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周刊突发组从巴黎恐袭事发开始一直在做24小时微信直播滚动更新,为读者提供最快捷最准确的前方消息,目前直播贴收看人数已超过250000+。我们在直播帖中为大家梳理了最新进展,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记者曹劼 发自伦敦
在英国的法国侨民超过80万;从巴黎到伦敦,穿越英吉利海峡也只需要两个多小时。这些基本数据,让我在13日听到巴黎发生的连环恐袭事件后,很快就想到了我身边的法国朋友。虽然总觉得这样问他们有些不礼貌;但作为记者,我还是想了解:“连场恐袭中的受害者,你有认识的吗?”
瓦伦丁·克莱恩,这位38岁的法国人说她有,而“那个人”就是她37岁的丈夫雷诺德·斯坦伯格。斯坦伯格在巴黎第十区的小柬埔寨餐厅里担任厨师。13日的下午,斯坦伯格和往常一样去上班,妻子则是等着丈夫下班共度周末。但小柬埔寨餐厅当晚的枪响,让克莱恩至今也没有等回斯坦伯格。
“你报警了吗?”我问克莱恩。“我没有”,克莱恩说:
“你不在巴黎,不知道现在这里有多么混乱,警察有多忙,我不想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确认雷诺德的死讯,就去警察局。而且,你不知道在巴黎,目前有多少人,每时每刻在拨打官方提供的紧急求助电话号码。”
克莱恩说,自己没有去警察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不想这么快就让自己相信,丈夫已经遇害。
“我还在等,所以我一遍遍地给他的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他的手机在13日晚上就没有再被接听过,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忘记带充电器,手机没电了,他在这件事上总是不听我的建议。”
克莱恩在电话里跟我说到此处,言语中让我听出了快乐的语气,感到她是瞬间心智恍惚,忘记了残酷的现实,从心底回想起一些幸福往事。
▲枪击事件后再度重逢的亲人抱头痛哭
挂了和克莱恩的电话,我想着等自己完成了这篇对在英法侨的采访报道之后,再和她联络。
但我没有想到,新闻做完了,克莱恩的一份长长的电子邮件也到了。她附上了和斯坦伯格在巴黎公园里的一张幸福合影。最初我是询问她是否能够给我一张她的照片,用在我的新闻片里,但她发来的却是一张合影,或许在她的心里,照片上总是应当是夫妻俩在一起,永远不该分开。

▲克莱恩与丈夫斯坦伯格的合影
“请原谅我之前在接受你的电话采访中,嗓音听起来很糟糕”,这个法国女人在电邮的开头这样写道。她说法国现在很糟糕,而类似的处境在1961年之后,法国人从来没有经历过。而对于她个人而言,似乎世界已经彻底改变,除了像很多法国人一样待在家里,哪里也不敢去,哪里也不想去。
我在先前的采访中曾经问她,为什么会发生眼前的一切?是政府的错吗?她当时并没有对我说太多。而在这封电邮中,我能感到她是在将自己心中长期未对外人吐露的想法,倾诉出来:
“我们的总统奥朗德今天宣布关闭地铁站,关闭图书馆,关闭所有的地方。但他最应该关闭的就是边境,早就应该关闭让大量外人涌入的法国国门。”
克莱恩说,除非设身处地,否则谁也不会明白她说的。法国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自己认识的朋友会被一个个地抬进医院,是长年的政策失败,而国民能做的就是沦为无辜的受害者。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复朋友的邮件,因为作为记者,我一直在告诫自己要遵循看待事物两面性的原则,客观表述。但换位思考,写出这份长长电邮的人,会不会就是我了呢?我不确定。
▲法国民众在斑斑血迹前点燃蜡烛、摆放鲜花,悼念遇害者
法国宣布为这次的恐袭遇害者哀悼三日,克莱恩说,自己哪也不会去,只会待在家里继续给丈夫发短信。而作为朋友,我也不知道该写怎样的宽慰之词给她。只希望,写下一段记录文字,纪念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朋友,共度时艰的这个特殊时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关注华闻周刊巴黎恐袭24小时微信滚动直播贴
- The End -
合影由受访人提供,其他照片来自网络
本刊独家专稿
美编:雷曼的兔子
转载请附加“华闻周刊”微信号及二维码
想看更多?请戳以下关键词
TIP:深入海外生活
带给你最新鲜的资讯和最独特的观点
回复“城说”,体会每座城市的爱与恨
回复“人物”,体会不同人生的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