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党在申请路上,最大的一个坎莫过于SAT了。而在SAT中,批判性阅读又是中国人普遍的弱项。如何才能提高批判性阅读部分的分数?这是所有出国党都想了解的问题。其实,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既要提高自己的硬实力,也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和考题逻辑。主页君今天也祭出新年大福利:由Homer Project举办的SAT阅读部分精析讲座。还在纠结SAT成绩的出国党,赶紧报名吧
SAT阅读部分有一个听上去高端且神秘的名字——批判性阅读。但所谓批判性阅读究竟在考查什么?我听过很多答案,但都像隔靴搔痒——一些人把它简单化成单词和考试技巧,另一些人会用“批判性思维”这种含混的大词将SAT阅读再次神秘化。 前些日子我回去翻看高中课本,读到了当时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老舍写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当有一个留学生视角的时候,我发现《断魂枪》竟是一篇完美的中文版SAT阅读文章。这让人抑制不住想给College Board写封邮件推荐老舍成为鲁迅、村上春树外SAT选材库中的另一位东亚作家。 《断魂枪》开头的两段是这么写的:
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镳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而一道典型的SAT题会是这个样子: 作者在第二段结尾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的目的是什么? A‭.  ‬说明革命势力在中国的兴起 B‭.  ‬强调原有社会体系受到的冲击 C‭.  ‬例证沙子龙镳局运营受到的挑战 D‭.  ‬反讽社会运动的不理智性 我问过几十位中国高中学生和家长,这道题的正确率也就只有不到一半。甚至有家长读完恍然:原来SAT这么难,以后不难为我家孩子了! 这证明SAT并不是个语言考试。即使读者使用的是母语,也不一定能答对题目。那么SAT究竟考察的是什么呢?

考的不是句意,而是写作意图

就像这道题目的题干所问(作者写…的目的是什么?),要在SAT所考察的层次上读懂这个段落不仅需要理解“枣红色多穗的镳旗”,“花蛇斑彩的厚盾”这些带着生僻词汇的短句,更要分析出每一句话作者的写作意图。换言之,SAT要求一个读者能理解“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指的是中国社会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土崩瓦解的社会形态,而后文“炮声”与“虎啸”、“枪口”与“长矛”、“穿行的火车”与“坟墓的风水”、“镳局”与“通商”间的对比都是在渲染这种时代巨变中的传统中国和新的世界的冲突。这句“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的目的也是如此,所以正确答案B也就浮出水面了。 很多SAT阅读卡在650分左右的同学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整篇文章都能读懂,但是做题就是做不对。这种情况在大学中的体现就是一个同学认真做了课前阅读觉得内容都理解了,但课上讨论时他就是参与不进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只习得了通过文字捕获信息的能力,但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语句被写出来的原因——而后者是大学阅读的基础能力,也是SAT所考察的重点能力。没有这种能力,读者就无法真正明白作者的叙事或论点,更遑论批判性地理解了。

好的阅读是和文本持续互动

但如何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每个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中毫无例外都是在和文本进行持续性的互动。所谓互动,就是在读到每句话时都可以提出自己若干感兴趣的问题和解读,然后在每读到新的一句话时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在这种和文本的你来我往中文字的脉络和内涵就会变得清晰且丰富了。 举例而言,当我读到《断魂枪》开篇第一句“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时,我脑中自然而然冒出的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从镳局改成客栈?”,“镳局泛指的是什么?”,和“客栈泛指的又是什么?”。‭ ‬在读到之后两句“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和“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时,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客栈”与“炮声”同共属于新的时代,而“镳局”和“虎啸”则是不得不醒的一场东方的大梦了。至此,文章最前面的SAT题其实我也已经可以回答了。 再之后的“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和“…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成昨夜的”两句,让我窥探到这篇小说主题会是这场碎梦之中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心中新的问题是“在这场冲突中个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姿态?是顺势而为?是坚守?还是被碾过?” 在《断魂枪》全篇最后一句,老舍写到: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仅仅靠与与全文第一段互动中提出的问题,我们从最后一段已经能咂摸出一点个体在时代巨变中坚守生命姿态的凛冽和悲壮。 而这种与文本持续互动的方法,在学术界称为文本精读(close reading)。

文本精读开启更丰富的世界

文本精读的能力是提升SAT分数最本质也最有效的方法,但它又远不止于此。我在芝加哥大学时上过一门Bill Veeder教授的文学课,而文本精读就是他一个学期课程的最核心方法论。这个酷酷的老头第一节课在黑板上大大的写下“You are as smart as your question”‭(‬你和你的问题一样聪明‭)‬。 换言之,一个人能在阅读中问出多好的问题,他就能得到多么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感受。还拿这段看似已经几近过度解读的《断魂枪》举例,读到“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时,我想到的另一串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半醒的人不是抻个懒腰完全苏醒,而是回到睡梦中祷告神灵?是因为他们懦弱还是只能如此?沙子龙和他们一样吗?”。这些问题让我在读整篇小说时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理解维度。 是这种文本精读的能力让学者可以从经典论著中读出新的信息,让一个有经验的读者能读出一个更丰富的哈姆雷特,让一个人把一本书读厚。但这种能力如何培养?与其说是能力,我更愿将文本精读称为一种习惯和敏感性,最好的习得方法就是不断地练习用这种方法精读有丰富内涵的文章。从精读的角度上看,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比毫无目的的扫描要有意义,《伟大的盖茨比》比《暮光之城》要有意义,一场贴近文本的分析比天马行空的讨论要有意义。

速读和精读同等重要

文本精读能让一个读者在有限的字句中读出更多的信息,而SAT备考另外需要的就是阅读的速度和对英语文字的熟悉度——65分钟内做完5篇有一定学术难度的阅读和52道题对谁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 在这点上新SAT的改革对中国考生尤其不利。 老SAT中的大多数问题有一个统一的模式:针对文章中特定的几行发问,而问题的答案一定在这段文字或者它所在的段落之内。所以老SAT的阅读理论上是不需要通读全文的。我见过的一个最夸张的例子是一个没有好好背过单词,也没有大量读过英文书籍的学生。她仅仅靠自己大量中文阅读和写作经验中培养的精读能力也让自己阅读考上了700分,而这种情况在新SAT中可能很难出现了。 新SAT在阅读上最重要的改革是加入了10道“Use of Evidence Questions”,也就是考察作者怎样使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些论据题并不单独出现,而是跟主旨题成对出现。第一道题先问全文的观点。第二题则问作者在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论据支持上一题的观点(图1),选项涵盖全文。要回答这10道问题(或者说这20道组合题),考生不可能只读文章的一小部分,必须快速通读文章。
图1:新SAT典型的主旨题和论据题的组合问题。第一题考察全文主旨;第二题考察作者使用什么证据支持上一题的论断。 因此在新SAT里,在限定时间内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格外重要。而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唯一的途径只能是阅读和SAT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文章,并且越多越好。

对阅读内容的兴趣最重要

读下来一本英文原著并不容易。过多的生词、过难的句型都能轻易地消耗掉一个刚开始尝试大量阅读的人的动力。怎么才能坚持读下来英文书?这是我见过很多同学和家长都问过的问题。 在大学里,我曾经碰到过一位汉语水平很高的美国同学。这位东亚研究专业的同学不仅说起普通话来毫无口音,而且还能和我们中国留学生谈论儒家道家里的传统经典。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位同学学汉语的启蒙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学中文最大的动力就是用中文读中国的的武侠小说。几年坚持下来,自己读完了金庸、古龙,中文的水平也突飞猛进,达到了我们难以相信他是外国人的层次。 对阅读内容的兴趣永远是阅读最大的动力。有次有个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坚持读了好久的英语小说,阅读水平还是上不去?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还在用“坚持”这个词形容你的阅读,那多半整个体验都不太愉快。仔细一问,原来是因为同学推荐了《傲慢与偏见》,说是有助于提高SAT阅读,可是这位同学热爱军事历史,用中文看的都是《拿破仑传》这种关于英雄和命运的宏大叙事,对十九世纪的英格兰有闲阶级的家长里短有一种深切的不屑。我建议他马上抛弃简·奥斯汀,换一本历史书看。如果一本小说是你咬着牙、捏着鼻子翻完的,即使这本书真的提高了你的水平,你也应该换本更有意思的读物提高进步的效率。 要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重要的解决方法是找到水平合适并且有兴趣的材料。《魔戒》《洛丽塔》《国家地理杂志》《从0到1》甚至《果壳中的宇宙》可能都是适合不同人的阅读材料。重要的是在你手上的那本书读不下去了的时候,赶紧换一本吧,可能只是它讨论的内容你并不感兴趣。

用文化背景关联阅读理解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SAT阅读还有一道不那么明显的障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只在文中一笔带过,但有时也可以直接决定考生是否能够正确回答一道题目。在2006年1月的老SAT里,就有这么一段话:
One academic who has studied and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both Plato and television‭ ‬suggests that Plato‭, ‬rather than being anti-arts‭, ‬was merely an elitist‭. ‬Plato wanted to ban poetry readings and live theater‭, ‬the argument goes‭, ‬because‭, ‬being free and accessible and raucous and extremely popular‭, ‬they were the mass entertainment of that‭ ‬era‭. ‬“If‭, ‬instead of‭ ‬‘tragedy’‭ ‬and‭ ‬‘poetry’‭, ‬and‭ ‬‘Homer’‭ ‬and‭ ‬‘Aeschylus‭,‬’‭ ‬you read‭ ‬‘mass entertainment’‭ ‬or‭ ‬‘popular media‭,‬’‭ ‬you’ll recognize Plato’s arguments as the ancestor of all the reasons we have today for being suspicious of television‭.‬”
这段话相对应的问题是: The‭ ‬“academic”‭ (‬line 39‭) ‬indicates that Plato was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by his A‭. Insight B‭. Artistry C‭. ‬Cynicism D‭. Irreverence E‭. ‬Snobbishness ‭ ‬ 正确答案是E。 当有同学拿着这道题来请教我的时候,我简直哭笑不得。这道题考的是柏拉图对于艺术的态度。我恰好有点了解: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出于对真实的追求,对于诗歌和绘画等艺术有一种根本上的鄙夷。而引文中的学者正好把柏拉图对于诗歌的态度和欧洲贵族文化里面的文化精英主义(snobbishness)做了个类比。所以要理解整段话,主要取决于读者能不能明白柏拉图在艺术上的观点和装腔作势的贵族文化之间有一点联系。 美国学生倒是在高中阶段就会接触柏拉图的观点和欧洲的历史文化,因此对于阅读量比较大的美国高中生而言,这段文章并不难以理解。可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相关的文化背景何其遥远,这道题的正确率自然就低得可怕。 ‭ ‬ 为了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考生,老SAT有意控制了这种依赖文化背景的问题的出现频率。但在新SAT改革之后,College Board特地增加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考察,尤其是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这就需要考生对历史和文化上重要的话题有基本的了解。这一点在新SAT的官方模考题里得到了体现。 官方模考题的第二套里有这么一篇阅读:
This passage is adapted from Elizabeth Cady Stanton’s address to the 1869‭ ‬Woman Suffrage Convention in Washington‭, ‬DC‭.‬
The male element has held high carnival thus far‭; ‬it has fairly run riot from the beginning‭, ‬overpowering the feminine element everywhere‭, ‬crushing out all the diviner qualities in human nature‭, ‬until we know but little of true manhood and womanhood‭, ‬of the latter comparatively nothing‭, ‬for it has scarce been recognized as a power until within the last century‭. ‬Society is but the reflection of man himself‭, ‬untempered by woman’s thought‭; ‬the hard iron rule we feel alike in the church‭, ‬the state‭, ‬and the home‭. ‬No one need wonder at the disorganization‭, ‬at the fragmentary condition of everything‭, ‬when we remember‭ ‬that man‭, ‬who represents but half a complete being‭, ‬with but half an idea on every subject‭, ‬has undertaken the absolute control‭ ‬of all sublunary matters‭.‬
和这段话相对应的题目是: Stanton uses the phrase‭ ‬“high carnival”‭ (‬line 15‭) ‬mainly to emphasize what she sees as the A‭. ‬utter domination of women by men‭.‬ B‭. ‬freewheeling spirit of the age‭.‬ C‭. ‬scandalous‭ ‬decline in moral values‭.‬ D‭. ‬growing power of women in society‭.‬ ‭ ‬ 从文章简介里面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19世纪发表的、跟女性选举权(Women Suffrage)相关的演讲,所以对西方历史有足够了解的同学就已经可以在文化背景上明白针对的问题是什么了。在引文里,作者并没有直接提男女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问题,只是在更不明显的层面上做一些和题目选项并不完全相关的解释。但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明白作者所描述的现状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完全支配,因此选项应该是A。 ‭ ‬ 相似的问题在新SAT里面还有很多。要解决文化背景问题,我们只能增加对相关背景的了解。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尽管SAT考察的文化背景主要出现在美国的语境里,但其实更广泛地讲,SAT阅读的内容是和整个西方文化紧密相关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柏拉图)。因此准备SAT的同学在社会科学和文学历史上应当尽可能扩大阅读量,这样才能在这些方面建立和美国高中生相似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 ‭ ‬

从本质上提升英语硬能力

备考SAT/ACT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本质上提升英语学术阅读写作能力。过去几年间我们德明教育体验的小伙伴们办过3期给新高三学生的的暑期课程,请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来带着同学们一起阅读哲学、文学、艺术的经典文本。这个本来旨在提供博雅教育体验的课程却让很多同学在SAT上有了特别大地提升,35位学员里更是有2位同学上完课程后SAT阅读从600多分直接提升到了800分满分。 暑假课程在备考上的额外作用让我们意识到,解决申请中备考这一环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最本质的方法。为此我们经历了半年多的设计,给高一的同学推出了全新的Homer Project‭, ‬希望能将高中学生从传统的标化培训班中解放出来,在与西方经典文本的对话中提高英语学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最高效地准备标化考试,同时把高一到高二寒假这段传统意义上的“备考期”变成一段智识上的体验。

线下精读与线上泛读结合

为了全面提升学员的阅读和使用学术英语的能力,Homer Project将精读课程和线上导师一对二的泛读指导相结合。 每周3小时的线下课程中,15位学员将一起对3-5页的文本做仔细的文本分析,这些文本来自不同学科、类别的西方文化经典的选段。 我们的书单里包括柏拉图《理想国》里对正义和非正义的讨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对生和死的思考、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里对童年经历的回忆。阅读经典的目的不仅是让学员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是为了让学员能够在知识和见解上得到层次上的提高。 选列书单
《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 ‬ 《追忆逝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 《论青年与老年》‭  ‬弗朗西斯·培根‭ ‬ 《理想国》‭                  ‬柏拉图 《射象》‭                  ‬乔治·奥威尔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 ‬《女性的屈从地位》‭ ‬约翰·密尔
线上泛读中,我们的学员将和美国最顶尖大学的学生或毕业生导师配对,让导师带领学员泛读感兴趣的书籍,并且每周固定时间在线上和导师进行交流、探讨。

更多信息

除了精读与泛读部分外,Homer Project还包含学术写作、创意写作与词汇习得等更多模块。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AcadeMeChina‭)‬、和我们的课程团队约个时间见面聊聊、或是参加我们在春节后举办的两次信息分享会。具体信息如下:
第一次时间:2月15日18:30‭ - ‬20:30
第二次时间:2月21日14:00‭ - ‬16:00(待定)
地点:北京中关村大街甲59号‭ ‬海淀文化大厦20层‭ ‬(人民大学东门往北200米)
报名方法:在德明教育体验微信‭(‬微信号:AcadeMeChina‭)‬中回复‭ ‬学生姓名‭+‬人数‭+‬学校‭+‬联系电话,或直接电话联系杨老师13810995774
德明教育体验AcadeMe
着眼于中国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个人成长和思维成熟
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的人格、无畏的实践与探索、对人文情怀的关切
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报名讲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