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约翰·威廉斯先生这本朴实无华的小说时,我最迫切的感受是快点结束这场苦役。不是因为文字多么艰难需要译者反复推敲,不是内容枯燥折磨译者的心志。是因为苦涩。
翻译约翰·威廉斯先生这本朴实无华的小说时,我最迫切的感受是快点结束这场苦役。不是因为文字多么艰难需要译者反复推敲,不是内容枯燥折磨译者的心志。是因为苦涩。
威廉斯几乎毫不动情地讲述了主人公斯通纳简单平凡的一生。没有长句,没有生僻的辞藻,没有华丽的排比,只有克制的简单明了,仅用这些所谓的修辞就把斯通纳的生平鲜明地呈现出来,这样的白描风格其实暗合着斯通纳本人——这位没有多少个人情趣、来自农家的文学教授——的作风。
斯通纳身上的一切都表明,他是个资质太平常的人。出身乏善可陈,家就是那幢在美国中西部某个小镇的田地边孤零零矗立的破屋子。田产就是那几块年复一年被父母耕种得已经贫瘠的庄稼地。爹妈是目不识丁、老实巴交的农民。斯通纳智力平常,学业一般,打算高中毕业后就帮爹妈干农活。某天忽然被推荐上州里的农学院,这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让斯通纳的命运彻底改变。但无论如何改变,都改变不了斯通纳凡人的资质,这种资质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资质,这样的平凡本质上是大众的平凡。威廉斯简要无情地把自己的主人公锁定在凡人的特质上,唯其平常凡庸,他具有的典型意义的辐射面才会更广阔,大量平常人家的子弟都可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斯通纳的人生似乎了无亮色之际,忽然又迎来一场猝不及防的婚外恋,上帝终于让他以偏轨失范的方式品尝到了自由无拘、两心相悦的爱情滋味。
上大学后的斯通纳在课堂上偶然被嘴角老挂着冷嘲热讽笑意的教授问得内心全面崩溃,于是发誓研读英国文学,成绩斐然,引起这位教授的关注,教授希望他舍农艺而改学文艺,从此斯通纳从本科读到硕士继而博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蔓延,在美国有志爱国青年纷纷投笔从戎的时刻,他却冒着不爱国的巨大道德风险选择留校任教。此后,斯通纳就开始了典型的学院生涯,认认真真地教书,做学问。由磕磕绊绊的讲师成长为出口成章、不上课就不舒服的副教授。其间,在学院老院长的家宴上遇上了美若天仙的女子,经过简单而古怪的追求后,居然俘获了这位几乎从温室里长大的银行家女儿的芳心。但是,不到个把月,他就绝望地发现,妻子是个性格古怪,殊难沟通的女子。再往后,对内,要操持家务、抚养女儿,与反复无常的妻子疲于周旋,又要处理女儿与同学故意鬼混怀孕的恶果;对外,要与同事应酬,要与学生交流,更要应对新来的变态瘸子系主任接踵而至的恶毒打击。其间经历了恩师的死亡,同事的阵亡,父母的相继辞世,岳父在大萧条来临时的自杀,女儿新婚丈夫在二战中的殉国。
在斯通纳的人生似乎了无亮色之际,忽然又迎来一场猝不及防的婚外恋,上帝终于让他以偏轨失范的方式品尝到了自由无拘、两心相悦的爱情滋味。可是系主任觉察后绝不放过,开始在那位女同事身上打主意,逼迫那个女讲师在道德和贞洁污点的压力下忽然不辞而别,永远离斯通纳而去。为人几乎毫无瑕疵的斯通纳人生中美丽的亮色骤然失去。于是,早衰、消极、麻木、乖戾的心态悄然附身。最后,斯通纳终于染上绝症,可是在这样的时刻,他依然把工作放在首位,依然要给自己的工作画上完整的句号。这就是小说描绘的主人公平凡的一生,处处透着无奈的苦涩。
命运之神不是在人生大开大合的事情上为难平凡的斯通纳,而是在小事上让他磕磕绊绊,踉踉跄跄,甚至颠仆在地,累积的痛击越来越多,终至永不再起。
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命运之神会放过这个凡人。斯通纳的平凡人生从来没有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他的整体人生轨迹波澜不惊,可是命运之神在不大处却时刻让他遭受出其不意的涤荡,把这个无辜者摇来荡去。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苦失意,他的选择不是像贝多芬那样去扼住命运的喉咙苦挣,而是彻底地逆来顺受,这样的选择其实要比英雄主义奋争更加理性,更有悲剧震撼力。
当他很快明白自己的婚姻是场完败的结合时,他没有选择去摆脱而是选择忍让相处,也许他深知妻子有自己难以左右的无可奈何之处。他甚至不能过合法的夫妻生活,他的选择是听任妻子分床而眠,没有呼天抢地去抱怨,更没有留恋青楼,花天酒地。抚养女儿最艰难的时候,妻子不管不顾,后来却从他那里夺取了女儿,他也听之任之,痛苦在心,也顺从了霸道的妻子。他平生唯一固执坚持的只有一件事:把系主任指导的学生拒于大学教师队伍的门外——这个学生的虚伪、无知、霸道激怒了从来与人为善的斯通纳,他奋力阻击,暂时得胜,最终还是失败。
在各种微妙的琐事上,斯通纳都知道合理的抉择,但命运之手却伸出去把他的手抽回来,不让他插手,命运之神不是在人生大开大合的事情上为难平凡的斯通纳,而是在小事上让他磕磕绊绊,踉踉跄跄,甚至颠仆在地,累积的痛击越来越多,终至永不再起。
他的理性就是忍耐,就是认命,就是做那个无奈时刻最合适、消耗最低的事情。
各种别扭、矛盾、两难、失意、挫折侵蚀和消耗着斯通纳的生命,即便他有心抵抗那些有形无形的东西,都无处着力,所以,他大概觉得最好的选择就是坚强地忍耐,让它们平安地过去。
有时,反而是意志薄弱的人才去徒劳地反抗,真正坚忍不拔的人会去忍耐。最后斯通纳疾患的内核中密集地裹藏着这些人生历程中的不可抗力,疾病不过是个象征符号,是对命运不可抗力累积的总解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斯通纳是凡俗生活的悲剧英雄。他忍让、克制、不去强争,但也没有给人留下窝囊、软弱、不争气的印象,虽然从别的角度解读也许这些印象会在所难免。
在平凡正常的人生中,绝大多数人面临的悲剧不是革命性的历史事件,绝没有很多伟大的时刻供人们参与,悲剧和英雄主义就在生生不息的生老病死的循环中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凡俗中逐渐消耗掉的,无论奢华还是穷苦,最终都要被生老病死的过程搅拌和消耗掉。斯通纳可能反而是对抗命运不公的另类英雄,在这样的消耗中表现得真是不错,保持了自我的尊严,面对死神,与之平静地握手言和了。
当斯通纳的生命画上句号的时候,弥漫全书的苦涩感才浮现出来。与应对生活中其他难题的姿态一样,斯通纳面对绝症的态度高度理性,这种理性其实要比表现得痛苦还不容易。他的理性就是忍耐,就是认命,就是做那个无奈时刻最合适、消耗最低的事情。这样平静的选择,苦涩的意味更加强烈。
《斯通纳》在作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将近五十年时又在欧洲大陆被奉为新经典,销量惊人,这样的命运也许是对严肃作品的奖赏,只是这样的奖赏来得略微有些迟了。
我对约翰·威廉斯先生的生活和价值观没有深入研究,只知道他总共写了四部长篇。他发表《斯通纳》的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嬉皮士闹革命的时代,连现代主义大师福克纳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大学英文教师的威廉斯先生却能独善其身,不受各种时髦文艺理论和技艺的纷扰,直接来到本色平凡的生活中,留下这部朴素无华却分量沉重的作品。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大学校园,但它的立意绝对超越校园小说。如果他以这样的无华冷静,把目光投向校园外的广阔天地,或许会有更伟大的作品问世。《斯通纳》在作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将近五十年时又在欧洲大陆被奉为新经典,销量惊人,这样的命运也许是对严肃作品的奖赏,只是这样的奖赏来得略微有些迟了。
杨向荣
《斯通纳》中文译者
关注我们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或点开文章标题下的“国际范儿”四字
联系我们
电话:010-67078699
传真:010-67078684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国际部
(编辑 云飞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