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美国留学那点事”关注我 探寻大洋彼岸的点滴
译者/搬那度
原作者/TIM WU
来自/译言
《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头版报导,论述了亚马逊公司白领工人的工作环境。它揭示,那里时常会有人突然被开除,成年男女会在他们的桌上哭泣,而人们也会因为没在午夜过后答复电邮而被责骂。这篇报导清楚地表明美国的劳动力起了多大的改变。很久以前,富裕阶级因无产阶级而享受悠闲的生活,已经是理所当然的。如今,是技术行业的人最能找到合理工作时间加上良好薪酬的工作;美国的专业人士反而蒙受羞辱,又被当成驮畜一般驱策。
没有人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凯恩斯(译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美国1920年代至1930年代经济学家)曾著名地预测会有三小时的工作日。《生活》杂志也在1964年发表了一组两部分的系列文章,专门论述它认为是美国社会所面对的“真实威胁”:“太多空闲时间”普遍问题的来临。它在《悠闲过多的空虚》(The Emptiness of Too Much Leisure)中断言,“有些中庸人士曾预言自动化会对我们的经济造成什么影响,而他们也说,我们行将来到30小时工作周的时代。”跟进的文章被命名为《今后的任务:如果轻松过活》(The Task Ahead: How to Take Life Easy)。

5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公平地说,频临的闲暇危机已经被化解了。律师事务所、银行、高科技公司等地方的工作周时间,已经稳步增加,达到了许多人无法忍受的水平。的确,在2006年,收入最多的20%的人一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机率,比收入最低的20%的人高出一倍,颠覆了有史以来的情况。
这样的事究竟为何发生,不仅是个谜,也是个矛盾。过去的50年见证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节省劳工的无数种设备的发明、以及女性大量加入正式劳动力。如果我们在某个程度上假设,社会的运行需要有固定的工作量,那么,我们怎么能有更高的生产力,同时又有更多的工人,却又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其中必定有其它的因素。
这个问题吸引了经济学家和作家,其中包括了《华盛顿邮报》记者布里奇特·舒尔特(Brigid Schulte)。她针对这个问题写了一篇个人调查。(她最终大部分归咎于她的丈夫,因为他没有和她共同承担管理家庭的负担。)就如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所写道,所有人同意这个问题没有单一的简单答案。有些人认为,美国人只是比较喜欢工作多过于闲暇;根据这个理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任何持有大学文凭的人来说,是个荣誉的象征。如果你忙碌的话,你就会看似是重要的。还有人们对于工作所持有的自豪;他们也会在工作场所中找到爱情和免费的食物,而参加研讨会就像是去度假一般。又有些人认为,工作量的增加,必定和不平衡有着某种关系:随着收入最多的人赚取更多的钱,他们工作的每一个小时就变得更有价值。还有这个理论,就是随着我们消费得越多,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也会越多,从而使我们更需要工作。
以上所有说法的共同点,就是答案来自于检讨工人的决定和奖励。其中缺少了一个层面:美国系统的性质,是否排除了闲暇过多的可能性,即使这就是人们真正所要的,或者他们有能力达到这一点。换句话说,长时间工作,可能不是因为追求自己真的想要的事物而导致的,也不是旧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因为工人被统治阶级压迫所造成的。它可能是系统和组织因为不受控制地变得对任何人都不利而形成的副作用。当有些行业只是制造大量不必要的工作,使所有的人受困其中的时候,长时间工作的效应可能就会产生。
在技术行业中,什么能够算作是工作,有一些固有的限制;一旦一栋房子或一道桥建造完毕,这就是工程的结束。但是在白领工作中,工作量可能会因为出现虚假的需求而不断地增加——意即:找出理由来尽可能地驱策人们,但这些理由却和真正的社会或经济需求没有关系。我们举诉讼系统为例:大型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工作时间,是个常见的抱怨。若说争议解决是法律的社会宗旨,那么,我们取得公平或合理解决的方式,远远不能称为最有效率。现代诉讼反而可理解为社会上无必要的巨大军备竞赛:律师会只因为自己能这么做,就促使彼此需要处理大量的工作。在旧时代,科技的限制,以及一种敬业精神,为这种军备竞赛设下了一个自然的限制,但是如今,双方都不能放松,以防自己在竞争上处于下风。
一种典型的分析会将疯狂的工作时间归咎于贪婪的合伙人,但讽刺的是,高层的人往往和下层的人一样不快乐,一样过度劳累:这个系统几乎对所有人都没有帮助。况且,我们在生产力科技的许多改善,使军备竞赛的问题加剧了。以前,工作曾经只是办公时间里或者办公室内才能发生的事;如今,职员现在随时都联络得到,消除了这个自然的障碍。没有了这些限制,工作就会像一场结束哨不会鸣起的足球赛。
诉讼或许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我很肯定许多其它行业也会有自己的军备竞赛,生产着必要性可疑的工作。论解药的话,可谓制定容易,实行难:工作需要重新以效率为目标——利用最少的努力,满足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所有需求,同时任由那些刚好喜爱工作的人选择做得更多作为嗜好。从这个角度来看,亚马逊表面上的指导原则虽然是“让人们活得更好”,工作场所却那么残酷,讽刺似乎不小。其中必定有个更好的做法。
声明: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来说出你的故事,有意外惊喜:
合作请直接回复,我们会尽快联系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