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产业资本高歌猛进、养老消费不为所动的尴尬后,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态势如何?又将如何找到投资风口?

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结束数周,但《十三五规划建议》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刚刚开始。
在这则对未来五年宏观规划的建议稿中,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养老产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十二五”期间产业资本高歌猛进、养老消费市场不为所动的尴尬后,“十三五”期间这个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又将如何找到身处其中的投资风口?
这篇来自一线从业者的文章,将回答这些问题。无论你是投资未来的“养老”者,还是也会变老的投资者,本文都值得一读。文末有惊喜。
风口1
消费支付手段:险资先行
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熟的养老保障体系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工作单位提供的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个人平时储蓄三大支柱构成。我国目前的养老体系中,养老储备金80%以上是养老保险,其他两大支柱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建议》明确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保监会先行一步,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创新发展保障型、储蓄型等多种形式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因此在十三五时期,保险公司将继续领跑养老产业,除了扩大在养老社区和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开发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多种类型的产品也将是险资投资养老产业的主要发力点。
除了保险机构,银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将逐步投身涉老金融产品市场,丰富和完善养老消费支付体系。美银美国信托-美林、富国银行私人银行、摩根士丹利、北方信托、英国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为中老年客户提供退休理财计划和养老服务项目,从而形成个人财富管理、健康管理、危机管理等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当前,养老金融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预防风险方面的功能难以彰显。随着中产阶级开始老化,未来45—55岁年龄段的中高端客户将成为金融机构争取的对象,涉老金融产品将更加年轻化、中产化。
风口2
养老服务的实质变化
在“十二五”期间,养老产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以房地产商为带头大哥的养老地产风潮。一轮接一轮的跑马圈地、盲目跟风的高端设施并没有为养老产业带来多少鲜花和掌声,反倒是留下“打着养老旗号卖房子”的不良声誉。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准确厘清养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未能准确定位养老服务产品的细分市场。

《建议》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制定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居家养老虽然是各界反复倡导的养老方式,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却以家政和照料为主要内容,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居家养老颇为鸡肋,没有戳中老人的痛点。从需求来看,老人最需要的上门护理和医疗服务因受到现行医疗体制及医保政策的限制而无法达成,近期内恐怕难有实质性突破。
因此,“十三五”期间,居家养老将更加侧重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搭建老年人居家安全监测平台、健康管理平台和服务资源整合平台将成为新一轮投资重点。同时,借助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东风,依托社区属地资源以减轻供需矛盾和人力成本,切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也将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养老机构的发展将更加成熟、产品轮廓更为清晰、商业模式更加定型。从市场情况来看,针对活跃和自理人群的养老住宅少有问津,而面向失能和失智等刚需人群的护理型机构表现不俗。以美国为例,护理型养老床位占到全部养老床位供给的一半,属于养老机构市场的中流砥柱,其次是面向半自理和失智人群的协助型床位。
《建议》表示要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业内期盼已久的“医养结合”政策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养老机构由于与医疗机构有着更为天然的联系,医养结合也将先从机构开始。可以预见,养老机构市场将更加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尤其是挖掘刚需市场,发展连锁型的护理型和协助型养老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社区服务和上门服务,辐射周边社区。此外,对养老服务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康复医院等相关医疗机构也将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提振下更加受到资本追捧。
风口3
新常态:创新、开放与共享
养老服务和产品品种单一、发展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产业的主要周期性特点。要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品种、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创新、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传媒行业为例,根据全国老龄办的研究,利用新媒体参与经济活动和社交娱乐活动的老人比例越来越大,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然而面向中老年人的文化传媒创新内容却少之又少,这是摆在杂志、报纸、广播、网站、影视制作商等各种内容生产者面前的课题。
上一轮发展期内,我国养老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国外先进养老服务和产品提供商更多的是处于试水阶段,没有深度参与中国养老市场的开发。随着《建议》指出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对外扩大市场准入,更多外资或中外合资的养老企业将涌现,参与政府购买甚至公私合营。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资源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除了三胞集团全资收购以色列最大养老运营商Natali外,养老领域的跨国兼/并购鲜有案例。随着国内市场的成熟和企业的壮大,国际知名养老企业将愈发受到国内企业的关注,养老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将不再是新鲜事。
共享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养老产业是下一轮发展期的重要特征。此前,国开行与民政部已多次联手推出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贷款政策,各省的实施细则预计将于2016年陆续出台,届时更多PPP养老项目的落地将加速养老产业进入成长期。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也将促进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和专业分工。日前,保利地产和太平人寿已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一家股权投资基金。相信此次合作将发挥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崭新的商业模式。

想了解更多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J君为你准备了一场沙龙——
11月19日,本年度第六场JIC投资沙龙,将目光聚焦在“养老”。这场名为“养老产业:机遇·创新·融合”的论道平台,将集聚这个行业的领军者和践行者,期待你来坐而论道。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时间:2015年11月19日(下周四)13:30-16:00
地点:开元名都大酒店(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大街1号院2号楼)
主办单位: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老年报社
承办单位:建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会议议程
  • 13:30-13:40 签到及自由交流
  • 14:00-14:10 嘉宾致辞
郭云钊 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李耀东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年报社社长
  • 14:10-15:20 主题演讲
主题一:时代之“机”——老龄社会:新机遇 新挑战
郝福庆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曾 琦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党俊武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庄 喆 建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主题二: 创新之“变”——享老主义:新理念 新模式
李曼华 老年题材影视导演、享老主义理念的倡导者
乌丹星 养老产业专家、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
龚先念 建投享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 15:20-16:00 圆桌论坛
融合之“道”——养老+: 新思路 新发展
拟参与企业:建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诚和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嘉浩盈华(天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作者魏了了,就职于建投控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本文为JIC投资观察原创稿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