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诞琦,以全美女生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美国数学冬令营、物理全部满分、化学获得大学免修考试、环境监测课题获美国式创新奖和环境特别奖、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副董事长。不难理解正是这些傲人的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帮她叩开了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哥伦比亚等8所美国名牌大学的大门。著有《如莎士比亚悲剧》、《面对面的办公室》等。
沈诞琦:波士顿人(二)
二、
我第一次认识平川的时候,他在波士顿大学读大二,在社交网络上问我能不能把我的一篇文章贴在他的“寰宇风致会社”。我被这个大名头吓到了,去那个网站上一看,是个有些激进的青年博客集,这个网站没过多久就不能在中国大陆访问了,可是这个有平川在高中时代搞起来的风致会社却不断壮大,吸收了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成为会员。
2011年冬,平川还在读大三,风致起头和哈佛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搞了个“辛亥革命百年论坛”,邀请了一批国内知名学者(袁伟时、杨天石等)在哈佛费正清中心宣讲自己的辛亥革命论文。也许是因为和平川认识,我深知这个由学生组织的准学术会议的背后的筹划多么乱糟糟,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最后能开幕简直是奇迹。而这个为期两天的会议却成功吸引了北美各州四百余名留学生参加,坐满了一个大礼堂。那两天大雪加风暴,学生们湿淋淋地出现在会场,坐在阶梯教室里认真听演讲做笔记,在雪地里艰难走路去难吃的中餐馆和国内的教授们吃饭……这场乱糟糟的学生策划的会议比所有的官方学术会议更加纪念了辛亥革命的精神。
那场会议之后没过多久,平川就对我说要在风致里设一个奖学金,让在美国坚持学文科的中国学生(这些人相比较学习经济或者理工科的留学生实在是太需要勇气了)能经济无忧地做学术。平川说,他希望有才华的人能在本科就有资金去做自己的田野研究、能不用担心研究生项目付不出学费、能坚持读下贫苦的博士。我被感动了,然后问他,奖学金的钱哪儿来?
他沉吟了片刻说,所以风致要开始想办法赚钱了。他说这话的口气让我觉得,他也才开始模模糊糊地想到自己济世向学的雄心需要大笔金钱。
再过没多久,平川说要拓展风致的会员,找到足够的人脉才能创业。他开始在上海和波士顿的高级会所里办大型派对,从派对后的照片上看,平川大概在那儿认识了不少高富帅和白富美。
然后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有办公室了。报出办公室的地址差点吓死我:那是波士顿最贵的商业区。我赶过去围观他的办公室:在这条波士顿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他租了一幢很窄的写字楼里不到十平米的一小间,几个和他一样年轻的大学生正挤在一起喝珍珠奶茶、做网站、群发邮件给常春藤盟校里的教授,请他们暑假来中国给高中生上大学基础课。
我笑他,真有教授会睬你?
他说,有啊,多着呢。
看来这些教授们也和我一样,被他这办公室地址给唬到了。
那年平川大四,从波士顿大学休学,回国办自己的辅仁暑期学校。
2013年夏,辅仁暑校已经到了第二年,我恰在上海,就去转转。暑校为期一月余,教室选在上外贤达学院的某一层,玻璃门上仍然贴着Kaplan的招牌,平川说那是上一任租客,他们还没有时间把牌子换掉。
今年的暑校招到了一百名学员,大多数是高中生和高三毕业即将升入美国大学的准留学生,学习文学、历史、经济、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都能转成大学的正式学分。课程的老师都是美国名校的明星教授,哈佛教授Matthew Kaiser在哈佛可容纳千余人的桑德斯剧场(Sanders Theatre)教文学,而哥伦比亚大学的Richard Billows则是历史系主任。在暑校,学生不但可以和这些名师上课,还能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每个周末,暑校安排了旅行、社交、演讲活动。
两年来平川收获了一些神奇的合伙人:一个三十六岁的律师,带女儿来听去年的讲座,然后决定加入。一个从南加州大学休学的年轻人,本来是想让平川加入自己在武汉的公司,聊了之后却决定第二天就搬到了上海,带着他所有的家当、女友、还有一只小狗。
在上海我还见到了平川的投资人之一张文吉,他是平川在波士顿大学时的同学,现在已经是波士顿学院的哲学研究生,马上就要申请哲学博士。他不避讳家庭的财富,他的父亲生意成功,经营过地产炒过证券投资过电影,靠南非的白银矿厂发了财。在父亲的一家许昌的公司,张文吉被注册成了法人。他也不避讳财富对于他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因此能随心所欲地追求梦想。而他的梦想是“理解世界”,他觉得最好的途径便是学习哲学,与智者博弈。他的偶像是维特根斯坦,这位出生于欧洲豪富家族的哲学家散尽自己继承的家产,专心研究逻辑学,张文吉在维特根斯坦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智性生活。至于张文吉的父亲,倒也没有逼迫他去继承自己的生意,还挺支持他的学术之路,虽然对具体追求什么学问并不关心,只是觉得最好是“在哈佛做学问”,有面子。当然啦,每个中国家长都有个哈佛梦。
张文吉就是靠着父亲的哈佛梦拿到了钱给平川的辅仁暑校投资,骗父亲说通过暑校有机会认识哈佛教授,对申请博士有好处。我一听就乐了,“这个他都信?”张文吉说,“你总要对投资人讲些他们想听的。”
我问张文吉为何不自己创业而选择给别人投资,他回答了一段很有趣的话:“自己去做一件事情,看到它成功、赚钱,这又怎么样?这不过是在做证明题,证明了某种前人开创的商业模式的成功。”商人之子不屑于这样的证明题,他希望能整合别人的理论,甚至开创自己的理论,去输出理念。这就是他更想要做个哲学家,也是为什么平川这个“输出理念”的暑校能得到张文吉的投资。
在辅仁暑校的办公室里,我和平川聊了半小时,两人啃饼干当晚饭。在这半小时中,助手们不断打电话给他或者直接闯进办公室处理些火烧眉毛的小事故。在这片混乱中,平川断断续续地对我讲,明年夏天一过,他就必须回波士顿大学修完最后一学期然后毕业。我问他,“什么叫必须?再不回去学校就要踢你走人?”他说,“不是。我GRE成绩快过期了,我想要申请研究生。”“为什么申请研究生呢?”“我也像张文吉一样很想做学术啊,我的梦想是写一本政治学专著!”
“这都可以!”我听了很吃惊,不知道一年后平川将如何兼顾学业和创业。可是我马上想到这早已不是他第一次让我吃惊。朋友圈里并不是人人都赞成平川,有人说他幼稚、浮躁、不靠谱,可他无疑有着超凡的执行力,是他这个波士顿大学的本科生(而不是哈佛的任何人)异想天开在哈佛开辛亥革命的会,是他在波士顿最贵的商业街给自己安了办公室,是他决定群发邮件只找全美最好的教授来中国给高中生上课,“这都可以!”我几乎每次都是这个反应。而他却每次都能在乱七八糟之中做得风生水起。
晚上九点多,平川忙完了一天,路过一间教室,有几个住读在暑校里的高中生正在玩多米诺骨牌,这些高中生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国际学校,在学校学的是英美的教材,父母早就打算好了送他们出国。平川走遍了全国这些学校为辅仁做广告,终于拉来了这些客户。看到平川,他的客户们亲热地招呼,询问他的意见:某个教授明天要走了,他们在为难送别卡片上应该写这个教授的名还是姓。
今年比去年好多了,暑校实现了扭亏为盈。我想平川大概真能靠这个辅仁暑校赚到第一桶金,到时候他就能实现两年前告诉我的梦想:成立风致会社自己的奖学金,让在美国坚持学文科的中国孩子拿着这些钱做田野研究、继续深造。张文吉则说,他们更远期的理想是做大辅仁,然后到中国的贫困地区去办中学,招收优秀的学生,让他们享受到免费的优质教育……这些好事听起来太远了,于是像个梦,梦的乌托邦,大家嘲笑它们通通是天方夜谭。只有平川相信这些事,既相信它们应该实现,也相信它们可以实现。于是他嚯地站起来,去干他的事业。
三、
九十年代的北京朝阳区,十三岁的初中男孩爱上了同班的女孩,他们说要一辈子在一起。这个男孩还有一个一起长大的好哥们,他们说长大了要合伙开公司。然后初中毕业,男孩随着父母移民到了波士顿,在这里上高中、大学、进咨询业工作、进商学院,和他的女孩和哥们隔了一个太平洋。
故事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局:2013年秋,我在波士顿见到了年近三十的刘晓,他和初恋女友已经结婚七年了,正在和好哥们程远合伙做两人的第二个公司。
他们是这样告诉我这个童话故事的:刘晓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正忙着呢。”程远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就是来玩的呗。”我还见着了刘晓的前室友彭一,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看我这身材适合去GQ当模特么,我特想上封面。”没人想要停下来和我正经说几句话。三个大男孩穿着旧兮兮的的运动裤、套头衫,他们身后烟雾缭绕,肉香四溢,他们面前有一堆人排着队:“给我一串羊肉、一串牛肉、一串鹌鹑蛋。””One chicken, one shrimp, and one tofu, please.” 有人看着菜单踌躇了半天,问“烤腰子是烤什么腰子呀?”程远说,羊腰子。那人皱了皱眉毛,摆摆手走了。
2013年六月底,刘晓从以创业闻名的百森商学院 (Babson College)毕业,在波士顿的中国城地铁站外面开了家卖烤串的流动餐车,大红卡车上刷着中文名字“无二烤肉”,英文名字Wow Barbecue.
刘晓终于忙过了这阵,跳到餐车后面跟我讲话,餐车的后门开着,飘出来全是烟味和孜然味。我手里拿着他们烤的羊肉串,味道真好,边吃边对他说,要不换个地方?这里烟太大。他说就站在这儿吧,挺好的,能照顾到生意。于是,站在烟雾中,吃着羊肉串听刘晓讲,他的初恋女友,他的铁杆哥们,他的爱情和事业……“怎么能维持那么久的长距离恋爱呀?”“人长得搓,找不到其他姑娘呗。”“怎么想到卖烤串?”“咨询业做烦了呗。”这些童话般的故事听起来不再那么小清新,而是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反倒更让人信服安心。
程远说,我就是来玩的。这句话是真的。他和刘晓在2011年实现了初中时的梦想,开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北京参美参贸易有限公司,说白了呢,就是把墨西哥的海参运到中国去卖。问他生意如何,他说,“之前还不错,习总上台之后就不行了,打压公款吃喝。”再问,便说,“你知道海参在中国的买家是谁吗?”卖海参的生意陷入了瓶颈,他得闲从北京来波士顿,在烤串餐车里“玩”,盘算着最终把烤串店开回北京。
彭一说,他身材适合去当GQ模特,也是真的。我回家后查了查“无二烤肉”的 Facebook主页,有着八百多个“赞”,7月份刚开张的时候主页君上传了张照片:上身赤膊的彭一拿着几串烤串,秀着自己的六块腹肌。既是卖肉,也是卖“肉”。问彭一,现在六块腹肌还在么?他说,何止六块,已经八块啦。
CEO刘晓维护着“无二烤肉”的Facebook主页。主页君节操很少,新鲜事里除了更新餐车的新动向、新位置,还有各类花边新闻:今天有人开着尼桑GT-R跑车来买烤串,明天有个身高175的嫩模光顾,后天主页君的90后美女朋友有作业要交大家帮帮忙填个调查问卷……8月30号,主页君的新鲜事是:“学生们,你们马上就要开学了:( 无二烤肉替你们蛋疼!所以我们明天从中午12点到下午4:30 会免费赠送一串烤鹌鹑蛋或者烤台湾香肠。 一个学生只可以拿一串免费的串,必须要给我们看你的学生卡 (过期的学生卡不算。。。)”
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近十个投资人没一个超过三十岁,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或者新近毕业生。刘晓是唯一全职扑在这桩生意上的人,他通过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轮番向众粉丝发布餐车的最新动向。其他投资人周末过来帮忙(其实是自己觉得好玩)。投资人们挤在餐车里串串、烤串,大喇叭放着中国的流行歌曲,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最新的PS3游戏,只有最熟的朋友间才存在这种融洽气氛:他们想必已经在一起打了很多场篮球,去了很多次夜店,参加了彼此的婚礼,在家后面的院子里办了好多回烧烤派对。
全系列一共三篇,回复“波士顿人”,可查看另外两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