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职业投资人抑或业余投资人,都喜欢投资创新,都说要投资未来,可最终能成功做到的却寥寥无几——既然是投资,这里所谓的成功,不可以只是情怀上的成功,必须是那种在“成王败寇的世界里”不仅跑赢利率、还要跑赢大多数投资的成功。
Peter Thiel 有个著名的却也被广泛非议的言论:
绝大多数科学家们不赚钱的,或者说,干脆赚不到钱!
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科学家尽管拥有创新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洞察未来,可偏偏他们最不擅长的是打造现实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最简单明了的说法就是:
赚钱的方法论
最古老的商业模式有这么几种:
  • 低买高卖——衍生的方法论是“奇货可居”;
  • 雁过拔毛——赌场、港口、税务等等都是这种模式;
  • 行政暴力——全球所有国 家垄断的行业都是这种模式;
Peter Thiel 崇尚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非行政暴力手段,即,通过技术与运营的结合,形成不一样的垄断:
在一个市场 X 里,牢牢占据一个很大的份额 Y —— Y/X 的值越大越好,壁垒越稳固越好。
其衍生的方法论是
  • 避免竞争。
  • 从一个很狭小的,别人看不上的领域开始。
  • 对外声称自己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更多细节,请自行阅读他的书籍:《From Zero To One》。
于是,大多数科学家(抑或创新者)赚不到钱的理由也很明显:
  • 他们喜欢不仅参与竞争,而且痛恨垄断——可垄断是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不然怎么会历史上一直就有各种组织用各种暴力维护垄断呢?
  • 他们看不上狭小的领域,他们更喜欢海阔天空的东西。
  • 他们不会也不愿意伪装,做的是什么,就老老实实说什么,甚至都不会说。
  • 于是,他们从来都没可能做到在某个领域里牢牢地占据一个怎样的份额……
如此看来,投资没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商业模式的未来是不明智的——虽然有钱任性也是一种生存模式。
另外,Peter Thiel 说,餐馆啊、影视业啊,都是狗屎生意(shitty business),是早期项目投资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观点:
在这些领域里,确实不太可能有哪个项目可以产生巨大的持续增长,所以,无论它们现在看起来生意多好,都不符合风险投资模型。
成功地投资创新、投资未来,需要投资者有基本的商业模式思考之上,自己具备足够的思考未来的能力。最终,所有的成功投资者,都是卓越的“未来学家”——反过来不一定成立:未来学家绝大多数能做科幻小说作者,却不大可能投资成功。
首先,要注意的是:
先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未来”。
关注不同的焦点,带来的思考结果和质量会有天壤之别。不顾自己所身处的世界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通常想出来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
如果可能,要思考的是这世界的未来,这个世界明天会发生什么,下个月可能会发生什么,明年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不用想十年二十年,如果你能主动想到三五年之后的变化,就已经是高手了,因为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做这样的思考。
想想十五六岁之前在学校里许过的诸多愿望就知道了,多一厢情愿?因为那个年纪,根本不懂这世界是什么样的,即便现在依然不懂,总应该比那时候更懂一点,于是,我们的愿望常常会逐渐更倾向于“基于现实”。
但“基于现实”的愿望常常限制一个人的成长;而好的愿望,可实现且有价值,就是因为它是“基于可预见的未来”的。
如果你确信几年后有什么事情更可能发生,再基于这个变化去想自己顺应这个变化能做什么,能得到什么;或者,做什么才能顺应这个变化,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变化……
预测未来其实没想象的那么难。首先,关于未来的答案其实隐藏在历史之中。其次,所谓的预测,无非就是因为历史已经形成模式,于是明天更可能按照模式发生变化……这其实是小学生都会的,比如,
如果 1, 2, 3, 5, ... 那么下一个数字应该是什么?(3 + 5 = 8)
这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如果 1, 2, 3, ... 那么下一个数字应该是什么?可能是 4,也可能是 5...
但是,有时候真的很简单:
如果 1, 2, 3, 5, 8, ... 那么下一个数字应该是什么?基本上只能是 13。
已知条件越多,准确预测越容易。
其实,即便人群中只有少数人真正思考未来,但在信息流动越来越快、越来越自由的今天,漫天飞舞的,都是对未来的预测。
  • “移动时代来啦!”
  • “互联网金融正在崛起……”
  • “O2O已经成为趋势……”
又应该如何思考这些预测呢?可能反过来想更有效率。
任何事情最终能够发生,通常都需要一个以上的条件。于是,当人们看到某个条件就得到结论的时候,你要认真思考的是:
有没有尚未成熟的充分必要条件?
互联网内容最初是文字,再后来多了图片,再后来应该是什么?顺其自然地很多人想到了视频。其实关于所谓的趋势,随处可以看到他人的思考,比如在视频方面,人们做了录播之后,马上就猜下一步的趋势可能是“直播”……可是,这些年来移动端视频应用就没有几个真做起来的,为什么?
带宽是限制条件。
3G 来了,大家欢呼,最终发现做直播还是不够;4G 来了,大家欢呼,最终还没证明这就够了……
再比如,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出现了,很多人为止振奋,然而,在最初的几年里,基于 LBS 的各种创业最终都好像不大成功。FourSquare 虽然融到很多钱,存活到今天(2015年),依然相当尴尬。为什么?
支付很可能是个限制条件。
在移动端出现一个完善的支付方案之前,LBS 的种种愿景,其实多少都很难实现。
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例子:
  • 1998 年被判死刑的 Push Technology,在 15 年之后在移动端以“Push Notification”的形式真正火了起来。参见:InfoWorld 1998, Jan, 26
  • 同样是 1998 年,NetPC 的概念红透了天,无数的 VC 砸钱进去,化为乌有… 参见:PC Mag 24 Mar 1998… 后来“cloud”真来了,那也是十几年后了,而当年人们普遍认为的“硬盘会在个人端最终消失”,并没有成真——因为硬盘的价格降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与此同时,用户的消费能力却上升了不少,谁在乎省下那一点钱呢?
每天都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花费时间精力思考这些问题。这会慢慢变成一种习惯,直至熟能生巧、毫不费力。这个习惯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直至改变人生——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毕竟是由行动构成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