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英开罗会议
大阅兵、抗战胜利70周年胜利日已经过去,抗战史研究永不过时。正当国内反思抗战史研究之际,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一部著作《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1937-1945》被引入国内,媒体与学者反复推崇此书,认为这是西方迄今为止较为全面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著作。
本书副题冠名“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然而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占军看来,拉纳·米特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整个西方。近期在山东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外国学者,还不知道这本书,尽管它的英文版出版于两年前。
梁占军长期关注西方叙事中的中国抗战研究,他梳理15部西方战争百科全书(在西方,百科全书的词条标志着人们的认可度)后认为,西方关注中国抗战史事总体偏少,抗战史研究并非显学。西方各国没有把中国抗战当作二战主战场之一来论述,总认为日本的战败投降是英美苏盟军的功劳,中国的抵抗无足轻重。
近日,梁占军接受了腾讯文化记者的邮件采访。以下是访谈全文:
西方百科全书关于
中国正面和敌后战场词条几乎没有
腾讯文化:您曾对欧美15部有代表性的战争百科全书进行调研和梳理,发现这些书对中国战场的历史叙事总体偏少。总体偏少到何种地步?
梁占军:根据我的调研和梳理,西方学者编辑的百科全书大多是从欧美的视角出发,侧重欧洲和太平洋的战事,有关中国战场的条目收录不多,且大多数是与英美相关的内容。在收词量动辄上千或几千的15本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词条多则十多条,少则2-3条。而且在具体词条的选择上一般都是以是否有英美战时参与作为标准,即优先收录英美参与的军事活动,如滇缅战场、飞虎队、驼峰空运等。关于中国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词条几乎没有。
腾讯文化:2005年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党史研究》发文《近十年来西方中国抗战研究述评》,表示“西方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比以往更为广泛、深入,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年是胜利70周年,近十年以来,西方给我们的印象为何是研究反而少了,甚至是遗忘了?
梁占军: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在西方并非显学,研究的问题比较细碎,研究人员不多且分散于欧美各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冷战结束后其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有影响的数量少,而且,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学者不多。十年前对于西方学界相关研究的正面评价只是相对于以往纵向发展而言,总体上国外的相关研究并不被重视。
从西方百科全书的编纂来看,二战后70年间欧美先后出版的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抗战的历史叙述经历了一个词条由少到多、内容不断细化、观点日趋公允的发展轨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冷战结束以来国外学术界对于中国抗战历史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但是,中国战场的许多重大事件依然没有列入,如日军731细菌战部队,重庆大轰炸等。
2013-2014年,牛津大学的拉纳·米特教授的著作《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1937-1945》在美国和英国先后出版,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细致的历史著作,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但不久前在山东参加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些与会学者还并不知道拉纳·米特的书。
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被遗忘的盟友》英文版书影
英法美俄历史教材为突出
本国二战地位,在战争起点上做文章
腾讯文化:西欧国家的历史教材叙述中国抗战,使用的词汇是“反击日本”还是“抗日”,还是“二战”,或者是别的词汇?反映了西方学界怎样的立场?
梁占军:西方的历史教材中一般把中国的抗日战争称为中日战争或第二次中日战争。
根据笔者对于外国的历史教材的考察,其有关二战历史的编写基本都从本国的立场出发,突出本国在二战中的经历和贡献,对于其他地区的战争进程基本语焉不详。如为了突出本国在二战中的地位,纷纷在战争起点上做文章。
英法德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为起点;强调西欧战场;美国基本从珍珠港事件开始讲述,此前均被看作世界大战的序幕;前苏联及俄罗斯基本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开始,称这是世界大战的开端,此前后战争性质都不一样。目前通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日本的教材是描写中日战争相对最详细的,但是存在修改教科书的逆流;英国的教材以英国抵抗德国为主线,只极少谈及中国战场,只有九一八事件后英国参与国联调查的事件;法国教材根据2002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大幅删减了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基本没有谈及中国战场;俄罗斯的教材中多数只用几行字叙述苏联出兵东北对于消灭日本法西斯的贡献;美国则把1931-1941年间中国单独抗击日本的历史写入二战爆发的前期背景一带而过。
各国的历史教材并没有把中国战场作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来重视。
美国高中世界历史课本,关于中国抗战的部分较少
腾讯文化:把二战起点不定于希特勒闪击波兰的1939年,而定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这一视角是否意味着西方已经不再视中国为二战的“边缘战场”?
梁占军:欧洲的学者一般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只有少数关注亚洲战场的学者了解中国学者的观点。
2013年至2014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在英国、美国相继出版的《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1937-1945》一书提出二战起点在中国的观点,得到了西方史学界的关注。今年8月,在济南举行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出版的最新著作《1937—1947:世界大战》同样把1937年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这是西方学者对于二战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事实上是对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接受,只反映了部分关注东方战场的西方史学家的观点,尚不能说明西方学界已经普遍认同中国抗战的地位。
腾讯文化:就您关注的西方著作而言,中国抗战的诸多节点,像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花园口决堤、长沙会战,他们一般持有什么观点?
梁占军:长期以来,西方各国的历史教材中对于中日战争大多提及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但都是放在二战爆发的背景中提及,对于二战期间的中国战场少有提及,并不涉及这些正面战场的会战;近年有个别学术著作谈到南京保卫战和花园口决堤,强调阻止日军进攻同时牺牲为数众多的中国百姓,持批评态度。
1944年收复腾冲后,一名中国男人向美军士兵借火
中国正面战场的胜利,
也没能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贡献的偏见
腾讯文化:您说西方学者目前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于与中国战场有关的历史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近十年来西方中国抗战研究述评》(2005年发表)对西方在中国共产党抗战、国民党抗战、日军暴行、“沦陷区”政权以及日本间谍工作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介绍。目前就您所见,西方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有哪些新的进展或新的观点?
梁占军:从我检视的15部百科全书来看,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词条在增加,从战后最初只收录一条宽泛的“中日战争1937-1945”,演变为包括九一八、卢沟桥事变、毛泽东、蒋介石、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系列词条,说明这些观点已经基本被西方社会所了解。
由于百科全书基本展示普遍被公认的概念,与一般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不同。学术研究的成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成为大多数人公认的知识才会被纳入,因此,百科全书的词条标志着人们的认可度。因此,相对于20世纪来说,西方有关中国抗战的历史认识有所深入。前面提到的欧洲学者提出的二战起点在中国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代表。
西方学者研究汉奸的成果尚未被纳入到已经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中,拉纳·米特的《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把中国抗战通过蒋介石、毛泽东和汪精卫这三条主线来叙述,堪称是西方史学界的一种独特视角,但其成果要被转化到百科全书中需要时间。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这是国内出版社增加的,尽管该书分别在美国和英国以不同的书名出版,并且得到了很多好评,但目前,它只是西方学者有关中国抗战最新、最详尽的著作而已,个人并不认为它能代表整个西方或者多数人的观点。
腾讯文化:《被遗忘的盟友》告诉人们中国在二战中做出重要贡献,包括迟滞日军对其他地区的攻击等等。与当时的罗斯福乃至中国近十几年来的认识并无多大差别。
一名中国士兵守护飞虎队战机
中国正面战场的胜利,
也没能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贡献的偏见
梁占军:我认为,二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抗战研究对于西方学者产生的影响有限,甚至目前依然如此。其中原因就是西方各国对中国的抗战的历史不了解。这种不了解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存在只重视自身历史不关注其他战场的习惯性偏见,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受到语言的限制,不能及时被西方学者了解。
目前国外研究中国抗战的学者懂得汉语的人并不多。他们一般都要通过英文著作来了解中国的研究进展。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关南京大屠杀真正为西方学者关注是1997年张纯如的作品出版,此后各种百科全书都开始收录南京大屠杀的词条,而且其参考资料都是该书。因此,我国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优秀学术成果外译项目对于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其影响已经开始产生效果。
腾讯文化:西方研究中国历史,难免会在语言上有隔膜、掌握史料有限,由此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就抗战而言,他们的哪些观点看来不够全面?
梁占军:西方有关二战的研究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即中国的国力在所有参战的大国中是最贫弱的,因此他们往往用西方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军事评价标准去衡量中国在二战中的表现,这是不公允的。
要知道中日两国间大小强弱对比明显,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抗日策略从一开始就不以为然。正面战场的会战屡败屡战也未能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实力和贡献的偏见。俄罗斯的教材中经常见到中国不可能抵抗日本的进攻,不得不依靠美国等盟国的援助等字眼。他们对于中国人民在极端贫弱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的难度和贡献力理解不透。总认为日本的战败投降是英美苏盟军的功劳,中国的抵抗无足轻重,这是最大的错误。
战后中国未能及时对抗战进行客观总结
腾讯文化:白先勇说西方遗忘中国抗战,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说,不会去说。中国抗战不为西方所知,是否与本国的资料公开不够透明、整理不够细致、全面有关?
梁占军:西方遗忘中国抗战的原因之一是战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未能对于这段历史进行客观的总结,对于相关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整理也比较迟滞。
再者,某些认识上的分歧,也制约了中国对抗战贡献的总结和宣传,其结果是在冷战时期内我们对于抗战的认识比较片面,对于抗战胜利的纪念缺乏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随着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学术交流的加强,关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历史研究促进了我国二战史研究的深入。从南京大屠杀资料集的整理到东京审判档案的影印出版,都显示了今天我们对于二战历史研究资料的重视和发掘已经今非昔比。
腾讯文化:我们为什么要让西方重视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梁占军:中国在二战前是西方列强瓜分的对象,开展抗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这一点与其他二战参战国是不同的。因此在赢得百年来抗击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无疑是中国复兴的开端,其意义对于凝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不可忽视。
中国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虽然由于自身的积贫积弱没有呈现出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明显的军事贡献,但是中国以弱胜强的决心和以弱制强的能力都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在反对法西斯邪恶势力的国际合作中的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是值得世界各国追求正义的人民铭记的。现实中,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让西方重视中国抗战的历史,端正其认识还可以彰显中国爱好和平的愿望以及不屈服于强权的民族意志,警示那些战争阴魂不散的极端分子。
腾讯文化:过度关注中国抗战会否陷入另一个极端,即摆脱欧洲中心论陷入中国中心论?
梁占军:导致西方对于中国抗战的客观认识的缺失,其原因既有欧洲中心论导致的对其他战场的轻视,也有客观上西方学界缺乏对中国抗战深入研究的局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性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研究仅从本国的立场出发是不够的,西方中心论的式微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反对以往欧洲中心论对于中国战场的忽视,但是在强调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方面同样要防止仅从自身立场和史料出发的危险。在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联系都很密切的今天,我们只有用俯视全球的视野出发,把中国战场放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来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在这一点上,与各国秉承公正立场的历史学家合作开展研究是大势所趋。
▋ 腾讯文化 陈文嘉 发自北京
腾讯思享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