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卡,简称“社安卡”,英文全称“Social Security Card”。社安卡上的九位数字称为社会安全号(Social Security Number, SSN),其格式一般为xxx-xx-xxxx。社安号类似身份证号,但在美国其使用范围要更广泛。
在过去,社安号的主要用途是报税,纳税人在退休后可凭此号去领取相应福利。如今,社安号的用途已经增加了许多,因为社安号码已经和信用史(Credit History)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申请驾照、银行开账户,甚至连租房,申请电话,供电或网络,都要社安号。另外,在美国找到工作正式上岗时,您要向雇主出示社安号,因此有人视其为能否工作的一种凭据,被称为“工卡”,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雇主索要社安号是要基于税收的需要,而不是有了社安号就可以合法工作。
【注:作为国际学生,如果来到美国后没有合法工作过,一般是没有SSN的,但是不影响日常生活。作为F1的学生申请驾照、银行开账户,租房,申请电话,供电或网络,都可以不需要SSN】
这里就要提到社安号的三个类别。
1. 印有姓名和号码
这种卡是发给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绿卡持有人)的。持这种社安卡的人在美国工作不受任何限制。
2. 印有姓名、号码和“VALID FOR WORK ONLY WITH DHS AUTHORIZATION ”或者 “VALID FOR WORK ONLY WITH INS AUTHORIZATION”字样
这些字的意思是“仅限持国土安全局签的工作许可才可以工作”或 “仅限持移民局签发的工作许可才可以工作”。这种卡发给有美国国土安全局(以前的移民局)签发的工作许可在美国可以临时短期工作的外国人。持F-1,H-1B,L-1和J-1进入美国的外籍人士拿这类社安号。
3. 印有姓名、号码和“NOT VALID FOR EMPLOYMENT”的字样
在有些州,这种卡发给在美国有合法身份但不能在美国合法工作的外国人,如F-2或H-4,在911事件之后,此种卡非常少见了。
下面说说如何申请社安号。而由于社安号管理的日趋严格,办理过程比过去要复杂一些。如在不少学校里,拿Fellowship的外籍研究生,以及外籍本科生都不会如以前一般很快拿到社安号。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考虑找一份校内工作,如在图书馆,餐厅,公寓或机房里做小时工,然后请雇主给社安卡管理部门(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写封信(或者拿着工作的offer即可),持此信,护照,签证,I-94,I-20到本地的社安局办公室,填写社安号申请, 也就是Form SS-5,那么两周内就应该受到社安号。
请注意,请携带原件材料;另外,申请或更新社安号是完全免费的。
波士顿的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Boston:10 Causeway Street, Boston, MA 02114就在NORTH STATION附近,在TD garden雕塑那隔壁那栋政府大楼,外面有美国国旗的。进去安检后在门右侧,一楼
Malden: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MALDEN SUPER88旁边有一个办理这资料的办公室。
人很多,一般都需要排队。
本地办公室可从社安局网站http://www.ssa.gov 查询,免费电话是1-800-772-1213。聋哑人士可打1-800-325-0778。
其他非公民申请社安号,有下列情况:
参加非学术学习(如职业培训)的M-1学生
作为交换学者/学生,访问学者,互惠生等的J-1身份持有人
拿到EAD(工卡)的J-2持有人
来美国工作的H-1B或L-1持有人
联邦法律要求你提供社安号,以获得某项福利或服务;这需要出示提供该政府机构的正式信函
州或地方法律要求提供社安号,以便你得到已经获得领取资格的民众补助福利;这需要出示提供该政府机构的正式信函
另外,请您一定保管好您的社安卡,因为此卡极其非常重要。最好能记住自己的社安号,一般不要轻易出示给别人,绝对不要把该卡借给他人使用。除雇主,政府机构,自己的律师或会计师,银行开户, 申请信用卡等可以要求告知社安号外,对于其他要求,要问清楚做什么用途,有没有法律依据。保持高度警惕,可以保障自己的社安卡隻在正确场合使用,有助于保护个人信誉,身份和其他合法权益。
如果社安号不慎遗失,请马上打电话或亲自去社安局挂失。无需交费,但是需要填写SS-5表,呈交最近身份证明,非本土出生的美国公民需要出示公民证书,非公民者要出示合法身份证明。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件有以下几种:驾照, 护照,绿卡,工卡,学生证,出生证, 结婚证、离婚证,健康保险卡,军人身份证,或领养证明。请注意,一个人在一年内最多只能更换三次社安卡,一生中最多更换十次。
【转自魔菇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newbostoner
波士顿生活知识,房源推荐,每日推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