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印度东北部发生6.7级地震。
而去年,全球的大震也不断;东湾地震不断,大小震不下数百次。
更在灾难片《末日崩塌》(San Andreas)上映前一天,那个据说预测准了尼泊尔的地震的荷兰人,还预测加州将发生8.8级强震。
结果,8.8级地震未发生在加州,日本震了。
不过,从最初的惊慌,到大家对频繁的地震习以为常!
但是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有让大家不淡定了。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已有足够证据表明,旧金山湾区位于东湾的两条最危险的断层很可能已经在地下连接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湾区有三大断层,而科学家认为东湾的海沃断层最危险。
而(Hayward Fault)与北湾的罗杰斯溪断层(RogersCreek Fault)是否相连,这两条断层的关系向来受地质学家关注。
很多专家一直认为,两者在圣巴布诺湾(San Pablo Bay)地下浅层有2.5哩的距离。......
但是,最近一项研究证实,东湾的海沃断层(Hayward Fault)与北湾的罗杰斯溪断层(Rogers Creek Fault)地下相连,可能会发生比预期更强的大地震。
据桥报网报道,美国地质勘查局(USGS)地球物理学家瓦特(Janet Watt)在圣帕伯洛湾中放置了水下声学探测仪器,试图找出相关数据证实这一结论。瓦特说:“我们现在已经找到的证据表明,在海湾里这些断层彼此更加靠近,甚至可能已经有了直接的连接。如果地震发生在断层之间,将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会是一次超强的地震。”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湾区人担心。地震强度与断层长度有关,发生震动的断层越长,震动就可能越剧烈。
两条断层的连结,从此改变专家对海沃断层的研究。
海沃断层由东湾北端的圣巴布洛湾一直向南延伸至圣荷西的Alum Rock地区,长60哩。
罗杰斯溪断层则由圣巴布洛湾向北延伸,直至苏诺玛县的海德斯堡(Healdsburg),长39哩。
两断层加起来长99哩。海沃断层150年前发生规模6.8强震,如果再加罗杰斯溪断层的长度,估计最高可发生规模7.2地震1989年湾区大地震规模为6.9。海沃断层1868年大地震时,1000哩内地区都造成震动。当时只有26万人住在断层上,共30人死亡。现在断层影响范围内住了数百万人。
目前,科学家正对这些新数据作出分析,水中的连接的断层是否延伸至陆地仍有待考证。
全球进入强震活跃期
早在去年尼泊尔地震后,就有专家称全球进入强震活跃期。
来自中国地震台网的统计称,尼泊尔8.1级地震是21世纪发生在陆地的第5次“8级大地震”。前四次分别是2001年中国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2005年智利8.1级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8.0级地震及2010年智利8.8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在2013年曾作出研判,称“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全球仍是地震活动高潮时期”。理由是全球地震活动过程并不是随机的,存在周期性和丛集性。
全球地震活动以2004年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已经进入了8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呈现出类似于20世纪前半叶全球8级地震多发的态势。
加州处在太平洋和北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异常频繁。美国历史上发生的3次大地震,全部发生在加州,其中两次发生在旧金山湾区。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1989年,震级达6.9级,是美国历史上经历的第二大地震。地震波及加州从旧金山到沙加缅度的大部地区。此次地震死亡人数至少280名,受灾地区至少有500人受伤,损失超过30亿美元。
早在2008年4月,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科学家首次提出报告,关于加州的地震预测:在未来30年内湾区有6.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是63%,2002年预测概率是62%。
而去年3月美国地质观测所(U. S.Geological Servey)等多家机构根据改良的预测技术,提出修正报告,加州在未来30年内,发生6.7大地震的机率增至72%。规模7以上强震的机率则是50%,发生规模8.0及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从七年前的预估4.7%增加到7%。
海沃断层作为世界上活动最频繁的断层之一,一场7.3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力毋庸置疑。专家建议:“住在湾区的居民要做的就是提前准备好,尤其是那些处于地震高危区域的民众。”
电影《末日崩塌》(San Andreas)里扮演地震学家的男主角说的,发生强震时,民众应第一时间“伏低、找掩护和紧抓扶手”,专家也认为确是这样建议。
不是俗话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掉”嘛!千万要记得“蹲、抱、待(Drop、Cover、Hold On)”三字诀:当地面开始震动时,应该立即蹲下,尽可能躲在坚因的掩体下,紧抱头、颈部,待在掩体下,直至震波结束。
而当大地震发生时,如果人户外,反而应该立即奔向最近的墙壁,用以作为掩护。

简易救难包(地震火灾逃生利器)收藏和转给自己的朋友吧!
新年伊始,新法上路
更多交通新法,小心被罚哟!
亲们,有陆续收到银行邮寄的新的信用卡吗?
更多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历史记录哟!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