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teve Schaefer
从20世纪来临一直到“咆哮的二十年代”,诈骗大师乔治·格雷厄姆·莱斯(George Graham Rice)把整个国家的人们骗得像傻子一样团团转,他有着和马戏表演者P.T.巴纳姆(P.T. Barnum)那样的天赋,行骗数额堪比当代的伯纳德·麦道夫(Bernie Madoff)。


在纽约还有露天的路边交易所的那个年代,莱斯被证券监管机构斥为“华尔街豺狼”。他经营投机商号(bucket shop),玩转这种见不得光的交易手段,一度引发骚乱;1911年,他的越轨行为在美国各州催生了第一项《蓝天法案》。


到1933年,莱斯终于因为邮件欺诈罪被判入狱(还跟黑帮教父阿尔·卡彭[Al Capone]共住亚特兰大联邦监狱的一间豪华牢房),美国国会曾表示,他的欺诈行为是制订《证券真实法》(Truth in Securities Act)的催化剂,后来该法案又促成了当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成立。


在联邦监管完善之前那个无所顾忌的时代,在快速发展的证券市场中,依靠个人魅力投机取巧的诈骗者大有人在,莱斯只是其中之一。以下列举了当华尔街还是一片荒蛮时,跟莱斯同时代的几个富有个人魅力的骗子。



昌西·C.朱利安(Chauncey C. Julian)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这个石油股骗子打扮得衣冠楚楚,跟小投资者吹嘘,他的(虚假)石油钻井业务轻轻松松就能产生30比1的回报率。他的特长就是用平易近人、直言不讳的语言撰写报章推销文。朱利安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主要是靠他那家一文不值的辛迪加——销售比实际多得多的股份。当这个帝国开始崩塌时,朱利安逃到了上海1934年的一天晚上,他安排了一场宴会,为自己庆贺,中途离席,回到楼上的酒店房间里,服毒自杀。
牧师芬威克·L.霍尔姆斯(Rev. Fenwicke L. Holmes)
要出售虚假股票,最难的部分一直都是赢得买家的信任。在20世纪初,牧师芬威克·L.霍尔姆斯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他是一名公理会的牧师,集宗教、个人魅力和金钱优势于一身。他会鼓励教徒前来倾诉自己的烦恼,然后给他们(尤其是富裕的女教徒)提供“治疗”,恳求他们对财富的获取抱有积极的心态。“如何通过神圣科学来致富”是他最流行的布道语之一30年代初,霍尔姆斯被控邮件欺诈,但没有被定罪,原因之一就是他那失败的股票骗局要归咎于家人。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这个名字可能会有些出人意料。在1907年灾难性的金融恐慌中,摩根真的就是坐在一辆马车中,由一匹珍贵的白马拉着来到华尔街,将它从危难中解救了出来。但在对这场恐慌进行过细致的审查后,批评者认为,摩根其实不是救世主,而更像是罪魁祸首。就在那几个月前,他曾向《纽约时报》透露消息,谎称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资不抵债,深知谣言会引发银行挤兑。摩根以及和他一伙的强盗式资本家们被指不惜破坏经济,而去创造一个错觉,让人们以为金融格局需要重组成一个集中式的银行体系。而这样一个体系的主要受益人便是J.P.摩根和少数超级富豪实业家。
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
1920年,波士顿的一名意大利翻译想到一个主意,他可以在海外购买国际回信券,然后在美国以略高的价格兑现。他认为这样可以从汇率差价中赚钱,并答应朋友们,90天内让他们的钱翻倍。但这位企业家——即查尔斯·庞兹——发现,这些回信券兑现起来非常复杂。然而,希望分一杯羹的投机者实在太多,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收了他们的钱,回报早期投资者。很快,这个骗局每月回报的金额就达到数百万美元,全美各地的普通人都倾尽存款前来投奔。但在2,000万美元的重负之下,庞兹的金字塔很快就崩溃了,毁了无数人的生活,抹去了大量只建立在纸上的财富。
哈罗德·E.伯里克(Harold E. Boericke)
1910年,名不见经传的市场简报作家哈罗德·E.伯里克开办了自己的经纪公司。他的员工里面,有一个名叫埃德温·巴鲁克(Edwin Baruch)的普通人,但碰巧跟当时有权有势的金融家伯纳德·M.巴鲁克(Bernard M. Baruch)同姓,后者运营着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巴鲁克兄弟公司(Baruch Brothers)。利用名人的力量,伯里克会在兜售自己的投资骗局时,在通告中明目张胆地提及“我们的巴鲁克先生”。但骗局很快就被揭穿,没过多久,伯里克就被发现自杀身亡。
查尔斯·A.斯托纳姆(Charles A. Stoneham)
上世纪20年代,这位赌棍据称在一场扑克牌赌博中赢得了纽约巨人棒球队,并因此为人所知。在华尔街,他专业从事投机商号的经营,这种二流经纪行打着佣金低廉的幌子获取客户资金,但从不拿来投资,也不归还客户。每个股票订单都会被录入,但不会在公开市场上执行。实际上,它们会被捆绑起来,待到价格对经纪商有利时再行交易。虽然与赌徒阿诺德·罗斯坦(Arnold Rothstein;此人被指暗中操纵了1919年世界大赛的比赛结果)交从甚密,但斯托纳姆从未受到过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处罚。他唯一一次被以股票欺诈罪名起诉的官司,最后也以他无罪释放告结,原因是陪审团被指受到干预。


译 | 雁行 校 | 陈岳林
乔治•格雷厄姆•莱斯(George Graham Rice)
在纽约还有露天的路边交易所的那个年代,莱斯被证券监管机构斥为“华尔街豺狼”。他经营投机商号(bucket shop),玩转这种见不得光的交易手段,一度引发骚乱。到1933年,莱斯终于因为邮件欺诈最被判入狱。美国国会曾表示,他的欺诈行为是制订《证券真实法》(Truth in Securities Act)的催化剂,后来该法案又促成了当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成立。
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
庞氏骗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最初,他所从事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国际套利交易,规模也较小。但是,他开始以丰厚的回报为诱饵,吸引新的投资者,再用他们的资金来支付先前的投资者。这个2,000万美元的金字塔最终承受不起自身的重负,轰然倒塌,抹去了那些从来都只建立在纸上的财富。
昌西•C.朱利安(Chauncey C. Julian)
这个石油股骗子打扮得衣冠楚楚,跟小投资者吹嘘,他的(虚假)石油钻井业务轻轻松松就能产生30比1的回报率。他的特长就是用平易近人、直言不讳的语言撰写报章推销文,结果很快就成了百万富豪,直到这个纸牌屋崩塌。
查尔斯•A.斯托纳姆(Charles A. Stoneham)
这位赌棍专业从事投机商号的经营,这种二流经纪行打着佣金低廉的幌子获取客户资金,但从不拿来投资,也不归还客户。每个股票订单都会被录入,但不会在公开市场上执行。实际上,它们会被捆绑起来,待到价格对经纪商有利时再行交易。虽然与赌徒阿诺德•罗斯坦(Arnold Rothstein;此人被指暗中操纵了1919年世界大赛的比赛结果)交从甚密,但斯托纳姆从未受到过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处罚。他唯一一次被以股票欺诈罪名起诉的官司,最后也以他无罪释放告结,原因是陪审团被指受到干预。
牧师芬威克•L.霍尔姆斯(Rev. Fenwicke L. Holmes)
麦道夫的骗局得以成功,少不了纽约和佛罗里达州富裕犹太社群的投资。霍尔姆斯也用宗教背景为自己服务,他鼓励教徒前来倾诉烦恼,然后向他们讲授“生财之道”,收钱传授“秘密”。20世纪30年代,他被控邮件欺诈,但终究没有被定罪,原因之一就是将骗局归咎于家人。
哈罗德•E.伯里克(Harold E. Boericke)
1910年时,伯里克就知道一条如今显而易见的道理:名气能赚钱。他的经纪公司有一个名叫埃德温•巴鲁克(Edwin Baruch)的雇员,碰巧跟当时有权有势的金融家伯纳德•M.巴鲁克(Bernard M. Baruch)同姓。伯里克会在兜售自己的投资骗局时,在通告中明目张胆地提及“我们的巴鲁克先生”,直到骗局被揭穿。
J.P.摩根(J. P. Morgan)
这位1907年金融恐慌中的大英雄也许并不是什么白衣骑士。就在崩溃发生前几个月,摩根(照片中正用手杖击打一名摄影师的男士)传播了一个谣言,正是这个谣言引发了后来他出手遏制的银行挤兑。随后,这位备受推崇的金融家和他的同行们催生了一个集中式的银行体系,并从中大受裨益。
本文为福布斯中文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