软件、也有少量社交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优缺点分析)

c3 从略

c4 geek(放一些泛技术宅的帖子,比如翻墙,root,越狱。。。) 以下从略
D 发展本
D0 发展inbox

d1 计划

d2 日志

d3 锻炼

d4 理财

d5 自律* (d1和d2都是自己的记录,d5是收集别人的经验方法,以后可能做成共享)

d6 公开课

d7 外语

以下从略
E 教育本
E0 教育inbox

e1 科普收集

e2 科普范例(放写得尤其好的科普文,可以作为典范的)

e3 科普写作(科普的方法和观念,以及自己的想法和练习)

e8 其他教育(因为 e9 是准备共享出去的,不适合共享的就放 e8 了)

e9 成长教育* (包括教育孩子,教育学生,情感教育,个人成长等,详见后面标签)
F 文献本
paper inbox

PAPER(
这是唯一没再加打头字母的笔记本组,因为可以输入 P 来找到

paper 必读

paper 可选

paper 趣味
R 读书本
R0 读书inbox

r1 读过存档(放已读完的电子书全文,主要来自百度云上的电子书库)

r2 读书笔记 (放已读完的电子书的摘录和笔记,纸质书的书摘照片)

r3 书评书讯 (还没读但有点想读的书的评论介绍)

r4 读书谈* (放读书方法,或有关藏书、爱书这件事本身的文章)

r5 背诵 (一些值得背的诗词或古文)
S 生活本
S0 生活inbox

s1 账务(其实主要是各种账号密码)

s2 朋友(朋友们的照片和聊天记录等,主要朋友建标签做管理)

s3 联系(各种公司、服务电话,懒得放进通讯录时拍个照放这里) s4 厨事(可以自己做的好吃的)

s5 美食(可以外面买的好吃的)

s6 外出(旅行攻略等,按省份建标签做管理)

s7 国外 (国外攻略等,按主要国家建标签做管理)

s8 健康

s9 生活其他(包括护肤,衣服,电器选购,生活窍门等等,如果编成 s10,s11,它不会排到 s9 后面而是排在 s1 后面。。。一直都堆在「生活其他」,以后准备把生活这一组变成两位数字的编号了)
V 文艺本
这是唯一没有设 「V0 文艺inbox」 的组,因为 「00 待分享或处理」 基本上就是给这一组用的了。。。
v1 文艺收集(因为 v2 是共享的,v1 就放只是自己看看的东西)

v2 文章分享

v3 文艺资源(下载或在线链接,未看未听的电影美术音乐资源等)
W 写字本
W0 写字 inbox

w1 正在写

w2 写字存档

w3 写作谈(写作方法,或者在写作上对我有启发的东西)

w4 编译事项(包括修辞方法,标点用法,图书出版等) w9 写字分享 (其实还没共享。。w2多是片段,w9就是稍微完整的东西)
X 闲集本
包括一些奇闻,逸事,趣图,不严肃的心理和占星等,只是目前全部堆在 「X0 闲集 inbox」 里,因为内容本来就太闲了,如果再花时间整理好像就显得更闲了。。。
不过这里同时收了很多女性主义的内容,只是不少都藏在很狗血的故事背后,显得好像很闲很 low 的样子,比如来自微博上 「切包子培训学校」 的。。。已经决定移到教育部分的 e9 和 e8 里面去了,反正如果我以后养孩子,不管男孩女孩,一定是会给 ta 看的。另外强烈推荐一下 「女权之声」,在微信、微博和豆瓣都有账号,几乎是国内唯一一个为女性主义持续发声宣传的组织。
Y 应用本
这里是一些 app 自动同步的笔记本,如印象笔记自家的应用,微信、新浪微博转发给 「我的印象笔记」 就自动保存的帖子,多看阅读自动同步书摘等等。另外还有加入的别人的共享笔记本。
其实这里相当于另外一些 Inbox 了,也应该随时整理到 A--X 的笔记本组,但其实一直都没整理过。。。所以现在很少在微信订阅号里面大量阅读了,偶尔看的时候宁可先选择浏览器打开,再剪藏到 「00 Inbox」 或者直接到 「待听」 笔记本里,而不是自动发送到 「微信」 笔记本。

标签

那么来到标签的部分了。
首先,最高层标签的名字和笔记本组的名字是一样的,以表示分类。从上到下依次为:
A 学术

C 商业

D 发展

……等等
区别是比笔记本组少个「本」 字,以免在电脑上拖动笔记归类时拖错了地方。
具体怎么用标签,以整理得比较成熟的几个笔记本组做例子吧。
首先是 V 文艺本,这个笔记本组是笔记本数量最少的,所以也是标签系统最清楚的。笔记本是按照条目的唯一属性来分的,比如一条笔记如果是值得共享的,那么就只会在 v2 而不在 v1。如果是资源(而不是内容本身),那么就只会在 v3。
标签则可以按照内容来分,而内容经常是多方面的,这就是标签系统的用武之地。比如我的文艺类标签有:v food,v movie,v music…… 如果有这么一篇文章,分析了某部电影里面出现的美食和音乐呢,就可以把这三个标签都打上了。
再如 E 教育本,从笔记本来看,里面明显具有两种类型:科普和教育。科普部分还没有搞得很麻烦,目前就用那三个笔记本足矣。对于教育部分,可以分享的放 e9,不值得分享的放 e8,这也是唯一属性。标签则按照内容来分:e 内在教育,e 外在教育,e 生活教育,e 特殊教育,e 情感关系,e 女性主义,等等,就会出现交叉的可能。
这里说明一下,内在教育主要指品质和个性的培养,作为家长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部分;外在教育主要指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作为老师应该用的方法等;生活教育是指一些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的培养;特殊教育是关注的一些自闭症儿童等,有时对正常人的教育亦有启发。
还有最重头戏的 F 文献本,犯懒了,直接复制以前写过的帖子吧,文献的标签系统是一直没变过的。在 「F 文献」 的一级标签下,再以全大写的 「PAPER」 作为二级标签,对应那个 「PAPER」 笔记本。三级和更细的标签如下:
1 SPECIES
fish

fly

human

mice

worm
2 BEHAVIOR
circadian
clk

cry

PDF

per

tim

……
feeding

learning memory

sleep

……
3 DISEASE
Alzheimer's

Parkinson's

……
其中带 1,2,3 等数字的是三级标签,不直接标记文献,只是用来给更细的四级标签做分类。当看完一篇 paper,就从上到下浏览一下这几个类别,回想一下paper说了些什么,很自然就把该打的标签都打上了。具体标签前面不再加数字,便于在贴标签的时候直接输入单词。
关于看paper的软件或者听语音的软件,以后可以另写。
小总结
印象笔记的标签系统有两个特别不爽的地方,如果是从微信发送来的内容,都会把公众号的名字做成一个标签,还平摊在最外层,不能自动收入一个总的「微信」标签底下。还有就是加入别人的共享笔记本,标签也是平摊的,不能移动,会严重干扰自己的标签排序。
对前一个问题,用 A-Y 的字母标记自己的标签组就很有优势了,因为微信公众号大部分是中文的,每隔一段时间在电脑上把树状结构后面拖尾的中文标签全部删除就行。安卓版也可以按树状结构排序,唯独 iOS 版不行。对于共享的标签问题,我还会持续跟印象笔记提意见的。。。
大象已经记下了这些意见~
安卓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打开一个笔记本的界面下,把该笔记本的快捷图标发射到桌面!我发送的四个分别属于写字,阅读,课题和文献。

总结

如果是印象笔记的轻度使用者,完全不必一开始就像我这样建立这么复杂的笔记本结构。而是按照你们自己关注的东西,粗分几个方向足矣。收集得足够多了,分类自然浮现。直到某些笔记本快撑爆了,就自然知道应该把某些东西再细分出去了。
比如我,「R 读书本」 完全是从 「V 文艺本」 的前身剥出去的。「E 教育本」 几个月前还不存在,科普的部分以前在学术本里;教育的部分以前散落在发展、生活、甚至闲集本里。「C 商业本」 完全是有一天从天而降了一个想法,才建立这个笔记本的。
还有细部的重新划分,比如以前,旅行攻略和文艺类的文章放在一起(因为总是在同样的时间、从同样的网站收集来的),作为 「V 文艺本」 底下的一支标签 「v travel」 而存在。直到毕业以后重新燃起了出去玩的愿望,才觉得美食和美景都是更接近于 「S 生活本」 的,而V则更清静地留给更多以文字作为载体的东西。
如果是各方面都很灵巧而成熟的人,也完全不必像我这样用印象笔记。我自认为是个相当笨拙的人,没有超强的记忆力,理解和掌握什么东西也很迟缓。所以我就采取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相当笨拙的方式:看到什么就先收集起来,然后过一遍,然后再过一遍……虽然很多也许都是无用功,但毕竟这两年多快三年的印象笔记用下来,感觉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脑力还是增长了的。
比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是我自己的框架和体系
有些东西在收集的当时是没有多少意识的,但往往积累足够多了,分类自然清晰,意义自然浮现。从 A 到 W 那十个笔记本组里面,我也发现了自己最爱好的方面,以及应该去尝试的方面,值得去坚持的方面。随着笔记本和标签系统的修补拆建,我觉得自己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有结构、有主次的人。
每当一个新的东西抛过来,我可以比从前更快地辨认出它属于哪一类别,需要多大程度的关注。每当在为某一类别、某一部分而努力,我都知道它处在我的什么位置;知道我为了它,暂时放下的都有哪些别的东西。这种内部定位的清晰感,把人从时间的流水线上暂时拉起来,拉出了一个空间的层次。
我是真觉得每个笔记本组,在我的头脑内部、身体内部,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位置。通过它我能看到自己少量的饱满以及大量的虚空,然后继续通过它,我想把自己结结实实地修补起来。
我还是不清楚自己将会往哪个方向去。但无论哪个方向——无论是继续科研,参与创业,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甚至全职主妇。。。我都开始觉得那是可以纳入自身结构的,可见可控的一部分。做得很好当然更好,如果力所不逮也能坦然面对。
因为纵使最终什么都做不成、得不到,在 R 和 V 和 W 里面,或者说就是在以文字为载体的那些东西里面,也已经有足够让我度过此生的依靠和凭借了


本文来自豆瓣@
穆月客!
★福利提示明早 9 月 17 日 7:30,大象会在公众号【印象笔记】会发出 5 份近期热门的好东西,手快就有机会得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