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美国(微信号:we-America
你想了解美国的方方面面吗?你想及时追踪美国的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留学生活、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息吗?

敬请关注“微美国”,Ta会告诉你有关美国的一切,精彩内容,等着您来发现!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微美国直接关注
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一天不花一分钱。但一个星期呢?要是18年又怎样呢?三个孩子的奶奶,72岁的海德玛丽·施维尔默就是这么生活过来的。海德玛丽的漫长探索故事成为纪录片《无钱生活》的主题。
海德玛丽以前当过教师和心理治疗师,她于1996年决定作个实验,尝试一下没有钱能不能生活一年。小时候,她作为二战期间逃离俄罗斯军队的难民曾经历过一无所有的切肤之痛。她全家从当时的东普鲁士逃了出来,最后来到德国“身无分文。”她成年后定居在多特蒙德市,对城市中的无家可归群体总是抱有一种怜悯和同情感。
在她开始完全没有钱生活两年前,海德玛丽开设了一个交换店,在那里人们可以交换服务和物品。交换店非常成功,这给了她信心,毅然辞去她的工作,把她的所有财产都送人,仅剩一个手提箱和背包可装下的部分用品,离开了她租住的房屋。根据奥地利时报,海德玛丽说,她亲眼目睹的“贪婪的消费社会让她怒不可遏”。
她承认,当时她的朋友们都颇感困惑,她两个已长大成人的女儿最初也倍感震惊(她说,她们现在已接受了她的生活方式)。
海德玛丽过着流浪的生活,帮人做园艺,清洁,甚至做治疗功课来换取食物和栖息之所。她感到无拘无束:“没有钱的生活给我带来有质量的生活,内在的财富和自由。
海德玛丽写了三本有关她经历的书。她说,第一本书,《星币实验》相当成功,她把出书赚的所有钱都送给了大街上的路人。她放弃了自己其他书的预付款,并要求出版商把她的版税捐给慈善机构。
即使我们当中那些选择不完全放弃金钱的人也可以少花钱多做事。越来越少是其根本所在。物质的东西越少,这个勇敢的女人就有更大余地来享受欢乐,享受学习,尽情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虽然她的生活方式未必适合每一个人,她选择的方式还有待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如果不是为了生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工作呢?
她把经历著成书《福从天降的试验》,并一夜成名,获得丰厚稿酬,再把钱送光……你可能觉得这个老女人一定是疯了或者受了什么刺激,但她本人觉得自己非常富有,快乐并且充满活力。不管怎么样,我们先来看一看她的经历,兴许能对你有所启发,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呢!

【在德国做朵不要钱的奇葩】即使在德国,海德玛丽也算是个奇葩:既没房没车,也没有医疗保险,别说是帐户,她连一个钱包都没有。她可不是什么穷困潦倒的失业者!不然每个月去领300多欧元的社会救济金就好了,国家还会为她提供住房和医疗保险。实际上,海德玛丽曾经是拿“铁饭碗”的小学老师,还当过收入颇丰的心理医生——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哦,是什么也不要。
她决心要过一种摆脱金钱的生活,而且一过就是十几年。在全德国都在讨论社会救济金过低,是否已出现贫穷阶层(我们这些人心里则嘟囔着“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海德玛丽却认为自己非常富有。
【童年的困惑】钱对于人来说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这个种子在海德玛丽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
1942年,东普鲁士一个富有的咖啡厂厂主家迎来了第三个孩子,她就是一头金发的海德玛丽。在保姆悉心的照料和两个哥哥的陪伴下,海德玛丽快乐无虞长到了两岁,二战的战火却烧到了她的家乡。在一片慌乱中,海德玛丽的爸爸被征召入伍,上了战场,妈妈则拉扯着几个孩子开始了逃亡。
当他们逃到北德的海滨小城艾克福尔德市时,早已是一身破烂,一无所有。一下子从富有跌入贫穷带给幼小的海德玛丽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失去了财产和金钱,他们一家在人们眼中突然就变得那么一钱不值了?难道钱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
【独闯蹊径——自助服务互换圈】毕业后,海德玛丽当上了老师。老师在德国是终生职业,她15年做得好好的却主动放弃了这个铁饭碗,改行做了心理医生。而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她的一生。
一天她在广播中听到,加拿大乡村的一个公司突然倒闭后,当地的人都失去了工作。为了自助,这里的人组成了服务互换圈,也就是你帮我修车,我帮你做饭、打扫卫生——这一下子给了海德玛丽灵感,为什么不建一个这样的服务互换圈呢?对,一个不受金钱左右、只靠人本身的价值来维系运转的微型社会圈!
说干就干,海德玛丽尝试着建立起了一个纯私人的服务互换圈。她每天忙于收集地址,记录每个圈友能提供的服务。这个互换圈的范围刚开始还只局限在多特蒙德,但是很快就发展到整个德国。
但这并不能能令海德玛丽满足,4年后,她离开自己建立的互换圈,向她的下一个目标迈进。那时她早已和丈夫分居,一双儿女也早已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小家庭。海德玛丽毅然退掉了租屋,把家具和所有用不着的东西都送了人,只留了一些衣物存放在朋友家。如此破釜沉舟,是因为她决心做一个尝试——过一个真正没有钱的生活。
她为别人提供法语辅导,换取一个手机卡;为商店打扫卫生,换取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帮眼镜店的老板照看家里的猫,换一只眼镜;圈友出去度假,就帮他们看家和照看宠物——这样她几个星期就不用为住处发愁了。有时,她也会重操旧业,为圈友做心理咨询。不过,她始终如一的原则是:绝不接受金钱。
【福从天降的实验】有关海德玛丽的纪录片《
Living

Without Money
原本这只是一个实验,看看在现代社会没有钱能否活下来,一年后再恢复以前的正常生活。海德玛丽没想到自己会越来越适应这种没有钱的生活。一家出版社发现了她,为她出了一本自传:《福从天降的试验》。
这本书的出版,让海德玛丽一夜成名,荣誉和金钱也“从天而降”:各国出版商也纷纷要求出版她的作品,海德玛丽成了电视座谈节目的常客,频繁被邀请到各地演讲……不过她依然坚持不接受金钱报酬的原则,除了出版社的稿费。
她把钱揣在兜里,一开始是一千欧元的“大票子”,走在街上就送给不认识的人。后来就换成100欧元面值的,送给一些单身母亲,直到把钱送光。海德玛丽不是没想过,多挣点钱然后把钱送给需要的人。不过最后她放弃了这个想法:“我想明白了。这没有用,不过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社会上的问题。而且,人也永远不会满足。与其那样,我还不如在体制结构上下功夫。”
海德玛丽渴望寻找到一个不受金钱左右的价值体系,她说:“我的愿望是改变社会。”她通过座谈会、演讲和读书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
【人何必成为钱的奴隶】“对有些人来说,我的活法是一种挑衅。但对另一些人而言,我则提供了一种答案。”
“这10年的经历告诉我:这一切是可行的,我们真的可以这样生活,而且活得很好。”海德玛丽认为这些年没有钱的生活让她变得格外富有,她不仅不用为怎么存钱、花钱而耗费精力,从而赢得了时间,也结识了无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有机会时刻面对自己的内心,真正认识到自我的需要。
“人在生活中总是被恐惧心束缚,我把恐惧看作是我身体里一个活的生命。”她欣喜地发现,当她不认为自己和恐惧是一体的时候,恐惧就开始离她远去。与此同时,她也学会了调动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
几年前,她骑车时摔倒在地,伤到尾骨,疼得抬不起身子。但她坚持不让路人叫救护车(德国人不玩“碰瓷”),而是装作好多了的样子,打电话给朋友让他把自己送到她正在帮别人看着的一个家里。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海德玛丽说:“我在床上躺了3个星期,一点儿也不紧张。现在想起来,还挺骄傲的。我学会了耐心等待,等着疼痛慢慢过去,什么止痛药也没吃。”
就这样,海德玛丽依靠自身的恢复能力重获了健康。这使得她更加坚信,生活中没有一定要用钱才能解决的问题。目前,她的第二本书也已经截稿。
她骄傲地说:“我知道,有一股心的力量在引导着我。我一点也不用害怕。我只需要用心去体会人生存的目的,一切都会过得很好。钱也许在哪一天就会彻底消失,人又何必成为钱的奴隶。”感谢海德玛丽,她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先行者,用她的生活告诉我们人可以不必为金钱奴役,而依靠自身的价值与能量从恐惧、空虚中获得解脱。希望她的故事能对你有所启发,并从中受益!
亲爱的朋友,衷心感谢您的关注和推荐!欢迎您投稿和提供各种宝贵建议!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